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造龙舟这件事情,在隋炀帝刚即位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干的一件大事情。在开凿大运河之前要完成东都的建设,东都有多大呢?整个东都分为宫城、皇城以及外郭城三个部分,整个周长达50多里,每月参与建设东都城的人多达200多万,这是一项历史上规模空前巨大的建筑工程项目,整个东都城的建设影响到了后来隋朝乃至唐朝时期的人民居住环境以及贸易经济,国家出资建设也代表着这些工人不愁吃不愁穿,这是一种国力强大的体现。
隋朝时期国力空前强盛,这一点小编我就不多赘述了,隋炀帝在一边在建设东都,一边在开凿大运河造龙舟。每逢隋炀帝乘船游江都的时候,都要带着自己手下的文武百官以及宫中宫女后妃等等上万人前去游览,船队能排200多里长。当然了,这些都是历史书上对于有隋炀帝铺张浪费等情况夸张的描写,实际情况与书上描写可能相去甚远。从皇帝如此铺张浪费的情况当中我们就能够从侧面看出来隋朝的国力究竟到了什么地步。
杨广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皇帝,不论是开凿大运河还是修建东都,从根本上出发都是为了百姓好。那么为什么杨广会被后人评价为一个暴君呢?其实隋朝的没落跟杨广造龙舟或者挖河都没啥大关系,真正关系到隋朝命运的是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位于朝鲜半岛,它的名字叫做高丽。
高丽与隋朝相邻,在隋朝时期,高丽是隋朝的进贡国。要知道不论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心里总是有着南征北战的理想,杨广自然也不例外。高丽三面环海,出口就是契丹,国土贫瘠,国力跟隋朝对比简直就是螳螂跟马车,杨广自然也是深知其理。皇帝若想让后人敬仰,自然是要建功立业,心急如杨广看上了高丽这块“软柿子”,决定带兵出征高丽,把高丽变成隋朝的一部分。
但是他还是小瞧了高丽与隋朝之间的一水之隔。第一次出征,隋炀帝派了三十多万大军乘坐船只前去高丽,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出征的队伍在半路上就遇到了恶劣的天气,船只尽毁在风暴当中,上岸之后就剩下一些阿猫阿狗,无法形成战斗力,自然是当作鸟雀散了。
正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隋炀帝本想着一次性派重兵拿下高丽,但是没料到却栽了个跟头,赔的血本无归。不死心的杨广准备再一次出征高丽,这次带了一百多万的军队,皇帝亲自挂帅直奔高丽。但是高丽难打就难打在其地形,上有契丹突厥,下就是海,杨广带着一百多万的士兵准备一次性碾压掉高丽,却遇到了高丽人死守,杨广带着一百多万大军远离本土作战,经过4个月的消耗,杨广部队的补给跟不上,被迫撤军,这一次出征再次颗粒无收。
一百多万的大军,长达4个多月的出征,这当中消耗的国力可不是开玩笑的,自古以来打仗都是发战争财的,这一趟出去一毛钱都捞不到,还亏了不少,隋朝的国力已经被杨广这一次出征消耗了大半,再加上国内还在修建的大运河,国家资源明显出现了不堪重负的情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大不如从前了。这时候杨广做了个决定,那就是提高赋税,多从百姓那里拿点钱,自然就有钱派兵去打高丽了。
这就是开头“横征暴敛”的由来,于是最后一次东征高丽来了,杨广还是带着百万大军前来攻打高丽,但是这时候国内的黎民百姓已经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杨玄感揭竿而起,高丽军队如同第二次东征一样,死守着城堡,杨广的大军在不断的消耗当中,斗志被消磨殆尽,此时国内已经大乱了。这时候的杨广已经没办法再打高丽了,等杨广带领百万大军回国的时候,国内已经是群雄揭竿而起,前前后后攻打高丽几年的时间,消耗掉了隋朝近9成的国力,国力空虚自然也就给了一些有心之人可乘之机,隋朝的覆灭也就在情理之中,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