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杜甫对古代丞相的形象写照。丞相一职,作为朝廷中话语权仅次于皇帝的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名忠心耿耿的好丞相,不仅是当朝皇帝的心安,更是后世赞扬的对象。
而明朝的这名丞相胡惟庸,却与上面的描述大相径庭。以至于朱元璋为了他一人,不惜杀掉了三万人,酿成了明初四大案之一——胡惟庸案。胡惟庸究竟做了些什么,能让朱元璋如此大动干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说到丞相这个古代官名,我们可以拆开这个词来看:“丞相”一词,“丞”意为“辅助”,“相”意为“仔细看”,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辅助皇帝仔细审查事务”。
我们对它的印象或许只是“辅佐皇上处理事务”的一个官罢了。而其实,丞相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仅次于皇帝。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丞相一职就已经被设立了。当时,新上任的秦武王为了分担自己的工作,便设立了这一职位,意在分担皇权,无形中也巩固自己的执掌地位。当时,丞相就是辅佐皇帝理政的专门人员。由于各项工作几乎都要经过丞相之手,丞相也就被称为“百官之长”,有着很大的权力。
所以,丞相这个如此重要的一职,如果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好官员在位,那国家势必会发展得繁荣昌盛。但要是丞相一心想要造反,怀有私心,那么皇帝看到的一切文书都只能是丞相想让他看到的,那么国家就极有可能走向分散。古代的王朝,可谓是“成也丞相,败也丞相”。
初入朝廷 受到赏识
胡惟庸原本是同朱元璋一起起义的一个将士。当朱元璋成功称王以后,他也因为曾经是合作伙伴的关系,而当上了丞相。
起初,胡惟庸对待刚刚成立的明帝国可谓是忠心耿耿。作为丞相,他也深知,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朝廷。先前的人情,再加上胡惟庸自己的军事、治国才能都较出色,他便很快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成了朝廷里仅次于朱元璋的执掌人之一。
后来,胡惟庸便开始“放飞自我”了——反正朱元璋如此信任自己,自己又是大明朝廷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他们离了自己都不能好过,那何不“放肆”一把呢!
于是,胡惟庸开始不再事事禀告朱元璋。要知道,在古代的王朝中,丞相虽是决策部门,但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是要先上奏给皇帝过目,然后由皇帝决定是否实施,才可以的。胡惟庸便亲手打破了这条规定。无论大事小情,他都开始独立决策了,俨然一副“最大官”的样子。
而朱元璋当时也并没有在意。朱元璋当时忙于国事,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插手大臣们的事情,况且,胡惟庸早就是“老员工”了,凡事放在他手上,都根本不需要担心。朱元璋也就放任下去了。
谁能想到,这样的结局竟会是如此恐怖,甚至改变了明帝国的一部分历史走向呢?若是朱元璋能料到如此结局,他肯定会及时地制止胡惟庸的行为。而突然发生的一件事,让朱元璋对胡惟庸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为疯狂付出代价
有一天,胡惟庸神秘的找来朱元璋,对他说,自己家的井里竟蹦出了“醴泉”——一种吉祥征兆的泉水,请朱元璋来自己家观赏。朱元璋听了,当然十分高兴,便答应次日欣然前往。
第二天一大早,胡惟庸早早地就带随从来找到朱元璋,一路人一起前往胡惟庸家。
而半路上,突然蹦出来一名乞丐,那乞丐破破烂烂的,一副受了重惊的样子,指着他们出发的方向,连连摆手。朱元璋这时便产生了一丝疑惑,已经不太想去了。毕竟,他本人就是个挺迷信的人,相信所有事情都不会是空穴来风。而且,胡惟庸的连连挽留和赶走乞丐的暴戾,也让朱元璋十分不舒服。所以,朱元璋就又派兵带自己打道回府了。
朱元璋越想越不对劲,又想起来之前曾让自己耿耿于怀还未解决的一件往事。
一次,朱元璋听说丞相胡惟庸自作主张地杀了一个马车夫。他顿时怒不可遏,一是生气丞相做事居然都不禀报自己了,二是生气胡惟庸竟会如此对待生命。
毕竟,出身于底层的他,太能理解同样处于底层生活的车夫。那车夫平白无故地就被官员害死了,这跟自己童年时父母被官员压迫致死又有何区别呢!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胡惟庸这样的官员。而胡惟庸这次,无疑是正中踩到了他的底线。
他抓住胡惟庸一审问,知道了原因:那天,胡惟庸的儿子上街玩耍,坐在马车上在大街飞奔,儿子命令车夫以最快的速度行进。那车夫当然也不敢违抗这“官二代”少爷的命令,便飞一般地在街上狂奔。不料,由于车速太快,马车被小石子绊倒了,胡惟庸的儿子也因高速而飞了出去,不慎摔死了。
可那马车夫幸运地活了下来。胡惟庸二话不说,自作主张地把那车夫抓了起来杀掉,埋进自己儿子的坟墓陪葬了。胡惟庸作为一名官员,这种做法对他而言,实在不妥。
朱元璋立马找到了胡惟庸,要求他以命抵命。胡惟庸又怎么可能同意呢?朱元璋的做法,又让他产生了更深的怨恨。如今的胡惟庸,俨然成为了那种只顾利益、不论人情的狠角色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觉得胡惟庸这个人越来越怪。
朱元璋长了个心眼,他登上城楼,往胡惟庸家的方向望。这一望才吓一跳:胡惟庸的家四周,排着满满的士兵。朱元璋立马就明白了,幸好自己没去!要不然,可能就要被这奸臣害死了。
气愤的朱元璋,即刻下令,开始肃清朝廷人员,并处死胡惟庸,诛其九族。经过调查,与胡惟庸有关的人员也都被“连坐”,人数高达三万人。胡惟庸这个大奸臣,也终究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所以,如果结合史料来看,胡惟庸这个中华最后一位宰相死的确实不冤,毕竟从古至今意图谋反失败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只是可怜了那垫背的三万多人。
结语
因为胡惟庸案的发生,朱元璋也下令,从此废除丞相这一职位。历史,也就因此改变了轨迹。这个胡惟庸,死的一点都不冤,甚至还连累了三万人,真的是罪大恶极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