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逆向的民族融合:清朝汉人的“满洲化”

逆向的民族融合:清朝汉人的“满洲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020 更新时间:2023/12/6 2:14:39

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于是百有余年胡俗悉复中国之旧矣。

朱元璋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因为当时“胡风盛行”,出现了大范围的汉人“蒙古化”,比如“军民行礼尚循胡俗,饮宴行酒多以跪拜为礼”、用蒙古姓氏、说蒙古语、穿蒙古衣等现象,忘记了中华传统,于是朱元璋才拨乱反正,力图恢复汉家传统。

相比蒙古百余年江山,清朝不仅延续268年,而且还有明确的剃发易服等(满人同化汉人)举措,那么清朝汉人的逆向民族融合——“满洲化”,又将如何?

这个问题需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满洲体系内的汉人,与满洲体系外的汉人。

满洲体系内的汉人,包括汉军八旗、包衣旗人、以及地位更低的汉人,这部分数量极为庞大。

1644年之前,后金在辽东和清军五次入关劫掠,除了杀掉的之外,俘虏的人口不下于数百万。1644年之后,清军圈地令、投充法等,又抓了大量汉人成为奴隶,以及战争中的俘获之类。

《清圣祖实录》:诸将军大臣于攻城克敌之时……多将良民子女,或借名通贼,或将良民庐舍焚毁,子女俘获,财物攘取。

这一部分被俘获的汉人,基本沦为满洲贵族或八旗官佐的包衣,一部分被称为“包衣旗人”,一部分成为壮丁、“旗下家人”、“户下人”等。总之,满洲体系内的汉人,数量极为惊人。

因为身处满洲体系之内,所以这一部分汉人非常容易“满洲化”,除了剃发易服之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摒弃汉姓,改从满姓,二是学习“国语(满语)骑射”,三是风俗习惯满洲化。

中国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氏是祖先留下的,改了姓氏这是背祖弃宗的大事,但对于满洲体系内的汉人而言,这却是常见现象。

周义强,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集屯地方,来归年分无考。其子噶布拉,原任护军参领;老格,原任主事。孙关保,现任二等侍卫。曾孙平安,现任郎中。玄孙爱星阿,现任护军校。

周义强是《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记载的一个小人物,但连这样一个小人物,姓氏满洲化了,那么可想而知其他地位高一些的汉人了。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二三代人过去之后,这个家族就彻底满洲化了,忘记了曾经的身份。

除了更改姓氏之外,汉人还有在“国语骑射”的满洲化。在这方面,主要是清廷有意推动。

1644年之前,清军入关劫掠时俘虏的汉人,满洲化非常严重。《广阳杂记》中记载:“满洲掠去汉人子女,年幼者习满语纯熟,与真女直无别”。

清军入关之后,更是有意推动“国语骑射”,从顺治康熙乾隆,都大力推动这一点。

《皇朝献通考》:汉军子弟学习清书,甚属紧要,令各在本旗就近之地,设立清文义学一所,于每左领下拣选一二人入学,专习清书。《大清会典事例》:其满洲、汉军旗分幼童,教习清书清语……皆教习马步箭。

对于汉军的满语要求,清朝一直有硬性要求,娴熟掌握满语者升官,不掌握者要受到处罚。不说康熙、乾隆年间了,即便光绪年间,还有这样的要求。比如1887年,光绪要求“向来汉军人员引见,应口奏清语(满语)履历”。

满化的前提,就是文化的认同,而语言是文化关键的载体。网络上有人说,清朝不推广满语,其实这是胡说八道,清朝一直在大力推广满语。

如果说更改姓氏、说满语,可能还有一定的功利性质,毕竟这样可以得到荣华富贵,那么移风易俗,这就是典型的骨子里的满洲化了。

在移风易俗方面,出了剃发易服之外,还有两点极为重要:一是祭祀习俗,二是生活方式。

在祭祀习俗上,清朝时期的很多汉人家族,祭祀时出现严重满洲化,比如设香案,烧旗香,跳大神,以及跳大神时的装束和过程,都是满人的风俗习惯。如今,北方很多农村地区,还有满洲祭祀习俗。

在生活方式上,关外汉民谋生方式和满洲、蒙古一样,比如牧马放牛,采参打猎,侍奉家主(犹如沙俄的农奴);关内汉民,军官与满洲八旗一样,设立庄园,役使汉人包衣,几乎与满人没什么区别。尤其是清朝设立“满城”,汉八旗与满八旗居住一起,更容易“满洲化”。

因此,到了康熙年间,汉军和汉人包衣已经基本“满洲化”了,与满人没什么太大区别。

满洲体系内的汉人,出现满洲化可以理解,但为何满洲体系外的汉人,又出现大量满洲化呢?

其实不难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点:一者清廷推动,二者旗民有特权,三者这是终南捷径。

清朝建立之后,对于懂满语的汉人,往往会优先提拔,比如清初大臣王熙,就因能“以满语奏对”,而深受顺治赏识,后来官路亨通,成为礼部尚书等要职。类似记载非常多,在这种氛围之下,自然会吸引很多汉人“满洲化”。

除了清廷推动之外,还因为旗民有大量政治特权,比如科举考试、为官途径、八旗土地、八旗抚恤,法律上是旗民(旗人与汉民)有别。旗人做官升官都很容易,至少是优先考虑,法律上旗民冲突,旗人是归满人管理,犹如后来租界的“领事裁判权”等,由此吸引了汉人满洲化。

因为前两点,所以加入旗籍(这个前提是必须满洲化),就成了很多汉人的目标。所以,电视剧里清朝皇帝赐给某个汉人旗籍,汉人感动流泪,原因就在于此,因为旗人身份代表大量政治特权。

经过268年的强化,很多汉人已经丧失了本来的民族意识,彻底的满洲化了。清朝灭亡之后,这部分人仍以满人自居,建国后自报满族,成为满族人。如今,这些“新满族人”,已经彻底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了。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清朝是满人“汉族化”,或汉人同化了满人,其实在清朝政治氛围之下,汉人“满洲化”情况更为惊人,只是对于这种逆向的民族融合,如今鲜有研究、鲜为人知罢了。

章太炎认为,普通话是“金元虏语”,意思是满洲化的汉语。对于这一点,笔者无法判断对错,但北京话的确存在深度“满洲化”现象。另外还有如今的旗袍唐装,其实也是满洲服装。因此,中国的满洲化现象,比我们大家想象的还要深刻,很多如今已经成了习惯习俗。

更多文章

  • 乾隆与孝圣宪太后为什么如此亲近,他们真的是亲生母子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孝圣宪皇后和乾隆皇帝,孝圣宪皇后,乾隆和太后的关系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英年早逝,正史记载是病死的,野史说他痛失爱妃撒手出家;康熙一朝可算得上是为子孙后世打下了基础,康熙本人励精图治,文治武功,晚年却目睹了骨肉相残;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的雍正是个工作狂人,一年到头兢兢业业,不敢有一天松懈;相比之下,乾隆就显现出富三代的特点了,他爱好广泛、聪明过人、精力

  • 清朝对满汉的双标严重,给八旗子弟福利分地,遇红白事还给钱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现在咱们就来盘点一下,一个普通的八旗子弟到底有什么样子的特权?房屋土地等不动产在在清朝入关之后,第一任皇帝为了稳定八旗子弟,于是任由他们在中原胡作非为,甚至有过跑马圈地的事情,这些东西在一开始都是合法的,但是最后因为八旗子弟占用土地太多,严重的影响到了国家的安居乐业,甚至出现了像是鳌拜那样,为了圈地

  • 清朝大臣比和珅聪明的大臣,死后留下财富,子孙全是富人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上的大臣和珅,比和珅还聪明的清朝官员,清朝第一忠臣是和珅吗

    而今天要说的这位官比和珅还大,死后留下的财产折合现在人民币起码上百亿,他的子孙现在个个都是亿万富翁。他就是晚清名臣李鸿章。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

  • 清朝共经历12位皇帝,如今故宫只摆放11个牌位,剩下一位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12位皇帝的相片,清朝12位皇帝个人档案,清朝皇帝的牌位都在哪里

    在清朝刚建立的时候,政局有一段时间非常混乱,但是自从清军入关之后,形势就开始好转,尤其是康熙的出现将清朝带上了盛世的道路,在之后的发展中,清朝的统治也逐渐步入正轨。在乾隆时期,就正式进入了盛世,中原霸主的地位再次被加固,周边各国纷纷表示顺从。在嘉庆之后,清朝就开始败落,到了慈禧夺得大权之后,清朝彻底

  • 年羹尧深夜听到一阵杂音,走到帐外查看,隔日全军将士一片沸腾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年羹尧凭借着在武学方面的才华和战场上的努力拼搏,才有如今流芳千古的英名。根据史书上描写的年羹尧在军营中和士兵之间的故事,如今我们看了还觉得年羹尧对下属十分体恤。据书上所说,当时年羹尧正在西北征战,途中行军时遇到了大雪,阻断了军队的步伐,年羹尧只好下令让军营将士们在此扎营,等待冰雪融化。年羹尧在自己营

  • 乾隆女儿想买东西,乾隆说:没钱找你公公,和珅一听立马说了4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乾隆买东西没钱和珅解围,乾隆皇帝买东西没带钱和珅救急,乾隆和珅借钱片段

    大家都知道,乾隆时期,出现了一个富可敌国的大官,他就是和珅。众所周知和珅是满族正红旗人,在和珅刚刚踏入官场的时候,就表现的非常精明干练,且能说会道,不仅能够出色的完成差事,而且还把上司哄的特别开心。在后来的发生的李侍尧贪污案中,因为处理的得当,被乾隆看中,从此平步青云,官升的一次比一次快,一次比一次

  • 清朝的最后三位皇帝,为何都没有生育子女?原因各不相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清朝12位皇帝,清朝生育表,清朝没有生育的皇帝

    清朝末年,三位皇帝连续没有儿子,这在我国封建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我国封建时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根深蒂固,堂堂帝王家没有子嗣,岂不是为天下笑?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同治,光绪,溥仪也仅仅有同治皇帝的皇后在野史中有过怀有龙种的记载,其他皇帝没有任何关于子嗣的记录存在。清朝最后三位皇帝:同治皇帝

  • 清朝时期的皇亲国戚,都如同生活在牢笼之中,只是因为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恭王府,是清朝王府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清朝时期,亲王、郡王等王爷没有外放为藩王,没有领地,所以就由朝廷为他们修建了居住场所——王府。到清朝末年,京城有50余所王府。清朝所有的王爷,都生活在王府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王爷有着丰厚的收入。他们的收入来自两方面。一是朝廷发放的俸禄。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

  • 清朝灭亡之后,数以万计的八旗禁卫御林军,最后都如何处置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朝禁卫八旗,御林军,御林军图片高清

    清朝灭亡之后,数万御林军如何安置呢? 清军有一支规模不大的禁卫军,数量很少,远远没有数万人。后来,这支禁卫军被改编为,北洋第16师。在1901年开始编练北洋新军的时候,首先从,直隶正定、大名、广平、顺德、赵州、深州、冀州各地,精选壮丁六千人,分别带往保定训练。1905年,京旗常备军编练成镇后,兵部尚

  • 强大的太平天国为什么会灭亡?洪秀全死前还执迷不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洪秀全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打下了差不多大半个中国,清朝军队一下就给打蒙了,根本阻挡不了太平天国的攻势,慈禧太后一度要迁都来避其锋芒,洪秀全本来可以一举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可惜他在1853年攻下南京后,就以此为首都,建立了自己的太平天国政权,洪秀全自封为天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洪秀全,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