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七月初九,宋太祖赵匡胤把那些跟随自己打江山的开国将领请来喝酒,软硬兼施,“杯酒释兵权”让这些有潜在造反“威胁”的人解甲归田,告老还乡,把兵权一下子收到自己手里,基本杜绝了本朝武将指挥部队造反的可能。
通过陈桥兵变被手下将士拥立为皇帝的赵匡胤,登基大宝之后却寝食难安。生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幕,在未来的某个时候重新上演。为了防患于未然,赵匡胤终于找到了这么一个好办法。几杯酒就轻易的解除了对自己上位居功至伟的几位功臣的兵权。当然,对于这些人来讲,也不见得是坏事。能够功成身退,而不是发生经常上演在封建王朝史中的兔死狗烹,就是谢天谢地了。
唐朝灭亡以后,五代的皇帝大多由武将夺权自立,包括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本人,也是以“陈桥兵变”篡夺了后周的江山社稷。所以,赵匡胤深知,麾下的禁军将领既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也是潜在的最大威胁。
不过,之所以说赵匡胤深谋远虑,则是他意识到了,如果仅以血腥手段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势必将对王朝稳固带来很恶劣的影响。所谓杯酒释兵权,则是以相对和平的手段,一一解除将领们手中的兵权。
文人治国对宋朝的文化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宋朝人不大喜欢打仗,但却精于算计。他们在与西夏、辽的战争中,会很精明地运用文化、贸易等手段,去获取和平和商业利益,而不是用战争的形式。在这种文化心理的影响下,想让南宋挥师北伐,是很难想象的事情,所以,岳飞惨死风波亭,与其说是死于秦桧之手,不如说是死于文人治国的偏安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