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爽手下的一位人才,本可对抗司马懿,可惜被他弃之不用!

曹爽手下的一位人才,本可对抗司马懿,可惜被他弃之不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018 更新时间:2024/1/18 21:32:10

最终,曹爽被杀,司马懿家族篡夺了曹魏的大权。值得注意的是,魏明帝曹叡临终前,实际上为曹爽留下了一位人才。一定程度上,此人文武兼备,将来完全可以对抗司马懿。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曹爽对这位人才弃之不用,甚至还刻意打压,从而让自己在关键时刻无人可用。

《三国志》中记载:(曹叡)帝猎于大石山,虎趋乘舆,礼便投鞭下马,欲奋剑斫虎,诏令礼上马。明帝临崩之时,以曹爽为大将军,宜得良佐,于床下受遗诏,拜礼大将军长史,加散骑常侍。

魏明帝临死之时,任命曹爽为大将军,认为还应该有良将来辅佐,又让曹爽在病床边接受遗诏,任命孙礼为大将军长史,加授散骑常侍。那么,问题来了,孙礼到底有什么能力,促使曹叡死前将其特别留给曹爽呢?

孙礼(?-250年),字德达。涿郡容城(今河北容城)人。孙礼早年被曹操征为司空军谋掾,不久孙礼升任河间郡丞,再迁任荥阳都尉。因为在治理上地方上颇有成绩,孙礼获得曹操、曹丕等君主的重用,历任山阳、平原、平昌、琅琊各地太守之职。除了治理一方,孙礼还可以随军出征。

太和二年(228年),曹魏大司马发动了石亭之战。此战,曹休率领曹魏大军来到夹石一带,孙礼向曹休进谏表示不可深入重地,可是曹休不听谏言坚持进军,果然遭到了东吴的埋伏。因为石亭之战的失败,曹休在不久之后病逝。石亭之战后,孙礼回到曹魏朝廷,担任尚书一职,并受到了魏明帝曹叡的器重。有一次,魏明帝曹叡在狩猎的时候,有一只虎跑到他的马车旁,孙礼便扔掉鞭子下马,想挥剑斩杀老虎,魏明帝担心孙礼会有闪失,便立即下令孙礼重新上马。

而这,无疑凸显出孙礼勇猛的一面,也即孙礼文武兼备,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到了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临终之际,让曹爽在病床边接受遗诏,任命孙礼为大将军长史,加授散骑常侍。彼时,曹爽的官职为大将军,而孙礼担任的大将军长史,相当于大将军的参谋和副手,比如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就以杨仪为丞相长史。

在笔者看来,魏明帝曹叡死前的这一安排,很可能就是考虑到曹爽能力有限,不是司马懿的对手,所以选择一位良才担任他的副手,以此抗衡司马懿,避免曹魏朝廷出现失衡的结果。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曹叡的用心良苦,曹爽却没有心领神会。在魏明帝曹叡去世后,大将军曹爽认为孙礼为人诚信磊落,刚直不阿,他来辅佐自己多有不利,就让孙礼改任扬州刺史,加授伏波将军,赐给关内侯的爵位。

换而言之,曹爽也知道孙礼是一位人才,但是,他担心孙礼会限制自己,干脆把他外放到扬州担任刺史一职。担任扬州刺史后,孙礼率军于芍陂抵御东吴将领全琮,力战破敌,显示出自己在领军作战的能力。因为立下战功,孙礼被征召任命为少府,出任荆州刺史,转任冀州牧。

最后,不久之后,孙礼因在清河、平原二郡的疆界问题上得罪曹爽,遭罢官,其后被起用为城门校尉。就孙礼来说,刚直不阿的性格促使其得罪曹爽,而后者选择将其罢官,但是,在朝廷其他大臣的压力,曹爽又用他为城门校尉。不过,曹爽还是没有将孙礼调回到自己身边,也即依然对其弃之不用。后来,曹魏边境遭到鲜卑的进攻,朝廷又遣孙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持节。在此背景下,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孙礼远在并州,根本无法进行干涉。

进一步来说,因为曹爽的打压,孙礼也很难会全心支持他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司马懿则对孙礼这位人才非常欣赏,于公元249年将其调回朝廷,晋升为司隶校尉,其后,孙礼又被司马懿迁任司空,封大利亭侯,获邑一百户。到了嘉平二年(250年),孙礼逝世,谥为景侯。总的来说,魏明帝曹叡死前为曹爽留下孙礼这位人才,如果曹爽可以知人善用,显然不会在高平陵之变爆发时不知所措。但是,曹爽因为骄横跋扈,导致其身边没有什么良才,这是其最终败给司马懿的重要原因。对此,你怎么看呢?

更多文章

  • 曹操生前再三嘱咐曹丕慎用司马懿,为何曹丕始终不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叮嘱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司马懿为何要帮助曹丕,司马懿是曹丕的老师吗

    为何司马懿会遭到曹操的提防?这与司马懿的出生有很大关系。他出生于中原著名的名门望族司马家族,父亲是东汉末年的京兆尹司马防,哥哥司马朗在曹操麾下为官,官职虽然不大,但极具声望。曹操招揽司马懿之后,很快就看出来司马懿经天纬地之才,但是为了打击世家豪族,曹操便不能对他委以重任。东汉末年之乱,其实就是世家大

  • 曹操死后留下两员虎将,他俩不死,司马懿至死不敢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操临死前评价司马懿,曹操为何重用司马懿,曹操在世时司马懿家族为何没篡位

    曹操一生戎马,在这个过程中势力也越来越大,成为天下第一霸主。但曹操也很无奈,随着逐渐的老去,统一大愿还未实现。只能依靠下一代人去完成统一乱世的抱负,虽然曹操一直着力培养自己的儿子及族人,但在临终前还一直顾虑一个人,他就是司马懿。司马懿的才能当世少有人能及,有曹操在自然不会有问题,因为曹操的驭人之术当

  • 曹操有五子良将,刘备有五虎上将,那孙权能排出哪五个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操刘备孙权身边都有哪些人,孙权刘备曹操阵容搭配,孙权诸葛亮曹操刘备是什么关系

    个人认为东吴的五大将也是非常强劲的,在战场上丝毫不亚于五子良将的存在。东吴的首席大将自然是太史慈自从归附孙策之后,他就成了孙策的绝对心腹。他武艺高强,弓马娴熟,跟随孙策东征西讨立功无数,被孙策委以重任,下辖六个县对抗刘磐。要知道东吴的地盘并不大,六个县可谓是一方诸侯了。他也非常对得起孙策对他的器重,

  • 曹操最欣赏的四位名将,赵云竟未在列,关羽最像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上曹操对赵云的真实评价,曹操最厉害的十大名将,曹操最著名的5位战将

    曹操麾下众将中,徐晃是曹操五子良将之一,徐晃是一名降将,在徐晃投奔曹操之前,曾为杨奉部将,杨奉讨伐曹操,徐晃与许褚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其实许褚的实力是在徐晃之上,是曹操故意鸣金收兵,与众人商议打算把徐晃招到自己这里。《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说道:“操即鸣金收军,召谋士议曰:“杨奉、韩暹诚不足道;徐晃乃

  • 曹操为什么杀了最喜欢的杨修,而放过了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大军师司马懿杨修,怎么评价曹操身边的杨修和司马懿,曹操为何杀杨修而不杀司马懿

    随着慢慢的长大,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小编对之前的认识有了较大转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是史书对曹操最大的评价,的确曹操是个优秀的HR,看人的眼光很准,并且非常重视人才。无论是出身卑微的寒门子弟,还是世家公子,曹操总能选贤任能,人尽其用!就连当时三国的顶尖人才郭嘉、荀彧等都在其麾下效力。原文“

  • 曹操临死之前,为稳固江山斩杀杨修,却为何不杀司马懿?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大军师司马懿杨修,曹操为何杀杨修而不杀司马懿,杨修跟司马懿谁更厉害

    心高气傲杨修其实在被杀之前,就因为自己的聪明冒犯过曹操很多次。比如曹操床头的糕点,自己写上“一合酥”,却被杨修自以为是的拆解成“一人一口酥”分给了王公大臣。当然这只是一件小事,曹操也不至于因为一盒糕点就动了杀心。杨修通过此事以为曹操没有为难他,更加的心高气傲,觉得自己聪明才智,曹操是不舍得杀掉自己的

  • 曹操三顾茅庐能请得动诸葛亮吗?除了刘备能请得动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视频,曹操和诸葛亮谁地位高,诸葛亮有没有和曹操见过面

    老泰迪认为除了刘备,恐怕没有人能够请得动诸葛亮,因为请不请得动诸葛亮全在于他自己。分析时局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是个非常聪明的人,生逢乱世的聪明人自然是少不了对时局的推测,对各个领导人物的把握。什么意思?那便是对潜力最大的领导队伍的心知肚明。诸葛亮知道此时的天下只有三人是最有潜力夺得天下,第一个便

  • 曹操一生中犯了2大错误:放跑一人,少杀1人,成强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曹操一生犯的五个错误,曹操一生被几个人错杀,曹操临死前留下的三个大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他放跑了谁?当初在家三年的时候,刘备和吕布,在徐州产生了一番争斗,而此时曹操对刘备非常器重,不仅给了他兵马和粮草,还让他做官,而当时,曹操身边的谋士郭嘉,让他把刘备留在身边,别让刘备离开了当时曹操,并不在意自己的谋士的建议,于是便对刘备放松的很大的警惕,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趁机跟曹操

  • 曹操明知刘备是英雄,为何不杀了刘备反而放虎归山?有四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操放走刘备后刘备说的话,蔡瑁杀刘备时刘备被谁救了,曹操为什么看出刘备是英雄

    新三国曹操与刘备但曹操集团的发展壮大无疑是早于刘备的,尤其是曹操攻破吕布收取徐州时,曾将刘备揽于麾下挟至许昌。此时的曹操想杀刘备简直易如反掌,但曹操非但没有除掉他,反而还在不久后让刘备带兵与朱灵一起截击袁术。结果刘备趁机逃出虎穴,杀掉车胄占领了徐州。此后,曹操再也没有机会控制住刘备了,刘备成为了曹操

  • 典韦是曹操的一名猛将,但是他的余生没有善终到底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曹操为什么会失去典韦,历史曹操怎么遇见典韦,典韦是在哪里和曹操相遇的

    比如典韦,在曹操最开始认识典韦的时候,他就曾经说过典韦甚至可以和纣王手下的悍将相提并论。因为纣王虽然最后被人打败了,但是在他建立了出其他的国家是非常强大的,这种强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有很多辅佐他帮助他的将领。一个好的将军,不仅要有一身好功夫,也要有大局面的谋略。而在后期,曹操与典韦的相处时,他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