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蒙古部落分裂成了漠北、漠西和漠南三部分,漠北、漠南都归顺了清朝,唯有漠西的准噶尔部及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3个小部落没有归顺清朝。1636年大清和漠西四部确定了主权关系,准噶尔也在呈表上签字画押。
1678年噶尔丹统一漠西蒙古,建立准噶尔汗国。当时沙俄对大清虎视眈眈,于是拉拢利诱噶尔丹,以达到侵略中国西北的目的。
准噶尔盘踞的疆域较大,但只有几十万人口,却拥有5万多骑兵,装备良好,除了大刀长矛,还从沙俄弄来了大量的火枪火炮。
1690年康熙在乌兰布通一战准噶尔,准噶尔首领噶尔丹依托山水布阵,让万余头骆驼背着用湿毡布盖上的木箱卧倒,摆成一条如同城栅的防线,称为驼城,然后令士兵躲入箱垛内放枪射箭。
康熙隔河布阵,集中火铳火炮猛烈轰击对方驼阵,将驼阵一轰为二,然后挥师渡河以步兵从正面发起冲击,又以骑兵从左翼迂回侧击,噶尔丹败得仅剩下数千人,仓皇撤兵。
1696年康熙再战准噶尔,亲率20万大军在昭莫多歼敌数千人。噶尔丹兵败流窜,众叛亲离,死于科布多(一说自杀,一说病死)。噶尔丹死后,噶尔丹策零成为准噶尔汗国首领,又生反叛之心,妄想入主中原。
1717年康熙三战准噶尔,命色楞大将领兵2000余人,从青海入藏征讨准噶尔,因寡不敌众而陷入敌军包围圈,全军覆没。1720年康熙组织反击,攻下拉萨,收复了西藏。
1722年11月康熙逝世后,雍正设立“军机处”专门处理西北问题。雍正两战准噶尔,一胜一负:
1731年雍正派出清军7万多,分两路夹击打算灭掉准噶尔,其中北路傅尔丹统领1万多精兵对准噶尔发动突袭,但被对手诱敌深入陷进了包围圈,最后傅尔丹带着2000多人突出重围,损失了将近8000人,雍正帝暂时放弃了征服准噶尔计划;
1732年噶尔丹策零率兵3万进攻喀尔喀蒙古领地,但受到喀尔喀蒙古军和清军的两面夹击,被驱赶至光显寺。清军趁机在光显寺外侧设下埋伏,击杀准噶尔部2万人,扳回一局,噶尔丹策零乘夜色拼死突围,率残部逃脱。
1735年雍正帝去世,平定准噶尔的重任留给了乾隆。乾隆发动了两场决定性的战役:
1745年准噶尔汗国爆发大瘟疫,50岁的噶尔丹策零染天花身亡沙俄。准噶尔贵族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几个大部落相互攻伐。从西藏逃回的达瓦齐夺得统治权,自立为汗。
1755年二月,乾隆皇帝认为平定达瓦齐的时机成熟,发兵5万,人均配备3匹战马,兵分两路,渡过伊犁河逼近格登山,将达瓦齐叛军包围,达瓦齐率2千部众翻越天山而逃,后被擒获。1757年乾隆平定阿睦尔撒纳的叛乱,1760年冬准噶尔汗国灭亡。
乾隆帝收复新疆后,采取了极为残酷的屠杀政策。准噶尔原有60多万人口,由于战争、内讧、瘟疫、掳掠、逃亡和清军屠杀,最后仅剩7万余人。
乾隆写下《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记录了中国收复失地的这一历史时刻,诗云:“ 乘时命将定条枝,天佑人归捷报驰。无战有征安绝域,壶浆箪食迎王师。两朝缔构敢石继,百世宁绥有所思。好雨优沾王宇拓,敬心那为慰心移。”。
这场历经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的平定准噶尔战争,持续了70多年,终于捍卫了主权,维护了西北的安宁,粉碎了沙俄入侵的野心。
清朝统治中国267年,用了1/4的时间来平叛准噶尔,其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乾隆下令在伊犁格登山上立下3米高的《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亲自撰写了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