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询是如何政治官吏的?有哪些成效呢?

刘询是如何政治官吏的?有哪些成效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198 更新时间:2023/12/15 6:52:41

我们都知道,刘询早年生活在民间,深知吏治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百姓的生存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他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

所以,他即位后,除亲自过问政事,省去尚书这一中间环节,恢复了汉初丞相既有职位又有实权的体制外,还特别重视地方长吏的选拔和考核,并下大力气整饬吏治。为此,刘询建立了一套对官吏的考核与奖惩制度。

他多次下诏对二千石(郡守级官吏),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并不定期派使者巡行郡国,对二千石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根据考核结果,信赏必罚。他颁布诏令说:“有功不赏,有罪不课,虽唐犹不能化天下。”

在他当政时,一大批因政绩突出的官员受到了奖励,或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关内侯,升任九卿或三公。对那些不称职或有罪的官吏,则严惩不贷。随着这些措施的推行,一大批“良吏”便逐渐造就而成。其中,还有许多官吏是由低级郡吏察廉晋升而来,或因明经而被提拔。

宣帝时期,是官吏“久任”制发展到较为完备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把官员“久任”的实施范围由中央大臣扩大到高级地方官员。不仅侍中、尚书等参掌朝政的亲信近臣得蒙荣宠,郡太守一级的高级地方官也多有“久任”者。汉代的郡国介于中央与县之间,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郡国守相起承上下的作用。

郡国守相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方的安宁与否,也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所以,刘询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著名循吏龚遂被任命为渤海太守,就是其中一例。

其二,上述官员即便积有功劳、或有优异表现应该升迁,也不轻易提升调动,而是另外寻求对策,给良吏以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奖励和褒奖。对于亲信近臣,“至于子孙,终不改易。”结果是“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对于郡太守,汉宣帝坦言他们是辅助天子治国理民的关键所在,是“吏民之本”,如果时常调动变易就不会被其属下尊重,上下难以相安;如果实行“久任”制,百姓知其将长时期在职,就不敢欺罔上司,自然就会“服从其教化”。

对治理地方确有优异政绩的郡太守,汉宣帝常用的奖励办法是:颁布玺书嘉奖勉励;在原有的薪俸基础上增加俸禄;赏赐金钱若干;甚至拜爵至关内侯,使之得以享受政治名誉与经济利益。

如胶东相五成在“考绩”中被认为安抚了大量流民,“治有异等”,就得到了明诏褒奖,并提升其俸禄为“中二千石”,赐爵关内侯。另外一位名臣黄霸,曾经因为有过失而被贬,以八百石的官秩再度出任颍川太守,任职八年,郡中大治。宣帝下诏称扬,并给予“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秩中二千石”的额外奖赏。

按照常规,郡太守的俸禄高者为“二千石”(低者可至“八百石”),而成、黄霸实际享受的“中二千石”俸禄与朝廷诸卿持平。他们的职务尽管没有升迁,但是政绩得到肯定,待遇得以改善,利益得到保障。

这不仅对当事人有安抚或激励作用,而且可以给后来人树立榜样,结果是刺激了政风吏治的改善,这些循吏或良吏执法公平,恩威并施,其统治显得“合人心”,“所居民富,所去见(被)恩”,故而得到时人好评。史称“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标签: 汉朝刘询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蔡国曾参加的两场战争,背后的原因让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蔡国,春秋,历史解密

    二郎台这个建筑的名字鲜为人知,如果不是考古学家的发掘,它将永远沉默于地下。它和神话人物杨戬并没有关系,真正与它相关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它的名字叫蔡国。我第一次接触到它的名字,是在《史记》的管蔡世家中。全部读完了这一章,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这个国家很是不幸。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却一直起起落落,

  •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名有才,为什么还要去争做男宠?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唐朝诗人宋之问自荐枕席的故事。宋之问在唐代诗人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写诗也颇多,传世甚广,宋之问的诗句对仗工整,格律严密,对律制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那么他为什么放着诗人不做要去做男宠呢? 这就要提到当时

  • 糜芳曾帮助刘备崛起,为何最后会投降曹魏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东汉末年人才辈出,各方诸侯势力为了保存壮大自己的力量,都会费尽心思的收留人才,当然这种人才的来源方式也有多种方式,纳降是最常见、最有效、最受欢迎和最有争议的用人方式。有部分降将依然做出贡献,他们的名声将永远流传下去,而另一些将军则被后代羞辱和抛弃。三国时期的降将有的被后人歌颂,有的却被人们

  • 明朝时期的诏狱是什么样的?到底有多恐怖?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诏狱,明朝,历史解密

    在古代封建社会背景下,严刑酷法构成了牢狱的一大特色。不了解没关系,小编告诉你。在《绣春刀2修罗战场》中有一幕,身为锦衣卫的殷澄为了不去诏狱,宁愿自刎而死,由此可见诏狱之恐怖。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逐设立锦衣卫,而其最初的职能便是守卫值宿、侦察逮捕和典诏狱三项,诏狱中有

  • 能从刘邦手下逃出来的功臣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能从刘邦手下逃出来的功臣有哪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西汉建国皇帝刘邦非常强硬,在建国之后为了西汉的和平发展,他屠戮了多位有功之臣,之后只有少许的大臣活下来,那这些大臣是如何活下来的呢?其实都是想方设法的取得刘邦的信任。首先,是派族人跟随刘邦博取信任,才有活下来的机会。根据《汉书》记载,

  • 陆逊到底是怎么死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孙登死后,孙权因立嗣之事和孙和关系逐渐恶化。后来孙霸同孙和争夺嗣子之位,却给东吴内部带来分裂的迹象,兄弟之间更是积怨已久,最后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这件事也让东吴就此转衰,关键是陆逊也被卷入到了这场嗣子之争,最后胜愤忿而卒。有人说陆逊是被孙权给活活逼死,真相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这次就为大家讲讲陆逊死因

  • 有关于多尔衮的死众说纷纭 多尔衮的究竟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清朝,多尔衮,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多尔衮之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多尔衮39岁就意外死亡,多尔衮的死是阴谋吗?真相是什么样的?公元1650年,清代的实际掌权人、摄政王多尔衮突然去世。当时,清代已经基本站稳了脚跟,多尔衮去世以后,年仅13岁的顺治皇帝亲政。关于多尔衮的死因,存在很多的说法。一种说

  • 古代土匪看到八百里加急的时候 他们为什么不敢去抢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古代加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八百里加急”,为什么连土匪都不敢得罪?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相当于现在的快递,它这种快递方式不是说,一口气让马跑800里,那是影视作品中的误导。人与马的相结合也只是跑20公里,或者40公里……每到一处它都有一个驿站,类似于我们

  • 清朝延续明朝的制度 清朝为何没有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尚方宝剑和免死金牌这两大神器,为何在清代都没有出现过?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总所周知,尚方宝剑有上斩昏君,下斩佞臣,先斩后奏的特权,堪称政治场上的一件绝世神兵;而免死金牌则具备不论大小罪行一律免死的功能,也是政治斗争中的一件最强防具。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这两大神器为什么

  • 刘备用人一流,为何却没能统一三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说道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虽然刘备早年四处颠沛流离,但最终却独独树一帜!虽然是汉室宗亲,刘备却从来没有享受过皇室宗亲的待遇,在他很小的时候家产便中落,不谈享受荣华富贵,就连基本的下人都请不起,而且还要自己劳作!刘备便是“织席贩履”不过,中国自古就有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