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惟庸:九族全灭,3万人垫背,中华最后一位丞相,究竟冤不冤?

胡惟庸:九族全灭,3万人垫背,中华最后一位丞相,究竟冤不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910 更新时间:2024/2/28 4:46:26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对古代丞相的形象写照。丞相一职,作为朝廷中话语权仅次于皇帝的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名忠心耿耿的好丞相,不仅是当朝皇帝的心安,更是后世赞扬的对象。

而明朝的这名丞相胡惟庸,却与上面的描述大相径庭。以至于朱元璋为了他一人,不惜杀掉了三万人,酿成了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胡惟庸究竟做了些什么,能让朱元璋如此大动干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说到丞相这个古代官名,我们可以拆开这个词来看:“丞相”一词,“丞”意为“辅助”,“相”意为“仔细看”,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辅助皇帝仔细审查事务”。

我们对它的印象或许只是“辅佐皇上处理事务”的一个官罢了。而其实,丞相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仅次于皇帝。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丞相一职就已经被设立了。当时,新上任的秦武为了分担自己的工作,便设立了这一职位,意在分担皇权,无形中也巩固自己的执掌地位。当时,丞相就是辅佐皇帝理政的专门人员。由于各项工作几乎都要经过丞相之手,丞相也就被称为“百官之长”,有着很大的权力。

所以,丞相这个如此重要的一职,如果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好官员在位,那国家势必会发展得繁荣昌盛。但要是丞相一心想要造反,怀有私心,那么皇帝看到的一切书都只能是丞相想让他看到的,那么国家就极有可能走向分散。古代的王朝,可谓是“成也丞相,败也丞相”。

初入朝廷 受到赏识

胡惟庸原本是同朱元璋一起起义的一个将士。当朱元璋成功称王以后,他也因为曾经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而当上了丞相。

起初,胡惟庸对待刚刚成立的明帝国可谓是忠心耿耿。作为丞相,他也深知,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朝廷。先前的人情,再加上胡惟庸自己的军事、治国才能都较出色,他便很快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成了朝廷里仅次于朱元璋的执掌人之一。

后来,胡惟庸便开始“放飞自我”了——反正朱元璋如此信任自己,自己又是大明朝廷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他们离了自己都不能好过,那何不“放肆”一把呢!

于是,胡惟庸开始不再事事禀告朱元璋。要知道,在古代的王朝中,丞相虽是决策部门,但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是要先上奏给皇帝过目,然后由皇帝决定是否实施,才可以的。胡惟庸便亲手打破了这条规定。无论大事小情,他都开始独立决策了,俨然一副“最大官”的样子。

而朱元璋当时也并没有在意。朱元璋当时忙于国事,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插手大臣们的事情,况且,胡惟庸早就是“老员工”了,凡事放在他手上,都根本不需要担心。朱元璋也就放任下去了。

谁能想到,这样的结局竟会是如此恐怖,甚至改变了明帝国的一部分历史走向呢?若是朱元璋能料到如此结局,他肯定会及时地制止胡惟庸的行为。而突然发生的一件事,让朱元璋对胡惟庸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为疯狂付出代价

有一天,胡惟庸神秘的找来朱元璋,对他说,自己家的井里竟蹦出了“醴泉”——一种吉祥征兆的泉水,请朱元璋来自己家观赏。朱元璋听了,当然十分高兴,便答应次日欣然前往。

第二天一大早,胡惟庸早早地就带随从来找到朱元璋,一路人一起前往胡惟庸家。

而半路上,突然蹦出来一名乞丐,那乞丐破破烂烂的,一副受了重惊的样子,指着他们出发的方向,连连摆手。朱元璋这时便产生了一丝疑惑,已经不太想去了。毕竟,他本人就是个挺迷信的人,相信所有事情都不会是空穴来风。而且,胡惟庸的连连挽留和赶走乞丐的暴戾,也让朱元璋十分不舒服。所以,朱元璋就又派兵带自己打道回府了。

朱元璋越想越不对劲,又想起来之前曾让自己耿耿于怀还未解决的一件往事。

一次,朱元璋听说丞相胡惟庸自作主张地杀了一个马车夫。他顿时怒不可遏,一是生气丞相做事居然都不禀报自己了,二是生气胡惟庸竟会如此对待生命。

毕竟,出身于底层的他,太能理解同样处于底层生活的车夫。那车夫平白无故地就被官员害死了,这跟自己童年时父母被官员压迫致死又有何区别呢!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胡惟庸这样的官员。而胡惟庸这次,无疑是正中踩到了他的底线。

他抓住胡惟庸一审问,知道了原因:那天,胡惟庸的儿子上街玩耍,坐在马车上在大街飞奔,儿子命令车夫以最快的速度行进。那车夫当然也不敢违抗这“官二代”少爷的命令,便飞一般地在街上狂奔。不料,由于车速太快,马车被小石子绊倒了,胡惟庸的儿子也因高速而飞了出去,不慎摔死了。

可那马车夫幸运地活了下来。胡惟庸二话不说,自作主张地把那车夫抓了起来杀掉,埋进自己儿子的坟墓陪葬了。胡惟庸作为一名官员,这种做法对他而言,实在不妥。

朱元璋立马找到了胡惟庸,要求他以命抵命。胡惟庸又怎么可能同意呢?朱元璋的做法,又让他产生了更深的怨恨。如今的胡惟庸,俨然成为了那种只顾利益、不论人情的狠角色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觉得胡惟庸这个人越来越怪。

朱元璋长了个心眼,他登上城楼,往胡惟庸家的方向望。这一望才吓一跳:胡惟庸的家四周,排着满满的士兵。朱元璋立马就明白了,幸好自己没去!要不然,可能就要被这奸臣害死了。

气愤的朱元璋,即刻下令,开始肃清朝廷人员,并处死胡惟庸,诛其九族。经过调查,与胡惟庸有关的人员也都被“连坐”,人数高达三万人。胡惟庸这个大奸臣,也终究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所以,如果结合史料来看,胡惟庸这个中华最后一位宰相死的确实不冤,毕竟从古至今意图谋反失败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只是可怜了那垫背的三万多人。

结语

因为胡惟庸案的发生,朱元璋也下令,从此废除丞相这一职位。历史,也就因此改变了轨迹。这个胡惟庸,死的一点都不冤,甚至还连累了三万人,真的是罪大恶极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水浒传这3人恨宋江入骨,明明身怀绝技,上梁山后却一次不肯施展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水浒传中唯一看穿宋江的人,水浒传中关于宋江的所有事件,水浒传宋江的绝技和特征

    再比如鼓上蚤时迁,凭借一身偷鸡摸狗的好本领,成为梁山第一侦察兵!将徐宁赚上梁山,全靠时迁潜入徐宁府中,盗得雁翎圈金甲,不管攻打曾头市还是高俅,也全靠他刺探军情,而在征讨大辽、田虎、王庆时,他屡次潜入敌营放火,也是立下汗马功劳!而帅哥燕青更是卖力,在李师师面前出卖自己一身“玉亭柱上铺阮翠”般好花绣,才

  • 水浒中下场最好的人,他识破宋江意图,谎称回乡探母,却一去不归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水浒唯一看透宋江的人,水浒宋江著名事件,梁山聚义后宋江回乡探亲了吗

    根据小说我们都知道,梁山的掌权人本是晁盖,但是后来宋江投奔梁山,不敢屈居人下,于是就设计拉拢底下的人架空晁盖,等到晁盖去世以后他自然而然就被奉为了梁山老大,受尽梁山好汉的尊敬和追捧,共同谋划着美好的未来,而这时公孙胜却借机离开了。公孙胜见证了晁盖和宋江之间的争夺,深知宋江是一个心机深,手段狠的人,他

  • 史上最惨状元,不足二十日,却被朱元璋以车裂处死,原因可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元璋最悲惨的状元,朱元璋为什么杀新科状元,两状元被杀朱元璋影响600年

    前言: 又到了一年的高考季,而每每当有人说起我们的高考如何如何“不公”之时,我都会笑笑。在翻看了众多的历史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如今的高考制度对于我们而言是何其的公正,与古代的科举制度而言,进步良多,让我们以一件明朝科举之案,来看科举制度的弊端,也让我们能够砥砺奋进,成就自我。科举制度自隋朝隋文帝杨广建

  • 方腊起义百万人支持,纵横6州52县,为何被众叛亲离的宋江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江为何要征讨方腊,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和方腊的叛乱,宋江大军征讨方腊后阵亡多少人

    其实无论是古代时候的民众还是现在的人民一定都是喜欢和平的年代,因为在和平的年代他们的各项生活才能有秩序有保障的进行,如果发生了战乱他们不仅财产要遭受极大的损失,连人身安全都很难得到保障,所以一直以来都有一句话那就是“宁为太平狗,不为乱世人”。的确如此,盛世时期一般都是比较和平安定的,百姓们安居乐业,

  •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说好不杀任何官员,为啥却执意灭此人满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陈桥兵变时赵匡胤多大岁数,赵匡胤陈桥兵变意义,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的作用

    在赵匡胤假惺惺的拒绝一番后,他向三军下令,要求兵士不得扰民,不得惊犯大臣,更不得对天子和太后无礼,违命者定斩不饶。三军允命后,兵士们浩浩荡荡开向京都。然而此次政变,并不意味着没有流血,没有牺牲。据史料记载,这次政变非常顺利,包括大军进入开封城都是赵匡胤曾经的兄弟开的城门。士兵们一路秋毫无犯,然而在入

  • 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 南宋报了靖康之耻, 但是历史说, 这犯了大错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靖康之变女人的下场,南宋靖康之变的背景资料,北宋收复燕云十六州了吗

    宋徽宗这个艺术皇帝,在艺术上的造旨还可圈可点,而在治国这个主业上却是历史上的大昏君一个。宋朝的皇帝,从宋太祖、从见义勇为“千里送京娘”的赵小哥到“黄袍加身”的宋太祖宋太宗开始,都有一个心结:那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而这一愿望在北宋成立以来的一百多年,随着抑武扬文政策的推行,宋朝的军事实力变得越来越弱,

  • 刘涛《大宋宫词》最牛村姑,克夫克子克亲王,却成就2代贤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襄王对她一见钟情,发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将一个身份卑微的女子带回府中,全然不顾原配王妃诞下麟儿。要不是王妃产下儿子,宋太宗赵光义怎可能认定襄王做储君呢?襄王的“恋爱脑”太过了。宋太宗赵光义让刘娥抱着小王孙参加仪式,没成想仪式中有人搞刺杀,胡乱中,王妃中箭,刘娥抱着小王孙逃跑,一名宫女偷袭将小王孙

  • 韩信为刘邦平定四方,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司马光一语道出其中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韩信迟迟不出兵协助刘邦原因,刘邦项羽韩信的故事,韩信为什么没有背叛刘邦而自立

    说起刘邦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刘邦在用人方面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萧何一直都深得刘邦信任,长期掌管汉军军队后勤事宜,萧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功绩就是,他曾将韩信举荐给了刘邦,最起初韩信不被刘邦优待时,萧何还曾月夜追韩信。若刘邦错过韩信的话,可能他永远都不可能战胜项羽!那么韩信对刘邦如此重要为何会被刘邦集团

  • 《大宋宫词》中,刘涛饰演的刘娥,性格是否有些过于柔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刘涛大宋宫词刘娥高清壁纸,大宋宫词刘娥怀孕大肚子,大宋宫词刘涛图片

    对于一些喜爱历史的同学来说,这部戏的女主角刘娥,似乎性格过于软弱。很多网友说,知名女演员刘涛,并没有演出真实历史上刘娥的那种狠辣果敢的秉性。本篇文章将围绕这个话题,和大家好好分析下,《大宋宫词》中,刘涛饰演的刘娥,性格是否有些过于柔弱?刘娥,祖籍山西太原,生于公元969年。她的祖父刘延庆曾担任过后晋

  • 刘伯温去世前给朱元璋一筐鱼,让他疑惑不解,17年后才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伯温死后给朱元璋留鱼的视频,刘伯温死的时候朱元璋看他没,为什么刘伯温给朱元璋送一筐鱼

    小编觉得,刘伯温在我们的心中,从始至终他好像就是一个学霸的形象。当年,在他12岁的时候,就曾经考上了秀才。如果按我们现在的人的标准,去进行判定的话,他简直就是神童。后来他就参与了朱元璋的起义,刘伯温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早就已经看出了朱元璋的野心抱负。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就不断地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