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当时文人的地位非常高,无论是朝中官员或者是富家子弟,每个人都要学习吟诗作对。皇帝兴致来的时候也喜欢作诗。但他们做的诗无论真实情况如何,都会得到臣子们的交口称赞,并不是他的诗作折服了这些人,完全是因为他们的地位。
乾隆皇帝堪称作诗达人,他一生中写诗数量达到了4万多,但即使如此庞大的数量,却没有一首诗可以凭借本身的出色得以传承。
宋太祖赵匡胤也曾经做过诗他出自军官家庭。那一时期我国还处于乱世,国家混战,赵匡胤在年幼时期就加入了队伍,此后跟随军队南征北战,在征讨南唐以及契丹的时候立下了很多功劳,后来还成为禁军首领,得到统治者的看重。
当时的皇帝是柴荣。赵匡胤有一次得胜之后,让很多士兵帮他运输了好几口大箱子。这一场景被人看到就将此事告到了皇帝面前,认为赵匡胤打下城池之后,掠夺大量钱财珠宝,皇帝得知消息心里也有一些不舒服,干脆派人到他府上去查明实情,如果真的抢夺金银珠宝的话,就要将其判罪处罚,结果到了赵匡胤府上找到了那几口大箱子,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全部都是书籍。
赵匡胤也明白皇帝对他的怀疑,跪在皇帝的面前,向他坦诚称,自己从小读书比较少,文笔不是很好,如今得到了皇帝的看重,希望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所以才四处搜罗书籍,希望能多读书,以后可以更好的给皇帝效劳。柴荣听说之后非常的感动,此后更加的重用他。
就像赵匡胤说的那样,他将搜罗来的书也认真的读了。甚至在领兵打仗之余,已经开始尝试作诗了。这天晚上他和好友一起设宴饮酒,几个好朋友见面非常的开心,这天晚上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畅谈,一直持续到了旭日东升,当时看到了冉冉升起的红日,赵匡胤诗兴大发,自己写了一首诗。
诗中描写了旭日东升的场景,韵脚并不是很准确。也没有什么对仗可言,但是诗中蕴含的气势却很足,让当时与他一起吃饭的同僚拍手叫好,赵匡胤也非常的得意,后来甚至爱上了作诗。
在他做了皇帝之后,这一天,恰逢中秋佳节,他在朝堂中设宴,无数臣子前来赴宴,看到天上的圆月,赵匡胤又一次诗兴大发,写出了两句诗。
这两句对仗工整,非常的有水平。但是说完这两句他就没有了下文,赵匡胤完全想不到后面该怎么续,当时就问赴宴的众臣,有没有人可以接这两句诗续上,但是这些臣子们根本不敢去接,又不敢让皇帝晾在那里,只能夸赞皇帝称这两句诗气势太盛,堪称绝句,没有人能够接得起来。
朱元璋续作
此后多年,宋朝传承了好几代皇帝,这些皇帝以及臣子都不敢贸然去续自己先祖的这首诗,所以这首诗就这样只有两句,一直留存了四百年。朱元璋作为泥腿子出身,几乎没读过书,作诗对于他来说就更难得了。
他在登基之后并没有因为自己泥腿子的身份感觉丢人,也没有勉强自己非要去吟诗作对,写文作赋。后来一次偶然机会得知了宋朝时期的这件事情,也看到了赵匡胤做的那两首诗,作为后代的皇帝完全不存在看对方脸色的情况,大笔一挥,轻松就把后两句接了出来。
这两位皇帝因为一首诗也被联系了起来:“未离海底千山墨, 才到中天万国明。恒持此志成永志, 百战问鼎开太平。”前两句赵匡胤写的非常出色,有意境有文采,后两句略显生硬甚至有一种打油诗的感觉。
这两位皇帝原本都没有什么文学素养,但是赵匡胤经过多年学习之后,已经可以写出两句不错的诗,朱元璋志不在此,直到临终也没有几句诗作流传。但是朱元璋对于整个明朝的贡献还是非常突出的,在位时严惩贪官污吏,文官武将都有很多优秀人才,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很幸福。赵匡胤虽然写出了不错的诗文,但是在位时重文轻武,也为宋朝后期的转折埋下了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