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没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但刘备伐吴缺一个好参谋长,那却是不争的事实,连诸葛亮事后也扼腕叹息:“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十分清楚,在刘备面前,法正说话更好使,如果法正还在,伐吴之战也是可以打一打的,而且也未必会打输。
法正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很高,“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把诸葛亮弄得只能当后勤部长:“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刘备活着的时候,打仗基本不带诸葛亮玩儿:入川之战,参谋长是庞统;汉中之战,参谋长是法正。
我们细看《三国志》卷三十五和三十七,就会发现诸葛亮和庞统、法正的战略构想是不一样的,诸葛亮跨有荆益的“隆中对”大家都会背,但是庞统却很不以为然:“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事实证明,庞统的见解很有预见性:如果刘备坐守荆州,孙权和曹操两面夹攻,他就只能去苍梧去投奔老朋友吴巨了。
诸葛亮提出了要谋取益州,却没有提出具体意见告诉刘备如何谋取,更没有帮刘备想出一个正大光明的理由,这不是诸葛亮智虑短浅,而是他还在恪守君子之道,要等刘璋实在不行了,刘备再顺应蜀中百姓和门阀的请求,一路被迎接进去。
但是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刘璋并没有失去蜀中民心,绝大多数本土士族庶族还是愿意为刘璋战斗到最后,对刘备入川也十分反感。
建安十九年,刘备围困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
仅此一句话,就足以证明刘璋并不是一个奢靡无度的庸主:"父子在州二十馀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厌战的刘璋开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这段史料读起来,让人忽然对刘璋起了同情之心和一点点敬意:如果刘璋坚持不降,刘备能在西川支撑多久?刘璋之降,不是弱,而是仁。
刘备讪讪地接过刘璋捧出的印信和户籍,心中肯定要感谢已经在雒城攻坚战中阵亡的庞统庞士元:要没有庞军师替我找到入川的借口并献上中下三策,我怎能拥有这片天府之土?
刘备管庞统叫军师是没错的,赤壁之战后,刘备发明了一个称号叫“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和庞统不分大小先后,都可以被尊称为军师。
在汉末乱世,军阀混战兼并,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玩儿地就是权谋和狠辣,正人君子诸葛亮,是说不出庞统那番话的:“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庞统这番话可以理解为只要地盘不要脸盘,也可以往好听里说,叫“逆取顺守”,总而言之,就是要给刘备一个心理安慰,免得他在拿下西川后不好意思——如果刘备会不好意思的话。
庞统在雒城阵亡,刘备可是哭了好几天:“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我们翻遍三国史料(《三国演义》不算),也找不到刘备哭关羽张飞的片言只字,事实上刘备只为两个人大哭,一个是庞统庞士元,另一个就是法正法孝直:“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
尚书令相当于曹操的荀彧,护军将军相当于刘邦的陈平,法正在刘备集团的官职虽然不是最高,但受宠信程度,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赵云的谥号,是刘禅在季汉灭亡的两三年前,也就是景耀三年和四年才追授的,而法正是刚辞世就获谥号曰“翼侯”。
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刘备给法正亲拟的谥号,摆明了是把法正当成了自己最得力的助手。
诸葛一生唯谨慎,连刘备在汉中之战打到紧要关头急需支援,他都要开会研究一下:“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杨洪,字季休,后为蜀郡太守、益州治中从事),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精通古汉语的读者诸君肯定能从这段史料中读出很多问题来,但是那与本文关系不大,就且放在一边不提。
刘备和法正在汉中咬紧牙关作战,最后熬走了曹操,这样才有了后来的汉中王——刘备不自称荆王、益王而自称汉中王,也是颇有深意的。
汉中之战,刘备是总指挥,张飞、马超、黄忠、赵云是大将,运筹帷幄的是庞统,这一点连曹操都很清楚:“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刘备进取西川是听了庞统的建议,跟曹操争夺汉中,则是法正力主:“今策渊(夏侯渊)、郃(张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半壶老酒原先喜欢把引用史料翻译成白话,后来才知道纯属画蛇添足:很多读者对任何一段史料,都有着更深刻而又精准的解读,有时候一句评论,完全可以作为一篇文史文章的标题。
法正对刘备说的那番话,当然也可以解读为升级版的“隆中对”,而且似乎更稳妥可行。
法正和庞统的战略规划可操作性极强,可惜天不假年,天不佑汉,这两个实战派谋略家先后战殁病亡,刘备等于折了两只羽翼。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对庞统法正之殁更感痛惜:法正比诸葛亮大五岁,庞统只比诸葛亮大两岁,他们都是不折不扣的同龄人,若不是分别以四十五岁和三十六岁英年早逝,那可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刘备两番痛哭,当然是舍不得庞统和法正离自己而去,于是这时候问题就出来了:让刘备自己选择,诸葛亮庞统法正只能留下一两个,他会先后抛弃谁?
在半壶老酒看来,刘备宁肯失去自己一只胳膊一条腿,也不愿意失去换其中任何一个人,读者诸君肯定也难以做出取舍,我们就只能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庞统法正都在,能否与诸葛亮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如果三个人都活到季汉肇基,谁的作用和贡献会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