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两人最终结局如何?难怪课本从不提起

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两人最终结局如何?难怪课本从不提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693 更新时间:2024/1/5 0:35:01

大家说起"负荆请罪"这个典故,相信大家脑海里面想到的一定是廉颇蔺相如了,大家都在小学语文的课文里面就学过"负荆请罪"的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于《史记》。

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名大将叫廉颇,他因英勇善战而举世闻名,使其在朝中地位极高。而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会上不仅仅立下功劳,也维护了赵国的声誉,因而被赵王封为了上卿,正是因为这件事,他的地位比廉颇高出了一个等级。

[var1]

渑池之会蔺相如完璧归赵

这件事情被大将廉颇知道了后,心里很不服气,廉颇就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去找蔺相如的麻烦。当蔺相如知道廉颇要找自己的麻烦之后,对于廉颇都是能避则避的,不愿与其有正面的冲突。

而廉颇也听到有关于蔺相如和自己门客说出对于对其避让的原因之后,廉颇他自己感到非常的惭愧,觉得蔺相如如此的宽容大度,自己却因为在朝中的地位比他低,而处处寻找蔺相如的麻烦,觉得自己这么做是不对的。

正如孔子所言“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当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后,就准备去找蔺相如,但是又觉得自己就这样去找蔺相如道歉有点不礼貌,于是廉颇从家出发的时候他就脱去了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道歉,至此两人也和解了。

[var1]

廉颇负荆请罪

这两个人的交往,也就成为了一段君王乐见的佳话。但是就我们所了解的故事里面,最后只是停留在廉颇做出了负荆请罪的这一行为上面,却没有说出这个故事的结果究竟如何?

在坊间有这样两个关于蔺相如结局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渑池之会"后,当时的秦国计划着攻打赵国,但是赵王为了自己不去送死,就派去了将军赵奢的儿子赵括去秦国,但是赵王又担心赵括的生命安全,于是就派去了蔺相如侍从赵括的左右。

[var1]

可是事情出乎意料的是,赵括在去往秦国的路上得了疾病而去世了,随同而去的蔺相如因为赵括的死被判下了死罪,不久就被人处死了。

然而另外一种坊间的说法是在秦赵发生长平之战的时候,双方由于相持不下,赵王硬要赵括领兵。赵括虽然读过不少兵书,但是根本没有上过战场,没有任何经验,可谓是"纸上谈兵"。蔺相如则害怕赵王的这个举动将会导致赵国灭亡,于是多次上奏赵王,但是赵王不听劝,还是让赵括去,结果就像当初蔺相如害怕的那样,赵国惨败,蔺相如听闻赵国惨败这一消息后痛愤欲绝,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var1]

赵括纸上谈兵

不过这些都没有记载出来,只不过是坊间的一种说辞。但是在《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有这么一句话:"蔺相如病笃"。所以就从目前的历史记录来看,蔺相如病死的可能性比被处死的可能性要高一些。

然而相比之下,廉颇廉大将军他的下场就很惨了,他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一样,遭受着大起大落,经历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本是一名举世闻名的大将,结果却因新上任的国君不信任自己,从而听信小人的谗言罢了廉颇的官职。廉颇对此表示很生气,于是一气之下就投奔了魏国。虽然魏王收留了廉颇,但是由于以前廉颇在赵国的时候,没少率领过赵军攻打魏国,因此魏王对于他并不信任,这也导致廉颇在魏国并没有得到重用。

后来他又去投奔出国,但是一直想被赵国再次重用,但是由于有一些小人从中作梗,终使廉颇未能回到赵国。最后在楚国郁郁而终,客死在他乡。

[var1]

其实让我们回顾赵国灭亡的整个过程,就是从秦国的那一条“反间计”开始的。历史上的战乱不断,生存在这样的时代,会让许多人暴露出自己多疑的性格特别是掌握重权的人。要是不留一个心眼的话,随时都会有可能被敌人弄得家破人亡。一些真相就会被一些小人扭曲成另外一种“真相”。

其实,当我们在批判赵王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每个君王都是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被灭亡,都不希望自己的臣民死去。最终落得亡国的下场,都是因为一些虚假的“真相”蒙蔽了。

这两位曾经都是备受众人的期待,但是他们的结局着实的让人可悲。当初在小学的课文里面学到这篇故事,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这篇看似美好的结局背后却藏着谁会想到第二个结局,并且会这么悲惨。

曾有人这样感慨,假如蔺相如和廉颇遇上一个能够明辩事理的君主,并且重用他们两个人的话,他们的才能也将会得到最大的发挥。可正所谓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对这两个人的结局,你们觉得他们谁最可惜呢?

参考文献:

《史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成都汉墓发现920支医简,失传扁鹊医书重出江湖,医学界震动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名医扁鹊真实故事,中国失传医书,中国古代保存最完整的医书

    [var1]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据悉有“起死回生”之能,为此许多的人对其格外的推崇和尊敬,可惜的是扁鹊因医术成名,也因医术而毁灭,因为遭到了咸阳秦太医李醯妒忌而杀害。扁鹊死后其留下的医术也成为了千古谜团,一直都被后人所争议,一度还被人觉得可能历史并没有扁鹊这个人,都是杜撰出来的,但是千年之后的

  • 原本只是小人物的屈原,为何会受到两汉士子以及后人的极高推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屈原跳江视频,屈原真实的结局,屈原故事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爱国诗人,他的大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端午节之际,我们以赛龙舟、吃粽子等方式来缅怀这位先烈,而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但也有部分读者不解,为何原本只是小人物的屈原,会受到两汉士子以及后人的极高推崇呢? 一、出

  • 当初秦国统一天下时,其他六国为何不联合起来攻打?全靠张仪忽悠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张仪破坏六国的合纵,秦国统一哪六国,张仪对秦国统一有什么帮助

    [var1]要知道周天子为安心坐稳这江山,利用诸侯之间的相互制衡,实施分封制度。却不想,诸侯起了称王的心思开始了四处兼并的征途。最终对于秦朝取得这江山后人疑问,为何楚国、齐国、赵国时期诸侯尚且知道抱团取暖,合众抵一。到了秦朝这,诸侯之间的团结力便四分五裂了,眼睁睁地看着秦朝一步步兼并其他国家。后人对

  • 张家山汉简出土,颠覆了考古界的认知,战国的历史可能要改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张家山考古,商周考古图片,张家山汉简书法

    [var1]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湖北的江陵张江山,考古学家出土了一批书简,称之为"张家山汉简",这批汉简的出土,颠覆了考古界的传统认识,这批汉简记载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于西汉初期下葬,上面记载的文字重塑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这批张家山汉简一共包括九部分,《汉律》、《奏谳书》、《盖庐》、《脉书》、《引书

  • 李世民将一个猛将杀死,百年后他的子孙推翻唐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世民十大猛将排名,李世民最厉害的名将,唐李世民的臣子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位这个时期的英雄好汉,他生于乱世,一生忠肝义胆,但是由于自己跟随了王世充,最后被秦王赐死,可谓让后人不禁叹息不已。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单雄信。单雄信出道之前是一个绿林好好,他和另一个将军徐世绩都是山东人,而且他们两个是结拜兄弟,誓同生死。他们刚开始反隋参加的是瓦岗寨的队伍,当时瓦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只有此人没有活到李世民继承皇位,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凌烟阁所有功臣名单,李世民是凌烟阁的功臣吗

    殷开山在凌烟阁的画像殷开山生于公元578年,陕西人,他的祖父殷不害、父亲殷僧首,以及他自己都是隋朝的官员。殷开山出任隋朝官员期间,以才学和品德著称,很受隋朝上下的称赞。公元617年,李渊太原起兵,当时已经天下大乱,各地都有割据势力,但有着深远眼光的殷开山,一眼就看出了未来能在群雄争斗中胜出的一定是李

  • 李世民是魏徵的教父,是他引导魏徵走上了这条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魏徵的个人资料,魏徵故里,唐太宗与魏徵

    我觉得这李世民魏徵两者之间没有什么佳话,也不是明君贤臣英雄相惜,李二能导演出300死囚信守诺言回来的皇帝,这人实在太会演戏了,杀兄霸嫂,这样的恶行只有在南北朝的乱世暴君才会有的行为,对于李二这样想做历史垂名的盛世明君实在是一个刺,所以魏徵以讪君卖直,李二也标榜尧舜,双方合作愉快。魏徵真这么正直,史料

  • 国人的虚荣心:乱认牛人做祖先,连隋唐皇帝都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隋唐皇帝的祖先,隋唐有哪些牛人,隋唐的祖先都是武川人吗

    一、乱认祖先古来有之在中国的人的文化基因里,有个因素非常重要,一个是上天,一个是祖先,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敬天法祖”奉为圭臬。既然要“法祖”,自然就要给自己找个厉害的祖先,从前秦时期,乱认祖先的这种行为就已经存在了。根据《史记》的记载,大禹是“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商朝的先祖契也是黄帝的

  • 唐朝靠陌刀打天下,为何威力强大的陌刀到了宋朝就被抛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陌刀名将有哪些,陌刀在唐朝的地位,唐朝十大陌刀猛将

    以盛唐时期武风盛行,国家战争不断,从而针对北方游牧民族骑兵众多开发出的战争机器陌刀重装步兵队。盛唐时期陌刀队也往往是军队的核心中坚部队,不仅装备昂贵的陌刀,还需要艰苦的训练,能正面抗衡千军万马的步兵部队,到宋朝几乎绝迹。大宋朝廷也不会放心花大价钱和精力在边疆养这样的军队,更何况步人甲和神臂弩的出现让

  • 唐朝靠陌刀打天下,为何威力强大的陌刀到了宋朝却被抛弃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陌刀名将有哪些,陌刀在唐朝的地位,唐朝十大陌刀猛将

    据《唐六典》所载,陌刀是一种步兵所使用的长刀,类似“古之断马剑”。既然类似长剑,陌刀必然是双刃。《新唐书·阚棱》印证了这一点,阚棱“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陌刀’”。陌刀既然称之为刀,应该就是将剑加宽,加厚,两边开刃。而且,长约丈余,换算成现在的度量单位,长度应该在3到3.6米,比普通的长枪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