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刘备的一生,会发现一共有2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三顾茅庐,最终让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从那之后,刘备的事业,便走上了上坡路;二是夷陵之战,陆逊一把火,就把他几十年的积累给烧光了。
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带着残存的势力,逃回蜀地,只是他当时年事已高,又接连遭受各种打击,刚刚到白帝城的时候,身体便坚持不住了,于是便叫来了赵云、诸葛亮、刘禅等人,留下了自己的遗言。
看着眼前的赵云,想起来他以前劝说过自己不要攻打吴国,刘备非常后悔,同时还对赵云说:“小时候,刘禅的命是你救回来的,以后,他的命还是你的。”
听到刘备的这个说法,赵云非常感动,流着泪回答道:“我以后一定会尽力辅佐少主的。”向赵云说完遗言后,刘备又让诸葛亮、刘禅去了自己的卧榻前。
看着眼前的两个人,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他可以辅佐便继续辅佐,不能辅佐的话,可以取而代之,以后蜀国就是诸葛亮的了,听到这句话以后,诸葛亮十分感动,当下承诺,自己一定会竭尽全力辅佐刘禅的。
得到这个答案以后,刘备接着又说:“子龙这个人,是不可以重用的。”为什么他要这么说呢?还得从刘备和赵云两个人的关系说起。
赵云原本是刘备的老同学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被杀后7年,赵云加入了刘备麾下,他屡立战功,在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救出了刚刚出生不久的刘禅,在赤壁之战中,更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可以说,不管是人品还是本领,子龙都是无可挑剔的,刘备在临终前,嘱咐诸葛亮不要重用他,看起来是断送了赵云的政治生涯,实际上也是在为赵云好,因为赵云在政治上的才能,是比不上他的军事才能的。
举个例子,进入巴蜀之后,刘备的军队,一直在努力地扩充自己的领地,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在拿下益州之后,刘备军队获得了很多土地、房产和金钱,这些都是上一任的贪官遗留下来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些底层的士兵将领们跟着刘备打仗,除了刘备的好名声以外,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觉得跟着刘备混,可以获得更多的金钱,更大的权力,给子孙后代留下点儿东西。
刘备是一个知晓人心的人,他自然也是懂得这些道理的,于是便做出了承诺,要把这些金银珠宝和大家伙儿平分了,正当大家伙儿正高兴的时候,赵云却站了出来,告诉刘备,作为一支正义的军队,应该把替天行道为民请命放在第一位,现在益州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乱,从他们身上搜刮来的东西,就要立刻归还给他们,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不然的话,和曹操之流,又有什么区别呢?
听到如此义正言辞的话,刘备也没有拒绝的理由,只好把东西都还给了老百姓,其他的将领们,表面上很赞同刘备的做法,明面上不好说什么,但私底下都不怎么高兴:现在好人让赵云给当了,他们没有好名声,连一点实际的利益都没有得到,怎么能甘心呢?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赵云是一个很忠诚而且很善良会体恤百姓的人,但是官场有的时候可要比战场复杂多了,像他这样过于正值的人,反而容易在官场上得罪别人。
深知这一点的刘备,觉得与其让赵云得罪其他人,还不如让他离官场上的争斗稍微远一点,毕竟自己可以包容理解他,别人可不一定也能包容理解他。
事后才知刘备的叮嘱确实高明,赵云后半生的轨迹,差不多和刘备说的一样,虽然一直跟在诸葛亮身边,为诸葛亮解决了不少烦恼,为蜀汉立下了很多功勋,但却一直没有被重用。
不过,想来他本人也不会有太多的遗憾,当初天下豪杰并起,他之所以选择刘备,主要是为了崇高的理想追求,为了自己心中的家国大义,而不是一些浮于表面的荣华富贵,官场上的名头,想来他自己是不会太过于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