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记载,只有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而侯君集并没有过多的出现在史料记载之中,而我们后人能够知道侯君集参与玄武门事件,也只有从两条线索得知。
第一条线索:
李世民登基一个月后,拿出了一份封赏名单,上面共有五个人,全部获得一等公的爵位,分别是:长孙无忌,封齐国公;房玄龄,封邢国公;尉迟敬德,封吴国公;杜如晦,封蔡国公;侯君集,封潞国公。
第二条线索: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事泄被捕,按照律法谋反者当诛杀其家族,但是李世民却替侯君集向群臣求情,希望能法外开恩,绕他一死。
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不忍置之于法,我将乞其性命,公卿其许我乎?
结果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对,声称:”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李世民在求情无果后,显得很悲伤和无奈,只能哭着对侯君集说道:“与公长决矣,从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尽管侯君集被处死,但是李世民却没有牵连他的家人。
这在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之中,因谋反而不牵连家人者,侯君集不敢说是唯一,却也绝对是少有,不是建有巨大功勋者,更不可能享有此等特殊待遇。
可是问题来了,侯君集凭什么享有此等待遇?从他出道以来,论战功和资历别说比肩尉迟敬德、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就连秦叔宝、程知节等人也远远不及,即使他参与玄武门事件,整个过程中也没有任何他的一丝记载。
按照常规推断,侯君集顶多也就是参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勋,但是他所受到的封赏直接跟尉迟敬德等人比肩,要知道“独力闭宫门”的张公谨都没能位居一等功,偏偏没有任何“功劳”的侯君集受封一等功侯,到最后就连参与谋反,李世民都试图一力担保,这不得不说实在是超出了人之常情。
那么为什么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的侯君集能够脱颖而出呢?只有一种结果,就是侯君集一定是立有大功,而这份大功是李世民不能公开,更不愿公开的。既然第一战场没有他的身影,那他就一定是在第二战场,或者说别的什么地方充当了什么重要的角色。
我们不妨推测一下,李世民当时发动兵变的时候,在皇宫里面闹出了那么大的动静,皇帝李渊又怎么可能没有任何察觉?既然有所察觉,李渊的正确处理方式就应该是找到一个隐秘安全的藏身之所,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召集御林军进行平乱。
只要有了这些步骤,李世民必败无疑。但是恰恰相反,按照史料记载,李渊不但没有任何反应,当时还跟近臣裴寂、陈叔达、萧瑀在海池悠哉游哉的划船。
马上就要进行早朝了,李渊不是出现在他应该出现的地方,却反而是出现在了他最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并且对宫城的那场厮杀毫无察觉,这实在是不合常理。
对此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李渊并不像《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那样,是在尉迟敬德杀掉齐王李元吉之后,再去由尉迟敬德控制李渊,而是在这之前,李渊早已被人控制,出现在海池泛舟的一幕是被人逼迫,原因就是在李世民搞定第一战场之前,杜绝李渊和外界有任何的接触。
控制李渊就是李世民开辟的第二战场,而第二战场中那个决定胜负的人很可能就是侯君集。如此一来,第二战场也就是李世民最不愿公开的一段历史,后世传说的李世民改史事件应该也就是侯君集控制李渊的这段历史。
到了这一步,为什么在玄武门事件中表现平平的侯君集能够位列一等功,不见诸于史料记载的侯君集为什么能够得到特殊待遇,基本上也就真相大白了。
值此,不是侯君集没有功劳,而是他的那份功劳实在太大,大到李世民不敢公开,大到李世民想要改史,所以侯君集的功劳也就隐藏了起来,最后只能含混的以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而一笔带过。
没有侯君集事前对李渊的控制,李世民在第一战场不管取得什么样的胜利,最后等待他的也就只有失败的结局,故而,侯君集这个不成名的小人物,实则才是整个玄武门事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个人。
一场成熟而成功的政变,有三步不可或缺:第一,控制头号人物;第二,消灭争权者的政敌;第三,逼宫取得控制权。
无论是武则天晚年的神龙政变,还是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都是如出一辙,而头号功臣,无疑是那个控制皇帝的人,神龙政变中的太平公主,玄武门政变中的侯君集,就是两个决定乾坤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