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976字尽显封建愚昧,现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信,976字尽显封建愚昧,现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878 更新时间:2024/2/5 11:10:55

这是一位典型的败家子,不仅败尽帝国最后的一点积蓄,也断送帝国再次崛起的希望。而这个希望就是当时中西明的第一次碰撞,但乾隆并没有把握好,生孩子选择回避。其交给英国使节团的信,全文仅有976字,但却是最为荒唐愚昧之举。

至今被点藏在大英博物馆,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耻辱事件。乾隆究竟为在见到洋人的先进武器与设备之时,不但不模仿学习,而是直接封闭国门,沉浸在自我意淫中的老大帝国心理。这就不得不说乾隆的心理疾病很大,而这种问题事涉一个敏感问题。

一、康乾盛世只不过是满清自我吹捧之作

适合敏感问题让乾隆这么忌讳,那就是满清的江山夺位不正。以明朝内乱,从中火中取数,并先后打败明朝、农民军、南明残,最终坐稳江山。最后又把曾经的汉奸异姓,三藩势力推倒,成功掌控中原江山。

可以说满清是一个合格的投机者,把资本组合玩得很溜,直接把大明折腾废掉,自己上位。只不过投机就是投机,往往又不自信。明朝的火器满人权贵忌惮,为此不惜限制火器的发展。就是害怕汉人的武力崛起,因为满清之所以得到最终的胜利,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利器,八旗铁骑的弓与箭。

为保住自己的优势地位,只能封杀明朝的火器进展。其实就是限制汉人的武力威胁程度,只不过造成的后果就是满清王朝的火器化退步。这种故步自封有自废武功的行为,也是满清自己的作死导致的后果。

人口膨胀与小冰河时期,是明朝后期矛盾的根源。直到满清入主中原,历经20多年的征战与消耗。汉人人地矛盾已经解决,且当时小冰河时期已经过去,气候恢复正,最终导致农作物可以正常产收。

尤其是番薯、玉米、马铃薯的引进,已经有成熟的经验,这种高产作物就是康乾盛世的基础。满足帝国民众的吃饭问题,也是帝国稳定的关键。从这就能看出,所谓的康乾盛世就是解决吃饭的问题。

而问题是现实很残酷,首先就是人口锐减,缩水大半这个代价太大;其次就是冰河时期已过,使得气候正常;再次就是新作物引进,不是满清功劳,而是明末就已经推进,只不过冰河气候异常,时局动荡而没有推广开来;

这就是康乾盛世的情况,还有文字狱的问题,都是针对明朝的汉人而进行封杀手段。对于八股文进行变异化处理,培养奴性文化,使得满清已经落后于时代。这个盛世只不过是汉奸自我吹捧,以及满清权贵自我满足的欺骗而已。

二、中英第一次近代交流却被乾隆摧毁

满清建立政权本就先天不足,是由奴隶社会进化为半步封建社会,对于这个族群政权而言是一个进步,只是对于世界而言,还是处于低端水平。此时欧洲已经开始文艺复兴与大航海时代,且还在进行工业化革命。

摆脱纯封建社会的农耕文明的状态,进入工厂作坊的机器革命时代,英国作为后起之秀,自然要开拓市场。中原王朝就是最好的目标,也是东西文明的第一次官方交流。为此西方准备一个庞大的使团,展示英国的工业成果。

而此时满清已经坐稳江山,实力处于满人历史最巅峰状态。进化为封建时代的最后余辉,自然有种天下之主的独尊之态。对于英国使者进奉的火枪、火炮以及其他产品,没有当回事。因为这些东西曾有本国的武器专家研究过,结果被其流放处死。

为显示天朝上国的优势,赏赐异族番邦珠宝财物以示恩宠。并写一封书信,彰显自己的决心。全文仅有976字,尽显自己的愚昧无知,说道天朝地大物博,应有尽有,不需要英国的物品,断绝与英国的来往。

三、近代东西文明第一次碰撞的失败

乾隆并不知道此次的自大,会给以后的帝国带来多大的灾难。直到多年后,中英第一次战争冲突,满清惨败,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此后更是厄运不断。

直到晚清灭亡,中国已经被侵蚀领土300多万,而东方文明也面临巨大的危机,险些文明断层,变为殖民地。这次的断绝不是希望,而是绝望的开始。落后失败不可怕,就怕不自知。

结语:乾隆号称十全老人,只不过是自己的虚妄而已,其在位不仅没有解决帝国内部危机,反倒把雍正帝积攒的家底一朝散尽。虽然稳固了江山,但却把帝国的底子耗尽。甚至贪腐成为清朝的特色,形成比较特殊的政治生态。

拒绝西方交流,闭关锁国而自我麻痹,甚至是封杀本国的火器进化,使得中国至此沦为二流至三流国家形态。祸根起源于乾隆的防汉心理,结果却是东方文明被打压的悲剧。因小失大是罪过,也是一生难以洗尽的耻辱。

更多文章

  • 和珅的宝藏深埋于四川的大山?从一枚印章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和珅在四川的宝藏,和珅的宝藏藏在什么地方,2008和珅发现宝藏视频

    要知道,乾隆年间,朝廷每年的税收也不过七千万辆,这相当于朝廷15年的财政收入。和绅可谓是富可敌国,但随着和的入狱,这些财产都被充公了。民间还流传出和绅跌倒,嘉庆吃饱的艳遇。一条三尺白绫将和珅的生命定格在了49岁。本以为和绅和他的财富故事就此画上句号,令人没想到的是,事隔多年,又有猛料爆出,当年和绅的

  • 李隆基登基后,为何会第一时间除掉上官婉儿?专家:换你也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上官婉儿死于李隆基吗,李隆基上台后为什么杀上官婉儿,上官婉儿为什么被李隆基处死

    《景龙文馆记》中有记载:“自通天后,建景龙前,恒掌宸翰。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这段话便是对于上官婉儿的评价。上官婉儿这名女子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当中也可算是一位有名的奇女子了。她的作品《彩衣怨》,与其作品当中的一句“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让她在历史当中声名大噪。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

  • 陕西墓穴重大发现,女皇帝武则天真面目被揭开,她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武则天的墓穴被挖开了吗,揭开武则天的墓有100多吨宝贝,武则天墓前61个无头人像之谜

    有媒体报道称,之前有人在陕西的一个墓穴里有了特大发现。里面的东西,揭开女皇帝武则天的真面目,真实结果令大家倒吸了一口凉气。按照古书的记载,武则天当年为了权力,甚至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孩子,比豺狼还要狠毒,这些历史记录一直被人当成是假的,觉得有人在故意抹黑武则天的形象。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武则天确实是一

  • 一代女皇武则天,称帝不易,去世后为何主动要求去帝号,称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为了这个皇位付出了多少只有她知道,不管大女儿是被她掐死还是他人所为,总归这个女儿是为她而牺牲了,之后几个亲生儿子也一律遭到了她的打压,最后甚至百官、儿子都站出来请求她称帝,她才“勉为其难”接受了。她终于如愿以偿,这一年她已经67岁了,如此荣耀的帝位,难不成去世后就不稀罕了?当然不是,因为她说的“去帝

  • 洛阳大姐模仿武则天,泡面当皇冠麻袋做龙袍,23家公司想签约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河南43岁大姐模仿武则天,大姐用泡面做皇冠模仿武则天,树叶做武则天龙袍

    这三位划时代的女性弄权者至今依旧备受众人关注,有着关于她们诸多的电视小说改编等各种形式的呈现,引得无数人为之追捧与讨论。其中,有这样一位洛阳的大姐名叫曹占茹,通过独特的手工能力变废为宝,自制龙袍以模仿武则天,泡面当皇冠麻袋做龙袍,引得众人关注,甚至有23家公司想与曹占茹签约。 曹占茹是来自于河南洛

  • 唐朝一才女,6岁时写下一首诗,父亲看后:日后定不守妇道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代八大才女的诗,唐朝最有才的女诗人,唐朝第一才女诗句

    李冶是那时有名的女诗人,不仅有文采,长相也非常貌美,在父亲的教导之下,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写字和读书,六岁的时候已经能够自己做出诗句来,非常厉害。然而有一天,在父亲带她玩的时候,她忽然看到有一盆花马上就要开,于是马上作诗一首,“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本来是非常优美的一句话,她的父亲却将架听成嫁,

  • 河南发现隋唐粮仓,仓内粮食经过千年仍未腐烂,还能发芽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河南隋唐粮仓,河南发现粮仓之谜,隋唐粮仓里的种子还能发芽吗

    我国古代是传统的农耕王朝,粮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至官僚下至百姓几乎都有自己耕种的田地,正是这样全民耕种的氛围才保证了封建王朝的延续,让华夏文明得以传承。而隋唐时期囤粮的观念更是十分盛行,朝廷在各地都有大量的粮仓。河南就发现一座隋唐时期的粮仓,仓内的粮食经过千年仍未腐烂,还能发芽。 杨坚是隋朝的

  • 气吞山河宋武帝刘裕,手下1000精兵,鲜卑虎纹突骑是种什么部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武帝刘裕有多猛,刘裕建立北府军过程,宋武帝刘裕手下的将军

    “甲骑具装:甲,人铠也;具装,马铠也。” 甲骑具装即人甲和马甲的合称,是古代重装骑兵的防护装具。唐朝以后,甲具重骑兵因为机动性较差而逐渐被不披甲的轻骑兵所取代,欧洲西部则是在15世纪出现板甲具装,同时期的中亚、中东也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甲骑具装,在奥斯曼帝国、萨法维王朝和莫卧儿帝国被大量装备。 17世

  • 武则天为了皇位除掉很多开国功臣,却为何唯独不动程咬金?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帝的出现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色,而在众多的皇帝中,武则天显然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下,武则天却能打破社会的桎梏,成为了一代女皇帝,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具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为了得到皇位,武则天甚至不惜除掉了许多开国功臣,那么,为什么在众多大臣中,她唯独对

  • 政治、经济方面的变革是否与宵禁相关?故事还要追溯到唐代的宵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宵禁制度于唐代正式解除吗,唐代宵禁是什么原因,宵禁短片为啥叫宵禁

    宵禁这个词在许多人听来有些新奇,不少人不禁怀疑,究竟什么是宵禁,为何要实行宵禁?所谓的宵禁,在中国的远古时代,科技还不发达,没有电子眼,也没有大量的监控设备。这里的夜生活并不像现在这样丰富,所以很少有人晚上出去。朝廷为了监视晚上出入者,维护社会秩序,用尽了各种手段。首先,就是限制民众的日常生活,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