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只有司马光才能写出《资治通鉴》,听完同宋仁宗对话就知道了

为何只有司马光才能写出《资治通鉴》,听完同宋仁宗对话就知道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812 更新时间:2024/1/18 22:27:12

《史记》向以文辞优美,篇篇均可背诵著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之对应的则是北宋年间司马光所修著的《资治通鉴》,该书深得宋朝“文以载道”之精髓,详细论述历朝历代政治得失,其对人性洞悉之深,世事了解之明,让后世之人叹为观止。也难怪主席曾通读该书十六遍之多。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奇书,作者司马光的为人处世功底可略见一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件仁宗朝的往事,跟随司马光学习一下事情应当怎么做。

儿子是个好东西,可惜宋仁宗没有

热播剧集《清平乐》终于完结了,我们至仁至孝,厚德爱民的仁宗皇帝也渐渐的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公元1054年的赵祯已经44岁,放到平均年龄40的宋朝来说算是妥妥的高龄。然而那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老话似乎没有在他身上生效。一生为善的宋仁宗有个最大的疼,他没儿子!

其实也不能说没有,他曾经有过,只是都没长大,夭折了。在古代,东宫之位迟迟空着可不是什么好事。皇上万一哪天一言不合翘了辫子,没有合法继承人就是祸乱之源。人人都想当皇帝,闹作一团最终兵戎相见,导致国家大乱的例子史上并不少见。

这等事情,朝中的饱学之士怎能不清楚,于是以宰相文彦博为首的高层们就开始准备文书,打算劝说皇上早立太子。可没想到的是,这头公文墨迹未干,已经有愣头青截胡了。

太常博士张述率先开了炮,一日上朝,他对着宋仁宗开始了苦口婆心的开导:古代鲁国有个漆室女,大龄未嫁,她不操心自己婚事反而每天靠在柱子上长吁短叹,别人一问才知道原来她担心鲁国国君年纪太大,儿子太小,将来国君死了孩子受欺负。皇上您看,我在朝为官都二十五年了,您还没儿子,我要是不担心不劝劝您我都觉得丢人,连一介女子都比不上。(此后省略数百字)

论据很充分,立场很坚定,可问题是你丢不丢人管皇帝何事。都当了二十五年官了,怎么还没活明白,立太子是皇上家事,什么时候轮到外臣来指手画脚了。

要知道不管何朝何代,皇上没到奄奄一息之际,任何人都是不敢提立太子一事的,不管你是出于何种目的都不行。说好听是忧国忧民,说难听就是巴着皇上早死,搞政治投机提前站队,确保自己今后的荣华富贵。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彦博迟迟不敢提的原因。

但张述可不管这一套,他不光提了,而且还来了个七连击,一次比一次言辞激烈。只能说他碰到了个绝无仅有的好皇帝,宋仁宗并没有怪罪他,此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但是对张述的宽恕也让大臣们看到了一个绝佳的政治赌局,拥立太子!赢了飞黄腾达,输了也没损失,无本万利的生意谁不乐意啊,由此开了一场纷纷扰扰,长达六年之久的立储之争。

范镇到唐介,各路选手纷纷出马,各显神通

不知道是不是张述咒的,嘉佑元年,四十六岁的宋仁宗病了,病的还不轻,不能说话,神情恍惚。从正月一直到二月,才逐渐好转。

没病还要吵着立太子呢,更何况现在身体恶化。于是各路选手纷纷出马,各显神通,对宋仁宗的心灵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暴击。由于这段时期的奏章实在太多,一个个讲的话能写本书,我们还是挑几个代表性人物,看一看代表性观点即可。

自虐型:代表人物范镇,此君历史上名气不大,但却是当时知谏院的头,满朝言官的首领,这种事自然义不容辞, 作为这场六年之战的“吹哨人”,他打响了战役第一枪。

范镇的观点很有意思,归纳来说就是当初你大爷爷(赵匡胤)死的时候,为了国家稳定不传亲儿子而传位你二爷爷(赵光义);你爸爸(赵恒)生病的时候当时还没你,也是找了个宗室弟子先当亲儿子养着,以备后患。所以说,皇帝你不要总是干耗着,想着等亲儿子出生再立太子。你身为皇帝应当以家国天下的稳定为重,你那点小心思大大的不好。

诸位听听,这话欠抽不。先不说宋仁宗他爸宋真宗赵恒这事,就说赵匡胤传位弟弟赵光义,谁不知道“斧声烛影”的典故啊,谁不知道赵光义伪造圣旨传位自己啊。你非要拿这出来说事,你这不是侮辱仁宗的智商么?

不出所料,宋仁宗对范镇来了个冷处理,不予理会。可是范镇比张述还要一根筋,他整整上了十九道奏章,逼死岳飞才用十二道金牌,你这是打算逼死宋仁宗么?

然而仁宗还没反应,范镇倔脾气上来了,干脆回家歇着生闷气,罢工了。气的程度完全抵得上当年伍子胥,据说数日内须发皆白,让人看了感慨不已。仁宗也被感动了,好言好语相劝到:爱卿你再给我一点时间行不,朕还想再努力一把,后宫也还有几个妃子肚子大着呢,好歹生出来看看男女再说啊。话说到这份上,范镇才不再闹了。

自贬型:代表人物那可是大名鼎鼎,就是我们的包青天。包拯眼看范镇没用,胡子都白了还是搞不定皇上,于是亲自出马,以包大人的直脾气,哪里会拐弯抹角,直截了当的就请皇上立太子。宋仁宗反问道:卿欲谁立?这话可就不客气了,隐藏含义等同于你想谋反么?包拯丝毫不惧,应对的十分得体:老臣都70多了,跟您一样没儿子,立谁为太子跟我有啥关系,您自己决定,我不求子孙荣华富贵,但求心安而已。

这下仁宗真没话说了,一个74,一个47,两人大眼瞪小眼了一会,仁宗只好对着那张黑脸笑了笑:爱卿说的不错,让我再想想吧,这事急不得。

自杀型:要说前两种还算有板有眼,那第三种人就是纯粹不按常理出牌了。杰出代表就是唐介。唐介属于聊天能把天聊死那种人,看到范镇和包拯都铩羽而归,他气急败坏,这话更是夹枪带棒,毫不客气。

当时有个老臣叫张佐死了,此人生前风评不太好,被群臣骂的罢了官。为死者讳,追悼会上大家自然要恭维几句。宋仁宗叹到:你们之前都说他不好,是朕的杨国忠,要是用他就会亡国,其实哪有的事,太多虑了。

众人无言,忽然间唐介站了出来,两眼放光,盯着仁宗就到:皇上您说得对,张尧佐确实不是杨国忠,可您也不是唐明皇,您还不如他呢。安史之乱后唐明皇跑路,还有儿子唐肃宗出来收拾局面,敢问陛下您的儿子呢?

杀人诛心不外乎此,当日追悼会不欢而散。

司马光的人生大智慧

啰嗦这么多,终于该我们的正主,司马光出山了。不是跑题,而是不说这么多根本没法衬托司马温公的高超。在整个拥立太子时间中,司马光的作用要分为三个阶段,为了便于大家清晰理解,我们分开说一下。

阶段一:摇旗呐喊

这一阶段正是范镇他们闹得最凶的时候,当时的司马光不在京城,在外地当个小官,还不入官场大佬的法眼。不过司马光还是很爽快的站了队,这期间他写了一些信,大部分是给范镇的,意思无非就是我支持你,我挺你,你要坚持住,一定要让皇帝让步立太子才行。找好了站在前面吸引火力的以后,他又给宋仁宗写了三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建议立太子。

大家请注意,信得内容很有讲究,不站对立面,不说教,而是拿出了自己深厚的史学功底,引经据典,用事实说话,用历史人物说话。而且语言很温和,完全不同于其他人。最绝的是还归纳出一核心论点来:平民百姓对父母好是孝,皇上要对天下好,要把祖宗的基业传下去才是孝,皇上您可要当心了,小心沦入不孝的境地。

阶段二:一针见血

没多久,司马光调回京城了,担任的职务很有意思,起居舍人。就是每天服侍在皇帝身边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官职不大可是却能够了解到皇帝的一言一行,这就给了司马光进言最便利的条件。

不过司马光并没有着急,他在静候时机,等待着那个一击必杀的机会。嘉佑六年闰八月二十六日,机会终于来了。仁宗出生仅仅61天的女儿死了。这几年内,老天爷就像是在开玩笑,皇宫内出生了四个女儿,可就算是女儿都还保不住,说好的儿子呢?

仁宗出离愤怒,不过很快他就沉默了。看起来似乎有点意冷心灰。司马光拿出了写好多时的奏章,这一次仁宗不再拒绝。他望着司马光,有些悲哀的说道:就按照你说的意思办吧,通知一下中书省具体办理此事。

花了六年时间,无数大臣前仆后继都没办成的事,居然被司马光办成了。拥立之功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啊,后半生的荣华富贵,飞黄腾达已经在向我们的司马大人招手了。可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司马光一口拒绝了:不可,愿陛下自以意谕宰相。我不说,要说皇上您自己去说。

阶段三:功成身退

这是的宰相已经换成了韩琦,几日后,司马光到中书省办事,韩琦叫住他问道:皇上近日说了什么?司马光沉默了一下,淡然道:所言宗庙社稷大计也。韩琦点点头,随之离去。

身为首相,可能会不知道宫中这等大事么?司马光办成了事却绝不揽功,由他通知中书省大家自然都知道是司马光说服了皇帝,如果由皇帝本人通知,那么将来拥立的功劳大半都要算给了中书省,也就相当于送给了韩琦本人。而且司马光在韩琦面前还不隐瞒,此人果然忠实可用,自此以后韩琦对他赞赏有加。

这就是司马光的智慧,以他一个小小的起居舍人,如果想要抢这份功劳,分分钟就会被各方大佬整死,而选择明哲保身,顺水推舟送出去这场泼天富贵,则让他眼前之路豁然开朗。

不久,宫廷下诏,令宗室子弟赵宗实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至此,这场沸沸扬扬的立太子事件终于落下帷幕。

而司马光,则凭借他的人生大智慧,在官场之中游刃有余,历英宗、神宗、哲宗三朝而不衰,官至首相,去世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图形昭勋阁。

更多文章

  • 明朝有10万太监,但故宫只有9千个房间,太监们住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皇宫住多少人,明朝太监在北京哪里,明朝各地方都有太监监管吗

    《廿二史札记》言道:“ 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一提到宦官,人们就咬牙切齿,如秦朝的赵高,明朝的魏忠贤都是著名的奸佞之臣,一个指鹿为马,一个“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虽然众人都知道任用宦官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是他们更清楚的是用宦官或者是那些内阁大臣,最难避免的就是集权。而自古以来,皇帝为

  • 宋朝时期,古人差点把一种动物吃灭绝,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灭绝动物名单,十大灭绝可怕海底动物,古代已经灭绝的大型动物

    吃一直以来都是很重要的事情,现代的人对于吃也是越来越讲究,饮食的品味在发展中不断地创新。古代留下来的烹饪方法被研究和改进,更加符合现代的饮食习惯。宋朝时期,国家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宋朝继承唐朝的优良文化,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多,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之中变得丰富多彩。盛唐时期非常注重中外的交流,我国和外国的

  • 明朝夺门之变为什么如此顺利,朱祁钰犯了什么错,最终枉死西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朱祁镇朱祁钰,朱祁钰个人简历,女医明妃传朱祁钰吐了一盆血

    在执政水平上,对国家利弊上看,朱祁钰是强于朱祁镇的,朱祁钰在危难关头,力挽狂澜,拯救帝国于水火之中。他无疑是大明王朝的大功臣,但朱祁钰依旧也有很多处理不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江山再次易主。任用贤能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王振,由于朱祁镇对王振的宠信,让二十万明军精锐毁于一旦。朱祁镇即位之初年仅

  • 朱元璋当皇帝后恨透这个姓氏,下令让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元璋最痛恨的一个姓,图解朱元璋的一生,明朝皇帝朱元璋最反对的姓

    其实朱元璋这么恨这个姓氏,是有历史原因的。这和宋朝一个叫蒲寿庚的风云人物有关。蒲寿庚是宋末元初时期的人,祖辈本来是在广州那边。宋宁宗嘉定十年,蒲家搬到了福建的泉州定居,蒲寿庚的父亲还做过宋朝的小官。不过,蒲家却是因为海外贸易闻名于世的。虽然蒲寿庚也担任了官职,但他心里还是最惦记发财。更何况,蒲寿庚还

  • 农夫报案:牛舌头遭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会来自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把牛杀了小偷就会自首包拯断案,农夫报案包拯偷牛舌头,把牛宰了小偷自首

    警察是个非常神圣的职业,手握法律的武器,打击各种犯罪,将凶手缉拿归案。那么有人就会想了,古代的时候并没有警察这一职业,老百姓丢了东西,要到哪里控诉呢?那就是各级衙门。百姓到衙门老爷那里痛诉冤情,然后衙门经过查证与审判,还原出事情的真相。古代有这样一位神探,不管是什么案子,只要到了他的眼前,他就能想出

  • 朱棣做了22年皇帝,为何没能生下一儿半女?宫女临死前说出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棣做了皇帝后又生孩子了吗,朱棣当皇帝后没有生孩子吗,朱棣为什么当皇帝后没有再生子女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孝”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准则,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品时,首先就是看他孝不孝顺自己的父母,有没有为家族传宗接代。自古以来,就有“多子多福”的说法,生的孩子越多就说明越有福气,因此人们都格外注重自己的下一代。在古时候,尤其是帝王家族

  • 岳飞为何不再是民族英雄?背刺“精忠报国”,为何被移除教科书?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为什么岳飞不被称为民族英雄,岳飞为什么被称为精忠报国,岳飞有哪些精忠报国的事情

    每一段历史都有自己的生命,每当通过相关资料了解一段历史,仿佛那段鲜活的历史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古往今来,每段历史都不缺英雄。无论是战争纷起的封建时代,还是军阀混战的近代社会,总有那么一位位英雄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每一位英雄都值得尊敬,每一位英雄都

  • 弃婴成风,吃草充饥,宋朝百姓为何如此贫困?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对弃婴的政策,宋朝弃婴图片,宋朝贫困的原因

    宋朝真的富有吗?贫苦百姓为何频频造反?田间野草为何成了饭菜?河水里面的大量死尸究竟是何人所为?这一切的背后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欢迎收看本台记者江郎带来的年度巨献《宋朝百姓的贫困生活》打破宋朝GDP占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神话首先谈及宋朝百姓的贫苦生活就必须要打破“宋朝GDP占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

  • 守宫砂原理是什么,一点红能辨女子贞洁?李时珍:真法可能失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守宫砂为什么可以证明女子清白,什么是守宫砂是怎么做的,守宫砂的原理是啥

    《淮南万毕术》有言:“取守宫虫,饵以丹,阴乾,涂女人身,男合即灭。”这句话说的就是取吃朱砂长大的壁虎捣碎以后涂在女人身上,可以验证女人是否是清白之身,只要有过男女之事,守宫砂就会消失。关于这种说法,其实并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说明这是真的,只是古代一直奉行的方式。在各类古装剧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被点了守宫砂

  • 明朝时期纳入版图的岛群,中国南部的屏障,三个邻国争夺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朝时期的山东版图,明朝六大边镇,明朝在沿海设几个卫城

    明朝灭亡时,一群幸存的明军士兵和渔民,从广东出海,航行至南海上的一片荒芜的群岛。他们白手起家,披荆斩棘,把这里建设成为新的家园。这些明朝遗民大概有一、两千人,有军队、有渔民,足以面对险恶的自然环境,以及周遭的海盗或土著。他们的首领是潮州人张杰绪,因此后世把他们这个小小的政权称为张氏王国。这片群岛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