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惟庸案真相!揭秘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的真正原因!

胡惟庸案真相!揭秘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的真正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771 更新时间:2024/1/24 15:37:02

胡惟庸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最早的时候和朱元璋一起起兵打天下,后来官至丞相,位居百官之首,权倾朝野。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设有宰相制,宰相都称为丞相,当时丞相共有左、右二员,左比右大,分任左、右丞相的是李善长徐达两人。

朱元璋即帝位后,逐渐感到帝权与相权的冲突,唯恐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有鉴于此,几次设法试图调整,以加强皇权。最早被杀的是中书左丞相杨宪。杨宪于洪武二年九月入为中书右丞,洪武三年李善长病休时,便实际操纵中书省大权,升为左丞。他玩弄权术,陷害同僚,“市权要宠”,很快被朱元璋杀死。

接着是右丞相汪广洋被杀。朱元璋鉴于李善长权力过大,威胁帝权,于是在撤换李善长后,最初选中了汪广洋接替李善长的相位。汪广洋遇事小心谨慎,又以“廉明持重,善理繁剧”而著称。

洪武六年,因李善长的提携,胡惟庸进入中书省。胡惟庸入相后,他的精明干练很快得到朱元璋的赏识。这期间,胡惟庸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为妻,结成姻亲,使得他与李善长关系更进一步。有这样的元老重臣为后盾,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加上李善长的旧属们也极力帮助他,胡惟庸可谓如鱼得水。由于他逢迎有术,渐得朱元璋宠任。到洪武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独揽丞相之权。

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胡惟庸日益骄横跋扈,独揽丞相大权,生杀黜陟,为所欲为。内外诸司所上的奏章,胡惟庸必先取阅,对自己不利的,就隐匿不上报。他任意提拔、处罚官员,各地喜好钻营热衷仕进之徒、功臣武夫失意者,都奔走于他的门下,送给他的金帛、名马、玩好,不计其数。胡惟庸一时间权倾朝野,许多人都看他脸色行事,敢怒不敢言。

这种情况引起了朱元璋的猜疑,终于在洪武十三年发生了胡惟庸案。

据《明史》等官方史料记载,洪武六年,胡惟庸因其子出游时在街市上奔驰坠车而死便杀死了车夫。朱元璋知道此事后,盛怒之下命胡抵偿车夫之死。胡惟庸恐惧,加之早有异心,便与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图谋反叛。

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因不向皇帝报告占城(在今越南)使者来朝等事,朱元璋对胡惟庸、汪广洋等人严厉斥责。几番事件经调查之后,胡惟庸等人终至获罪下狱。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中书省吏商暠等向朱元璋告发胡惟庸密谋造反,于是胡惟庸、陈宁、涂节等被处死。

胡惟庸案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吴晗先生在《胡惟庸党案考》一文中认为其属于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权力的矛盾胡惟庸党案的根本原因在于胡惟庸专擅行政大权的行为侵害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朱元璋处死胡惟庸以及其后对开国诸臣的广泛株连都是其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胡惟庸党案是明代政治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事件。以此为契机,朱元璋诏罢中书省和丞相等官,秦汉以来行之千年的宰相制度就此被废除。皇帝直接统辖六部,严密控制行政权力,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集权,在制度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套制度也被后世统治者所仿效,成为其后数百年间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层面。

更多文章

  • 赵构活了81岁,为啥56岁时传位给下一代,而且还是赵匡胤一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宋朝的继承问题,这不得不追溯到北宋初期,在宋太祖赵匡胤暴毙后,皇位并不是由太祖之子继承的,而是由其弟赵光义所承袭,宋太祖的死因也成为了千古谜团。宋太宗赵光义死后,皇位一直由赵光义一脉继承,而赵匡胤的后裔也依然是名义上的王公贵族。 ?在北宋灭亡后,赵氏皇族衣冠南渡,由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应天府

  • 犒赏功臣是门技术,朱棣与朱元璋对待功臣的不同,决定了明朝未来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棣真的很怕朱元璋吗,如何评价朱元璋与朱棣,朱棣和朱元璋谁最好

    而反观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从靖难之变开始,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结束,得到帝位结束,大小战役也是打了无数,这其中为朱棣建功立业的开国元勋也是不少。但是,一方面你很难知道这场战役中,那个将领的传奇故事。另一方面,你也会发现在朱棣获得帝位之后,唯一对方孝孺这个文人领袖诛十族以外,倒

  • 他是一代抗倭名将,功绩不输戚继光,却因自己的选择而被历史遗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经典传奇抗倭英雄戚继光,中国明代抗倭英雄是谁,历史对戚继光抗倭的评价

    胡宗宪(1512年—1565年)在抗倭战争中有过很大的贡献,其中,最突出的功劳便是诱杀中国籍的倭寇大首领汪直(又作王直)、徐海等人。历史上的胡宗宪也是一个威风凛凛的伟岸男子,他足智多谋,胆略过人,在与倭寇的作战中,常常身先士卒,冒着炮火羽箭,亲临前线,指挥作战,而且他与倭寇的战争中,也是胜多败少,他

  • 他才是梁山第一高手,四大高手是他徒弟,民族英雄岳飞是他义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梁山打败岳飞的人,岳飞在梁山什么水平,梁山第一位英雄是谁

    这三个人的师父武功高强,他少年习武、是少林大师谭正芳的高徒,这个人侠肝义胆、箭术超群、为人仗义,深得包拯喜爱。由于他性格耿直、带有一身正义之气,他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腐败,便辞去官职,专心学武。他亲力亲为,培养了多个优秀的徒弟,他的关门弟子更是厉害。这个关门弟子就是抗金英雄岳飞,岳飞精忠报国、爱国爱民,

  • 汉唐明都出现了宦官专政,为什么宋朝能避免?因为宋朝皇权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宋朝宦官多吗,宋朝的宦官全是太监吗,宋朝的宦官有被阉吗

    在任何时候,宦官都是皇帝的附庸。宦官有没有权力,取决于几个因素。第一,皇帝的权力有多大,是受制于朝臣,尤其是相权,还是完全能够自己掌控权力。第二,皇帝的能力怎么样,是自己能够直接掌控朝廷,还是必须要通过宦官之类的人来间接掌控。如果皇帝的权力很大,那么碰到比较勤快而且能力比较强的皇帝,朝廷的政治格局就

  • 他历仕四朝十帝,被司马光骂作奸臣之尤,时人却称赞他是“圣贤”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为什么说司马光是奸臣,司马光讲奸臣乱政,司马光对帝王的评价

    古人看来,士可杀不可辱,事二主已经为人所不齿,而像冯道这样屡换门庭的官员,当然是无耻之徒的典范。欧阳修骂冯道是“不知廉耻”,司马光怒斥他是“奸臣之尤”,在官修史书上,冯道简直可以与秦桧等人相提并论。不过,历史上真实的冯道,却有着截然相反的一面。冯道出身耕读世家,他年轻时品行端正,天资聪颖,才华横溢。

  • 他人之妻也可“租赁”:宋代商业下伦理崩溃的一面,妻女出租成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朝女性婚姻自由,宋代的妇女生活,宋代经济伦理思想

    “男尊女卑”、“夫如妻天”,很大程度是指的妾,因为“正妻”在一定程度上还获得与“夫家”平等的地位,妾则没有。在宋代,“纳妾”现象随着士大夫的享乐频频发生,虽然有着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公示“坚决不纳妾”,但终究抵不过潮流,如千年才子苏东坡,就和妾王朝云上演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可在“纳妾”现象的背后,宋

  • 他是“汉族保护神”,匈奴差点被他赶往北极,但是苏轼却说他奴相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苏轼真实故事,苏轼武功厉害吗,苏轼有多聪慧

    众所周知,卫青的出生很是尴尬,他是他母亲卫媪与旁人私通才生下的他,虽然自己的出身很不堪,但是这并没有阻碍卫青成才的发展道路,反而成为他的激励!当时由于生活比较困苦,卫媪便将卫青送到他亲生父亲身边,但是他的父亲根本就不看中卫青,甚至不当人对待,卫青长大一点之后便回到了母亲的身边,宁愿做平阳公主的骑奴!

  • 明成祖朱棣为何会选择迁都北京?南京鱼米之乡它不“香”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从哪迁都的,朱棣迁都南京的原因,朱棣为何迁都北平

    《明史·成祖本纪》:文皇(朱棣)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当时的北京是什么地方呢?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典型的“苦寒之地”,属于蒙古和大明的边境了,而且本来那边就偏北方,天气也不好,发展也实属一般,时不时蒙古骑兵还有可能下来劫掠一番,可不敢和现在发展最为繁荣的北京相比。自太

  • 明宣宗朱瞻基为何会把二叔朱高煦放在缸里,活生生烹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王朱高煦见朱瞻基最后一面,朱高煦朱瞻基对话,朱瞻基第几集死的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明宣宗也干过一件极为恐怖的事,据明代《酌中志》记载:“宣德中,置汉王(朱)高煦于铜缸,炙死于此”,也就是说,明宣宗竟然用铜缸烤死了自己的二叔朱高煦。究竟是何原因,让明宣宗采取如此狠毒的手段,将自己的二叔置于死地呢?明宣宗画像导致明宣宗如此残忍地对待他的叔父的直接原因,竟然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