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渊犯了3个错误,埋下玄武门之变的因,成为了李世民手足相残的果?

李渊犯了3个错误,埋下玄武门之变的因,成为了李世民手足相残的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230 更新时间:2023/12/9 4:44:02

李渊犯下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允许两个儿子都开设府衙,太子李建成住在东宫,身边簇集着出谋划策的幕僚门客。与之针锋相对的,是秦王李世民人才济济的秦王府,谋臣武将数不胜数,个个都是驰骋疆场的一把好手。

李渊的错误决定是形成两大集团的催化剂,他对两个儿子的争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索性让他们各自管理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原本允许太子开设府衙是历代皇帝的大忌,因为这无疑是让太子培养党羽,以后对皇权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或许是李渊出于安抚太子情绪的考虑,毕竟谁也不想有个能力强到威胁自己地位的弟弟。安抚好太子,李渊又害怕李世民闹情绪,随即允许李世民开设府衙,这样一来两方势力又怎么会各自安好?

唐朝的建立过程和其他王朝有明显区别,汉朝是开国皇帝刘邦一手建立的,他想立哪个儿子为太子都可以,当然后期刘盈没有被废,原因较为复杂。首先刘邦的皇后吕雉是一路走过来的结发妻子,其次有一定的朝臣势力,连退隐的张良和商山四皓都站出来反对废太子,而刘邦本身又是碍于戚夫人的乞求。毕竟改立太子要趁早,刘盈自打建立之初就是太子,要想撼动已经形成的太子势力和皇后势力,实在是难于上青天,年老的刘邦也只能安慰戚夫人“太子羽翼已成”。

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要归功于一个人,就是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无论是劝父举兵攻打长安,还是征讨刘黑闼窦建德杜伏威等割据势力,李世民都是居功至首。李渊看重嫡长子继承制,偏偏功勋卓著的李世民又是次子,因此李渊既怕愧对太子,又怕寒了秦王的心,不得已在两者之间做出周旋。

李渊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政出多门,他下令除皇帝政令外,东宫和秦王府、齐王府的命令同样具有效力。问题就出在这,假如太子李建成想给亲信安排一个重要官职,齐王李元吉自然是举双手赞成,谁让他俩是身处同一战壕的战友呢!秦王李世民自然不肯干,万一哪天双方发生冲突,长安城上到掌兵权的将军,下到看守城门的侍卫,岂不都是你李建成的人?事实证明,李世民强大的人脉和手下数不胜数的武将,让李建成和李元吉寝食难安,自然要多下达安插眼线的政令,秦王府肯定要下达反对的政令。

李渊犯下的第三个错误是,在废立太子方面态度暧昧,屡次允诺立李世民为太子,然后转眼就不认账,给劳苦功高的李世民燃起希望,随后又用冷水泼灭。当太子李建成的亲信杨文干谋反时,急得跳脚的李渊立即叫来李世民,此时的李渊心里对李建成一肚子怒气,当即向李世民许下承诺:“杨文干谋反一事,势必会牵扯到建成响应人数必然会很多,握派你去平定这场叛乱,如果你能凯旋而归,那太子之位就是你的了。”可等到李世民得胜回朝的时候,李渊避而不谈的态度让李世民再一次石化,事后李世民得知这是李建成巴结的妃嫔们劝说的结果。

想让人办事,就得给人点甜头,很明显李渊耍赖的行为,让李二公子深深地陷入了对犹豫寡断的父亲怀疑和否定的情绪里。伟岸的父亲形象轰然倒塌,李世民渐渐地意识到一切要靠自己的真理,不过似乎李渊就认准了要挑逗李世民的人生态度。就在政变发生的三个月前,李渊找到李世民,一副体贴入微的大家长形象,语重心长地说:“太原起事,削平群雄,你的功劳最大,我起初打算立你为太子,但是你坚决推辞,同时也因为建成是老大,先当世子,后当太子,时日已久,我不忍心剥夺他的权力。”李渊和稀泥的一番话,在李世民看来更像是另类的激励,父亲向自己传达一种信号:之所以不肯改立太子,是害怕触犯纲常。

我姑且斗胆揣测一下李世民的想法,成大事者,决不能畏首畏尾、拘泥常规。要是换作刘邦或者朱元璋,肯定要从李建成和李世民里选一个,无论选择是对是错,总比两虎相争要强。李渊自以为可以用父亲的关怀来温暖李世民的野心,他还以为可以用皇权的威严来震慑住李世民的野心,可这一切都是李渊的一厢情愿。

作为封建社会的皇帝,至高无上的象征,你大可以大谈驭臣之道,官员任用的智慧,这些要好过帝王家里最不值钱的亲情牌。统治人与驾驭人是两回事,一旦你坐上那张硬邦邦的龙椅,心里就要反复默念着一件事:用尽一切暴力和非暴力办法来保护住龙椅的稳固。李渊是如假包换的创世之君,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逼成太上皇的皇帝,他后来的困窘境遇可想而知。当李世民把李建成和李元吉残忍处置的时候,并狠心屠戮侄子的时候,李渊只好看着,也只能看着,他已经丧失了皇帝的权力。

在皇权的转移过程中,李渊不但没有保住自己的皇位,连自己的孙子孙女都保护不住。历史往往注重大节轻视小情,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优秀的帝王之一,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李世民的帝位之路是血腥残暴的,他的皇帝权力是用武力夺取而来的。手足相残这个污点是李世民终生也洗不掉的,我们不可否认李世民的伟大,但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哪有尽善尽美的事情!

标签: 唐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武帝用什么方法便轻松解决了诸侯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邦,汉朝,历史解密

    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之后,短时间内还是没法摆脱分封制带来的影响,刘邦登基称帝时,由于志得意满,一口气封了17个诸侯王、143个列侯,其中列侯还好,影响不大,但诸侯王可是实实在在拥有土地和军队的,能对汉王室形成极大的威胁;虽然之后陆续消灭了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并在“白马之盟”上立下了“非刘氏而王,天下

  • 冷宫是后宫妃子避之不及的地方 为什么太监却抢着去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冷宫,太监,历史解密

    皇宫是飞上枝头变凤凰最快的捷径,但也是万千少女荒废青春的噩梦。有的人为了皇上的临幸,那可是煞费苦心,假如你要好运被宠幸,那就享福了。但是皇上后宫佳丽三千,怎么可能所有人都宠呢?进来皇宫一般只有两个选择,要不然飞黄腾达,但是皇上怎么可能做到雨露均沾呢?不知道有多少年轻的少女,直到死去都没有见过皇上一面

  • 赤壁之战中,最大的赢家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曹操,三国,历史解密

    如果说赤壁之战谁是最大的输家,那毫无疑问,绝对是曹操。赤壁之战前的曹操,早已统一北方,再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让曹操无论是是在实力上还是在威望上,都是要远远超过其他诸侯的。当时的曹操,已经废除三公,自任丞相,将汉朝的诸多权力纳入囊中。在那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北方的年代,曹操不论是在哪个方面,都肯定

  •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时驰骋沙场,为什么最后病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李世民,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时驰骋沙场,为什么最后病死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唐太宗李世民,驰骋疆场,文治武功,按理身体应该杠杠的,怎么刚过50岁就一命呜呼了?死前还亲征高句丽,斗志昂扬,看来身体没什么毛病,不然也不会长途跋涉亲征,奇怪的是从高句丽回来之后就一病不起,没几年就死了,可以肯定的是李

  • 历史上“尚方宝剑”能干什么?权力到底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在影视作品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节,贪官污吏仰仗背后的靠山,嚣张跋扈,不把执法官员放在眼里。而当官员拿出一把尚方宝剑喊出一句“尚方宝剑在此,如朕亲临”时,在场的贪官污吏无不吓得双腿发软,跪地求饶。这样的剧情总是大快人心,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尚方宝剑真的像剧中那么厉害吗?尚方宝剑最早出现在汉代,那时的它仅

  • 古代太监的收入有多少钱呢 他们的收入是其他百姓的多少倍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古代,太监,历史解密

    古代太监每个月工资多少,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宦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但也是宫中成员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可以拿到正常人在宫中享受的一切权力。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皇亲国戚只要是皇室服务的都是有工资的,不过宦官每日都在皇室的人身边伺候,那他们一个月能

  • 孙权任命了哪些丞相?为什么不拜张昭为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张昭,东吴,历史解密

    张昭是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辅佐了孙策、孙权两代君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据《三国志》记载,孙权的祖先是“兵家至圣”孙武之后。但由于年代久远,他的家系传承已不可考,唯一清楚的就是孙权祖父数代都在吴地为官,因而“家于富春”,祖坟亦在富春。在三国演义里,孙权长兄孙策被称为“小霸王”

  • 关羽经常遭受箭伤,为什么其他将领没有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关羽,三国,历史解密

    提起《三国演义》,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书中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很生动,数百年来一直深受民间喜爱。然而客观而言,演绎之中许多情节和人物结局并不符合历史实际,作者罗贯中出于“尊刘抑曹”的情感倾向,对刘备及蜀汉政权众人予以美化拔高,因此也就导致了这些人物形象与真实形象存在明显落差。比如被后世视为“武圣

  • 她伺候父子三人,换来了半个世纪的稳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王昭君,汉朝,历史解密

    历史中的女性被如今的人们谈论,人们更多的是感慨她们的命运,其实也有很多的女性在历史的长河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还有一些女性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相信说到这,有很多小伙伴们都可能会想到古代的和亲,这是历史的一种产物,也是稳定政局的普遍现象。而这些和亲的对象,到了异国他乡之后遭遇也是不同的,接下来小

  • 明朝的郭桓案是怎么回事?朱元璋为平众怒找替罪羊!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明朝的开国皇帝堪称一代传奇,从草根平民到皇帝,可以说他最能感受百姓的疾苦,也最讨厌贪污,而这从明朝洪武四大案之一:郭桓案中也可以看出,为此他杀了八九万人。那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发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上书皇帝,说户部侍郎郭桓利用职权,与其他一些地方官员盗窃国家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