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梁漱溟的父亲梁济,一个普通的学者官员,感叹清朝的灭亡而大众无动于衷,心甘情愿为之殉葬。
大清朝是挺悲哀的一个朝廷,其正统地位一直就受到质疑,“反清复明”的口号喊了近三百年。
蒙元灭宋,崖山之战,殉国的老百姓达到了十万之众。清朝的老百姓基本上就是一个看客,麻木不仁漠不关心。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之后,很多老百姓争相做英法联军的向导,为英法联军引路抢劫!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甚至有老百姓帮助八国联军运输物资。大清灭亡,除了少数遗老遗少,无人关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其实这是儒家为统治者提供的粉饰天下为其统治天下提供的一个理由。清朝从来也没有得到过民心。
《孟子·离娄上》讲:“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儒家讲究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本来想给统治者戴个紧箍咒,结果民心民道成了统治者的装饰品,唱得好听,从来不实行。没有人真正关心民众的死活,李世民说“水可载舟亦能覆舟”,那是因为他看到农民起义的巨大破坏力。儒家的道德经其实未必赶上农民的刀对统治者有教育意义。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一种道德舆论,实际上是“枪杆里边出政权”。南宋的文明制度富裕发达是古代史上的一个高峰,可是在野蛮的蒙元面前不堪一击。蒙元打天下可不是仁义道德,更谈不上什么民心。据相关史料记载,元朝统一后,宋朝的户籍本上至少有3/4的人被屠杀。
满清的野蛮可以与蒙元一拼的,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入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从东北一直到西南的大屠杀,使得很多地区“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 鲁迅感叹:“清军入关屠尽明朝汉人的骨气廉耻”, 有思想、敢反抗的忠贞之士几被杀尽,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
清朝入关就是以刀立威,恐怖统治。清朝入关是带着东北大森林的原始气息进来的,首先是跑马圈地, 圈占汉人的无主土地和荒地, 作为皇庄、王公勋戚等贵族庄田。然后实行行“投允” 政策, 强迫汉族农民投充成为满族贵族的“包衣”, 以增加庄园里的劳动力。在文化上“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要在精神上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
朱元璋说“胡虏无百年之运”,元朝统治中原不到一百年就被朱元璋赶回大草原。同样野蛮的清朝却统治了近三百年,打破了这个历史定律。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朝不得民心,清朝三百年也没得什么民心。关键因素在于知识分子,在于士绅阶层。
士阶层是历代王朝的核心,汉代人在阐释社会结构的时候,对其社会阶层做出了如下定义。 “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汉书》)
战国时期的颜斶就喊出了:“士贵王者不贵”,诸侯国之间的征战,使得人们看到一个事实,得士者得天下,失士者失天下。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宋朝就是被士大夫们创造奇迹的。
元朝只懂武功不懂文治,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在很长的时间之内,不开科举,断绝了天下读书人的仕途前程,十儒九丐,文人的地位和乞丐相提并论。元朝根本不知道如何统治这样庞大的帝国,最初的想法是把中原变成大草原。马上能得天下,可马上守不了天下。
清朝统治者比元朝聪明多了,很会懂得笼络士心,一手软一手硬,威逼利诱,先给个甜枣再打一棍子。
清朝提倡“满汉一体”“以汉治汉”,采取各种措施笼络士绅阶层, 对于前明的宗室、官僚明确规定: “各衙门官员, 俱照旧录用。……其避贼回籍, 隐居山林者, 亦具以闻! 仍以原官录用”。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的第二年就正式实行了科举取士制度, 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给读书人入仕开辟了道路, 有官做没人愿意造反。科举制度让天下士子感到有希望有前途,洪秀全科举失败就要去造反。晚清取消科举,断了士子的路,清朝自己给自己制造掘墓人。1911年武昌起义是湖北新军发动的,起义的骨干基本全是读书人。真是失士者失天下。
清朝入关以后,自然也要追求文化认同的正统王朝,争取广大士子的支持。所以康熙跪拜孔子,以儒治国,对待那些著名的学者多次征召,以示诚意。黄宗羲这个著名的反清学者,康熙故意显示其大度与宽容。这个政策颇有成效,黄宗羲晚年在书信等之中,每每赞誉康熙皇帝为“圣天子”,称清廷为“国朝”、清军为“王师”,而且让自己的儿子徒弟去帮康熙帝修《明史》,实际上就是对清朝的一种默认。
清朝笼络士子的目的不是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而是把士子变成奴才。所以清朝的文字狱是最厉害的,严厉打击那些有反清意识的文人与学者。“避席畏闻文字狱”、“万马齐喑究可哀”,逼得知识分子不敢说话不敢写文章,老老实实趴在故纸堆里考据。大清朝的稳定系数很高啊,可是不敢思想的国家会有什么前途呢?
清朝不得民心,但是恐怖统治的目的就是让民有畏惧之心,有奴才之心,才能安安稳稳。清朝统治在一统天下以后也需要安抚民心,前期的圈地、投允和逃人法是过于残酷野蛮,后来都有所修正。
先得天下后安民心,老百姓有饭吃就不会造反。清朝需要的是奴才与顺民,对民族的创造力的毁灭是致命的,彻底的改变了民族的形象,更改变了民族的心理。龚自珍哀叹”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市无才驵,薮泽无才盗;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连小偷都没有技术含量了,民族衰微到了什么程度。
英国人马戛尔尼对大清看得很清楚,在出使日记中写到“自从被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 150 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士子变成大清的奴才,老百姓是安稳的顺民,这就不难理解大清为何能统治近三百年了。要不是鸦片战争,大清还是会在天朝美梦中昏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