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他才是明朝第一贤明皇帝,比朱元璋更厉害,连满清都不忍抹黑他

他才是明朝第一贤明皇帝,比朱元璋更厉害,连满清都不忍抹黑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272 更新时间:2024/1/17 8:59:35

“但将千岁叶,常奉万年杯”,在我国历史中,诞生了无数的朝代,自然在这些朝代当中就有许多贤明的君主治国有方,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幸福,臣子也愿意为其效命。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对于贤明的皇帝,臣子就是如此鞠躬尽瘁。相信大家都听过,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这是我们现在用来形容明朝历代皇帝的。可见明朝的气节,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一位可称得上明朝第一贤明的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清楚,明朝开国皇帝,废丞相,设锦衣卫等都是朱元璋所做出的壮举。但是对于朱元璋的相貌,大家都印象应该都是一张长到诡异而又有所弯曲的脸,十分恐怖的容貌。但这真的是朱元璋的本来相貌?根据许多历史学者研究表明,这很可能是满清对于前朝的污蔑。

而事实也确实是这样,清政府在入关后,因为种族的差异所以十分担心汉人的叛乱,因此为了稳定来之不易的河山清朝基本对明朝的历代皇帝都进行了抹黑,但是只有一位皇帝因为政绩卓著,以贤明著称,而且没有污点,才没有遭满清的污蔑。

这位皇帝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他是明朝历史中第九位皇帝,其父为明宪宗朱见深。朱见深此人在位期间虽然在执政时有些错误的决定,但是平反了明朝著名的于谦案,并且在朝堂之上广纳贤才,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君主。

比较而言,朱佑樘便比其父亲强上不少。1470年朱佑樘出生,但是由于朱佑樘的母亲纪氏乃是叛军之女,在宫内地位卑微,因此朱佑樘年幼时期的生活过得并不如意,甚至曾与其母一同受到当时倍受宠爱的万妃迫害。

其母为了朱佑樘的安全,只能将其藏匿在民间,让他吃百家饭长大。直到1487年,宪宗朱见深离世,朱佑樘的身份才得以曝光。并且由于朱佑樘为宪宗唯一的子嗣,所以朱佑樘顺利成为皇帝,史称孝宗。孝宗在位期间,因为幼年时期深入百姓之中,因此对于民生问题极为关注,颁布了如太宗朱元璋刚建国时期一般的昭令,减免赋税,休养生息。

并且孝宗本人也极其节俭,将宫中的吃穿用度一减再减,导致当时有了“弘治中兴”的景象与赞誉。对贪官的惩治,孝宗也如太祖一般毫不留情,这得到了民间百姓的大为称赞。而且在国家基础建设上,孝宗也耗费了许多精力。

1489年,黄河决堤,百姓因此受灾严重。孝宗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出赈灾队伍,并且另一方面派人精心治理,还对开封河堤进行了加固。加固后的开封河堤坚如磐石,在之后的无数年里都保障了那一方百姓的安居乐业。并且由于孝宗的各项政策,他在位期间的税率做到了明朝最低,然而税收总数却在明朝历史上属于较高的一批,可见当时国家发展的盛况。

朱佑樘在位18年,从来没有出现过像历代一般的农民起义或反叛现象。贤明的美称响彻天下,可谓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治国理政之中,百官无不折服。最让人惊讶的是,身为九五至尊的朱佑樘居然一生只有一位妻子,还是当年身为太子时的太子妃张氏。在他登基后张氏也顺理成章地被封为孝康敬皇后

虽说两人不算自由恋爱,但也是过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夫妻生活,相处十分融洽。在朱佑樘因朝政繁忙过度劳累导致身体虚浮后,皇后在身边尽心尽力地照料。在她的照料下朱佑樘的身体竟一天比一天硬朗起来。因此在位18年中,朱佑樘一直对皇后忠心不二,没有丝毫动过娶其他女人的念头。这在中国历史的皇帝中可谓独一份了。

然而,可能是天妒英才,也可能是政务太过劳累,如朱佑樘这般贤明的帝王竟然年仅35岁就因病去世了。在朱佑樘之后,明朝再没有出现过一个盛世,反而是国力一再衰败,最终被满清灭亡。

结语

朱佑樘的一生都在为了家国大事而操劳,没有停下过一刻,他也确实做出了一些成绩。因此在他的身边便有着一群大臣前赴后继地为之效命,然而他的贤明却并没有能够将明朝灭亡的历史改变,这不得不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更多文章

  • 朱元璋向道士问自己的寿命,道士答“比我多一日”,朱元璋: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临死前问的问题,朱元璋的三个死劫,朱元璋的临终遗言

    但是,既然有人算命为人解惑,就自然有人打着算命的旗号坑蒙拐骗,诈取钱财。在科技和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民间封建迷信的风气很重,很多没有见识的老百姓都深受其害。草根皇帝的双面人生说到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不陌生。有人对他整治贪腐的强硬力度赞赏有加,认为他是一个好皇帝。有人则因为他杀功臣,不念旧情,觉得他是一

  • 朱元璋找人算自己能活多久,道士回答比他多一天,朱元璋:斩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元璋死前最后的预言,朱元璋的三个死劫,朱元璋临死前想出一计

    由于科学技术和思想意识的限制,古人大多比较迷信,就包括处于社会顶端的统治阶层也同样如此。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贾生》一诗中就曾经写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帝王们一旦迷信起来,常常弄得声势浩大,劳民伤财,但是也并不是每个皇帝都如此相信鬼神。01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不信这些江湖术士的鬼神之说

  • 为救朱元璋他身中9箭,朱元璋:朕决不负你!27年后将其抄家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谁替朱元璋挡九箭却被抄家,朱元璋死前下了最后一道令,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挡他九箭的功臣

    后来这样的情况也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相同记载,古人也用这样的事例来告诫后人,认清自己的地位,不要占着自己有对掌权者有极大的贡献就得意忘形。多的是世态炎凉的情况,只有学会审时度势,学会藏匿锋芒,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除了自己本身超乎常人的毅力之外,他的谋臣范蠡也是功不可

  • 朱元璋残害功臣时,千算万算漏掉一人,多年后此人助朱棣夺取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真实朱元璋对朱棣态度,朱元璋杀功臣谁最厉害,朱元璋死后多久朱棣起兵

    而朱元璋也曾经因为同样了原因残害了不少功臣,只不过在这些功臣之中,朱元璋千算万算漏掉一人,最终这个人率领军队帮助朱棣成功造反,让江山易主。这个人就是陈亨,其实陈亨是十分幸运的。当时朱元璋时期最著名的“蓝玉案”牵扯了上万名官员,而这些官员之中就没有陈亨。朱元璋非常清楚自己每一个手下的能力,知道只有自己

  • 成吉思汗破城以后,一声令下,50万女俘虏犒劳全军:1人挑3个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成吉思汗下令攻城为何杀男不杀女,成吉思汗战败全过程,成吉思汗攻打了多少地方

    在公元13世纪的时候,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逐渐强盛,并迅速成为了中亚地区的威胁。当时周边国家都非常害怕蒙古人,不敢与之作对。然而在公元1218年的时候,蒙古国的一支商队像往常一样途经花剌子模,不过这支商队在修整时却遭到了花剌子模守军的刁难,最后整支商队都被花剌子模人杀害,共450余人。在得知这

  • 故宫地砖损坏,工人撬开后发现600年前的秘密,专家:朱棣真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打开故宫地砖发现朱棣心真狠,故宫地砖下深埋600多年的秘密,故宫修复地砖的秘密

    《汉书·蒯通传》有言:“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古人的城池,尤其是京城的防御力非常重要,这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中国古代,北京、开封、西安都曾是皇都,所以这些城市在现代也很有古朴气息。在古代,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大多集中在同一方向,像北京,在古代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北

  • 朱元璋是怎样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皇帝的?事实证明,这一点非常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皇帝之一,他的出身在诸多皇帝里面最为卑微。不仅没有任何贵族背景,甚至连父母都死于饥荒和战乱之中,他自己也一度难以生存。不过朱元璋从未选择放弃,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霸业。那么朱元璋到底是怎么从一个放牛娃成为皇帝的呢?事实证明,有一点十分关键。 朱元璋原

  • 为什么不拍元朝历史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元朝为什么不拍电视剧,为何历史剧都不拍元朝,为何中国几乎不拍元朝电视剧

    元朝军事力量也是极为恐怖,在元朝东征西讨下,元朝更是打到了西欧,在西方建立了四大汗国。元朝的实力这么强大,文化也是如此繁荣,可是我们看历史剧的时候,却会发现,基本上没有元朝历史剧,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大家都不拍元朝历史剧呢?历史素材稀少首先一点便是元朝的历史素材稀少,实在是对于元朝的记载比较少。元

  • 赵匡胤随便做了2句诗,下半句无人敢对,400年后朱元璋:我来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赵匡胤语录,赵匡胤名言列表,赵匡胤朱元璋对诗

    唐宋时期,当时文人的地位非常高,无论是朝中官员或者是富家子弟,每个人都要学习吟诗作对。皇帝兴致来的时候也喜欢作诗。但他们做的诗无论真实情况如何,都会得到臣子们的交口称赞,并不是他的诗作折服了这些人,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地位。乾隆皇帝堪称作诗达人,他一生中写诗数量达到了4万多,但即使如此庞大的数量,却没有

  • 清军入关后,闯王李自成身死,他的高皇后去了哪?李自成有愧于她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自成死因揭秘,闯王李自成的妻子和嫔妃,历史上李自成的死因

    说起李自成,很多人印象中大概只有“闯王”这个名头,却不知真正覆灭了大明王朝的并不是清军,而是他。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自西安攻入北京,在明朝兵部尚书张缙彦以及太监王德化的引导下进入紫禁城,崇祯帝朱由检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无奈前往景山自缢,大明王朝就此终结。李自成在攻破大明王朝这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