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决定玄武门之变胜败的人并非尉迟恭,而是一个不成名的小人物

决定玄武门之变胜败的人并非尉迟恭,而是一个不成名的小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431 更新时间:2024/3/15 11:55:51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记载,只有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而侯君集并没有过多的出现在史料记载之中,而我们后人能够知道侯君集参与玄武门事件,也只有从两条线索得知。

第一条线索:

李世民登基一个月后,拿出了一份封赏名单,上面共有五个人,全部获得一等公的爵位,分别是:长孙无忌,封齐国公;房玄龄,封邢国公;尉迟敬德,封吴国公;杜如晦,封蔡国公;侯君集,封潞国公。

第二条线索: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事泄被捕,按照律法谋反者当诛杀其家族,但是李世民却替侯君集向群臣求情,希望能法外开恩,绕他一死。

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不忍置之于法,我将乞其性命,公卿其许我乎?

结果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对,声称:”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李世民在求情无果后,显得很悲伤和无奈,只能哭着对侯君集说道:“与公长决矣,从今而后,但见公遗像耳!”,尽管侯君集被处死,但是李世民却没有牵连他的家人。

这在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之中,因谋反而不牵连家人者,侯君集不敢说是唯一,却也绝对是少有,不是建有巨大功勋者,更不可能享有此等特殊待遇。

可是问题来了,侯君集凭什么享有此等待遇?从他出道以来,论战功和资历别说比肩尉迟敬德、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就连秦叔宝、程知节等人也远远不及,即使他参与玄武门事件,整个过程中也没有任何他的一丝记载。

按照常规推断,侯君集顶多也就是参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勋,但是他所受到的封赏直接跟尉迟敬德等人比肩,要知道“独力闭宫门”的张公谨都没能位居一等功,偏偏没有任何“功劳”的侯君集受封一等功侯,到最后就连参与谋反,李世民都试图一力担保,这不得不说实在是超出了人之常情。

那么为什么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的侯君集能够脱颖而出呢?只有一种结果,就是侯君集一定是立有大功,而这份大功是李世民不能公开,更不愿公开的。既然第一战场没有他的身影,那他就一定是在第二战场,或者说别的什么地方充当了什么重要的角色。

我们不妨推测一下,李世民当时发动兵变的时候,在皇宫里面闹出了那么大的动静,皇帝李渊又怎么可能没有任何察觉?既然有所察觉,李渊的正确处理方式就应该是找到一个隐秘安全的藏身之所,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召集御林军进行平乱。

只要有了这些步骤,李世民必败无疑。但是恰恰相反,按照史料记载,李渊不但没有任何反应,当时还跟近臣裴寂陈叔达萧瑀在海池悠哉游哉的划船。

马上就要进行早朝了,李渊不是出现在他应该出现的地方,却反而是出现在了他最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并且对宫城的那场厮杀毫无察觉,这实在是不合常理。

对此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李渊并不像《资治通鉴》中记载的那样,是在尉迟敬德杀掉齐王李元吉之后,再去由尉迟敬德控制李渊,而是在这之前,李渊早已被人控制,出现在海池泛舟的一幕是被人逼迫,原因就是在李世民搞定第一战场之前,杜绝李渊和外界有任何的接触。

控制李渊就是李世民开辟的第二战场,而第二战场中那个决定胜负的人很可能就是侯君集。如此一来,第二战场也就是李世民最不愿公开的一段历史,后世传说的李世民改史事件应该也就是侯君集控制李渊的这段历史。

到了这一步,为什么在玄武门事件中表现平平的侯君集能够位列一等功,不见诸于史料记载的侯君集为什么能够得到特殊待遇,基本上也就真相大白了。

值此,不是侯君集没有功劳,而是他的那份功劳实在太大,大到李世民不敢公开,大到李世民想要改史,所以侯君集的功劳也就隐藏了起来,最后只能含混的以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而一笔带过。

没有侯君集事前对李渊的控制,李世民在第一战场不管取得什么样的胜利,最后等待他的也就只有失败的结局,故而,侯君集这个不成名的小人物,实则才是整个玄武门事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个人。

一场成熟而成功的政变,有三步不可或缺:第一,控制头号人物;第二,消灭争权者的政敌;第三,逼宫取得控制权。

无论是武则天晚年的神龙政变,还是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政变,都是如出一辙,而头号功臣,无疑是那个控制皇帝的人,神龙政变中的太平公主,玄武门政变中的侯君集,就是两个决定乾坤的关键人物。

更多文章

  • 怪不得唐朝武德丰沛,军马竟超过70万匹!说说唐军为何那么豪?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十大顶级武器,唐朝骑兵图,唐朝各国军队实力

    编者按:骑兵作为古代战争中的王牌兵种,军马的供应尤为重要。而作为历史上以骑兵见长的王朝,唐军骑兵尤其是唐朝初期骑兵的强大的作战能力也是公认的。从史书记载来看,唐朝骑兵的军马数量非常多,不但骑兵有马。步兵也有马,一些土豪骑兵甚至有多匹战马。唐军骑兵依靠优良的战马东到辽东半岛,西到帕米尔高原都留下了唐军

  • 唐玄宗的爱妃,为唐玄宗生了七个子女,她若不死就没有杨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唐玄宗最宠爱的小女儿,杨贵妃和唐玄宗爱情故事讲解

    大唐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就是眷属经久不衰,天恩雨露滋润不断。长孙氏十几岁嫁给李世民,一直到去世前两年,还在为李世民生儿育女。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了七个儿女,分别是嫡长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嫡三子李治、嫡长女长乐公主、嫡次女城阳公主、嫡三女晋阳公主、嫡幼女新城公主。除了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之外,还有一位大

  • 杨玉环给安禄山洗澡,唐玄宗听后为何还很高兴?原因其实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安禄山和杨玉环,描写安禄山和杨玉环的小说,杨玉环的生活状态

    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就有着这样的记载:《资治通鉴》:“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当然了,就本书来说,《资治通鉴》属于史料混编,并非是第一手史料。说白了,里面有很多不实之处,有虚言妄语之嫌,故不可全信。但是安禄山和杨玉环的暧昧关系却是久已有之。那么究竟两人的关系

  • 杨广皇后萧美娘,被6个皇帝疯抢了60年,她哪来的这么大魅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萧美娘杨广短视频,杨广爱萧皇后吗,杨广对萧妃的评价

    传说中,有6位皇帝痴迷于她,为了得到她费尽心机。哪6位皇帝呢?杨广、宇文化及、窦建德、两代突厥可汗、李世民。当然了,除了杨广和李世民之外,其他四位并不是大一统政权的皇帝,不被历史认同,但也是一方势力的头头,分量不轻。萧美娘哪来这么大的魅力,可以迷倒这些见过世面的统治者呢?一方面自然是万里挑一的出众容

  • 被人冤枉了怎么办?唐朝有位“狠人”,将自己的心刨开来证明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因巫蛊而被冤枉的皇子,唐朝的惩罚有多严重,唐朝被冤枉的功臣

    来俊臣便是武则天手下一个非常有名的酷吏,此人是无赖出身,非常善于打探别人的隐私和告别,因此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先后担任了侍御史、御史中丞、太仆卿等官职。他在朝中,设立推事院,专门组织数百名无赖从事告密的工作。 来俊臣的推事院并非是一个公正的地方,他们办案实际上都是为了迎合武则天而已,很多犯人实际上

  • 远远听到女子哭声,唐朝宰相断定:有奸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所有朝代对出轨女性的惩罚,唐朝宰相朱敬则,唐朝宰相裴炎真因青娥而被杀吗

    韩滉《文苑图》局部韩滉,字太冲,京兆长安(今属陕西西安)人,唐代宰相、著名画家韩休之子。历任主簿、节度判官、润州刺史、殿中侍御史、浙江东西观察使、宰相等官职。贞元二年(公元786年),韩滉受封晋国公,不久在任内病逝。享年六十五岁。留有著作《春秋通例》、《天文事序议》等。韩滉做地方官的时候,治理有方,

  • 被宰相杀死的唐朝猪八戒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猪八戒其实早已死在取经路上,唐朝被刺杀的宰相,历史上真的有八戒这个人吗

    代国公郭元振郭元振曾经做过两朝宰相,善于化干戈为玉帛,不战而屈突厥、吐蕃之兵,这就是所谓的“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了。对于保持边疆稳定、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咱今天就说说他年轻时候的一件事情。他居然斩杀了一头准备娶媳妇的猪八戒。当年郭元振刚刚成年,准备到京城赶考,夜里赶路迷失了方向,过

  • 长歌行:漂亮老婆靠不住,凄惨小姑最靠谱,隋朝最后的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长歌行宋小白原名,长歌行中美女排名,长歌行大结局合集

    随着《长歌行》的播出,迪丽热巴的演技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随着剧情的深入,阿史那隼和李长歌的感情线,也慢慢要开花结果了。这里面,李长歌在突厥草原上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义成公主,也就是当时可汗的老婆,最后她甚至控制了大汗。忍辱负重的义成公主,也终于露出了本来面目,原来她终极的目的,是为了恢

  • 薛刚踢出一脚,薛家385口进了铁丘坟,国有国法,能怪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素琴薛刚反唐,薛刚和武则天有恩怨吗,薛刚被刺杀的视频

    薛刚先是打了丞相张天佐,经程咬金说情,薛刚躲过一祸,程咬金让他一百天不许出门,结果在正月十五那天,他还是偷跑出去了。张天佐儿子张宝强抢民女,薛刚追张宝,追进了御灯棚,二太子手拿金棍让薛刚出去,不出去就打。薛刚不认识二太子,一脚踢出去,就二太子给踢死了。薛刚知道自己踢死的是二太子,已经晚了,急忙跑出御

  • 让位给儿子后,李渊想了一个“阴招”,多年后让李世民头疼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渊咒李世民,李渊李世民是什么关系,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安抚李渊

    在皇权面前,李世民不惜手足相残,这早已是帝王家中屡见不鲜的事了。李世民对于皇位的渴望,其实早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就初露端倪了。当时各路反王纷纷起兵,唐国公李渊却碍于和隋炀帝表兄弟的勤奋继续对隋朝效忠。为了让天下改姓李,李世民与智囊刘文静、裴寂等人密谋,在李渊醉酒之后将隋炀帝行宫的妃子塞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