史学界将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先于东周,西周也强于东周,东周怎么出来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后来的周平王姬宜臼联络外公申侯,联合鄫国、犬戎等大举进攻周都镐京,推翻自己父亲周幽王的统治。镐京城破,周幽王姬宫湦被骊山之上被处决,周王后褒姒当作俘虏被犬戎掳走,周室最繁荣的文化和上百年的积蓄被众多“强盗”取走,带不走的全给一把火烧了。
申国、鲁国、许国等较为新兴强大的诸侯国拥立叛国弑父且不占法理的姬宜臼继位,虢国等老牌衰弱的诸侯国拥立法理上更站的住脚的姬余臣,是为周携王。两君差不多皆是他国傀儡,手上实际握有的权力几乎没有,“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周天子早已不是昔日礼法大宗的周天子,而是以下犯上、以子弑父、作乱社稷的乱臣贼子(尤其是在周平王灭掉周携王后),诸侯们打心底瞧不起上面那位领袖。当然,表面的恭敬还是有的,但缴纳粮税和服从命令等方面,效果大不如前。
周朝后期的兴衰几乎是和中原霸主国息息相关,“尊王攘夷”这个口号为周天子保全了最后的颜面和辉煌。西周的灭亡,东周的新立,有三大诸侯国是最大的得益者。第一个是郑国,新诸侯,地盘小,周宣王一朝位高权重,是天子权柄的衍生物。周幽王时期更换封地,提前布局,占据最好的战略位置。周幽王一死,就打着周平王的旗号吞并周围的小国,成为小霸主。
第二个是晋国,借着周平王灭周携王的王室内部争斗,趁机吞并下一大片原属于周天子的肥沃土地,直接切断成周和宗周的直接地域联系(成周是周王室原来地盘,宗周是周平王都城所在的底盘),使其无法连接,逐渐壮大恢复元气,相反还会被其他诸侯步步蚕食。
第三个是秦国,名义上说是护送周天子有功,让秦公正式位列诸侯,岐山以西的土地尽给秦人。可是这些都是空头支票,岐山、丰水的土地尽数在西戎手里,最后是历代秦公经过不懈的努力,无数秦人用刀枪与血火夺得这块土地,这近百年的艰辛值了。所以周平王赐下的更多是大义和名分,虚无缥缈,在那时却是很管用的一种东西。
西周灭亡,东周初立,本该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新生崛起,没想到在多种内在和外在的忧患下,所谓的“中兴”成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东周建立之初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仰臣子鼻息夹缝生存,想壮大恢复祖先荣光?做梦吧。东周开创者周平王不是善茬,连自己老爹都敢反都敢杀,还有什么事不敢做。
郑武公一死,周平王就想欺负郑国,借力打力——放出虢公,意欲夺回一点土地。没想到啊,新郑伯也是争国高手,一点不惯着自己名义上的老大,直接面对面对峙问周平王什么意思。平王不敢多说什么,最后为了不撕破脸皮,被迫周郑交质(质子他国,表示双方关系好,地位对等)。
平王死后,郑庄公带领下的郑国更加强大了,无视周天子——派兵抢夺周王室的土地庄稼。新继位的周桓王,一个典型的志大才疏,成天想着中兴周朝,搞来搞去,繻葛之战,周军大败而归,周桓王还被射中一箭。这场大战是周王最后的回光返照,周桓王借着最后的权威号召其他诸侯国攻伐郑国,结果显而易见——周室联军惨败,郑国大军胜利。
从此之后,周天子彻底沦为傀儡吉祥物,例如鲁国国君桓公杀兄自立,没有朝见桓王。周朝要中兴,东周初期的两代周平王和周桓王是最好的机会,也是仅有的机会(生死存亡之际,不兴便注定慢性灭亡),可惜两人不顶用,才能远不如底层出身、一步一个脚印建立东汉的刘秀。
后话:换个角度来说,正因为周朝没能中兴加强中央集权,才能有八百年国祚,旷古绝今。福兮祸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