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探索隐士产生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他们为什么隐居?

探索隐士产生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他们为什么隐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550 更新时间:2024/1/19 23:41:52

隐士,即隐居不仕之士,他们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却追求思想自由,不愿委曲求全,不肯依附权势,不肯入仕做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隐士,他们孤独、高傲、超脱,他们对当世有着冷静的思考,超凡的大见解,看淡入仕为官后的繁华富贵,而是甘愿隐居于山林田野之间,进行人格上的自我升华。

许由、巢父可谓是最早的隐士,两人据说都是远古帝时期的高士。

巢父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尧帝以天下让之,巢父不肯答应。

尧帝又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而逃去。许由不干也罢,但他居然认为尧帝说的那些话污染了自己的耳朵,就跑到颍水河边清洗耳朵去了。

恰巧巢父牵着小牛犊到河边饮水。巢父见状就问许由在干什么?

许由就将尧帝要把天下让给自己的事诉说了一番:“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

谁料,巢父却蔑视地说:“子若处高岸深谷,谁能见之?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声,污吾犊口!”(晋皇甫谧《高士传》)

巢父更绝,他说许由你一直隐居于高山,尧帝能找到你?而你故意四处游荡,想得点名声,如今来洗耳,只不过是故作清高罢了。

巢父说罢,还拉着牛犊走了,他还怕许由洗过耳朵的水脏了自己牛犊的嘴。

无论怎么说,巢父和许由是开了隐士的先河,在他们之后,老子庄子也可以说是隐士。

老子起初在鲁国掌管着图书,后来不知怎么的,自己骑着一头青牛,西出函谷关,不知所踪。

庄子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甘愿做一个宋国的“漆园傲吏”,后隐居于南华山,卒葬于南华山。

还有其他很多的隐士,比如鬼谷子黄石公、陶渊明、竹林七贤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魏晋及稍后的南北朝时期,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了“隐逸文化”,有大批的名士遁迹山林,当起了隐士,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隐士呢?其实,主要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种。

主观原因:

也就是内在原因,他们一般都是情操高尚、淡泊名利的人,生来就不喜欢做官,而是追求自由,一生纵情于山水之间,如晋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宋代“梅妻鹤子”的林逋。

在古代,真正因主观原因而归隐于山野之间的隐士还有很多,但受限于史料的记载,我们知道的并不是很多,因此,我们所熟知的还是那些因客观原因而归隐的隐士。

客观原因:

也就是外在原因,儒家创始人孔子虽然倡导儒士积极入仕,但他也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也就是说,文人要看当世的形势是否清明,如果政治清明,则适合出来做官,若政治黑暗,则应独善其身,等待明主,如商代末年的姜太公,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元朝末年的.刘伯温。

实际上,每逢朝代末期,一般都是政治黑暗,奸臣弄权,腐败丛生之际,一些正直之人不肯同流合污,他们就选择做起了隐士。

尤其是魏晋时期,司马氏的残酷统治,造成了我国历史上独有的一种文化——魏晋风尚,以“竹林七贤”为首的名士们为了避祸,有意做出不合常理的动作,故意装疯卖傻;有的名士们则直接隐居于山野,每日饮酒赋诗,好不快活。

还有一种客观原因就是因异族的统治,如元代和清代之初,他们有气节,不愿接受异族的统治,初起而奋争,后不成而隐居。

比如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实在是无法实现“反清复明”的愿望后,只好一生隐居,屡次以死拒绝出仕于清朝。这样的人还有傅山、黄宗羲、王夫之等等。

在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之外的,还有一种隐士,他们也追求入仕,但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入朝为官,最后只好做起了隐士,比如“半官半隐”的王维,孟浩然,还有因卷入科场舞弊案而失去入仕机会的唐寅。

常言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说的是隐士们看破红尘而隐居于山林,其实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是能在最世俗的城市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这才是真正的大隐。

可真的是这样吗?以笔者看来,这样的“大隐”也只不过是蓄势待发,期望能在朝市中遇得明主,从而实现入仕的愿望。

标签: 隐士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此人坑赵云,害关羽,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糜芳,三国,历史解密

    一、坑赵云刘备自起兵讨伐黄巾起义开始,直至开创蜀汉,堪称九死一生,屡败屡战,最终依靠自己的顽强坚韧和命运的垂青,这才翻了身。所谓大浪淘沙,能追随刘备最终开国蜀汉的人,也都堪称是蜀汉的“金子们”。按理说这样的人物,是不会对不起刘备的,但哪料却真就出现了位叛徒,差一点就让刘备亡了国,此人便是刘备的小舅子

  • 吕布大骂刘备为大耳贼 为什么关羽两兄弟吭声都没有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吕布,历史解密

    在三国中,刘备与关羽、张飞义结金兰,誓同生死,终成蜀汉大业,被民间传为佳话。关羽张飞也是极其注重情义的人,对刘备极其家眷非常尊重,在明人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里,三人结义时,关羽、张飞就曾向刘备下拜磕头,待兄长如君如父。在后来斩黄巾时救了董卓,当刘备说出自己是“白身”身份后,董卓就表现出极为轻蔑的

  • 古代儿子中了状元,母亲可以封诰命夫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清朝,历史解密

    科举制度持续了一千三多年左右,期间总共产生了649名状元。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一个国家若想正常运行必须依靠大量人才,历朝历代为了让自己国家强大开创无数取士制度,这些当中较为出名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其中科举制历经一千三百年,该项制度让平民百姓有机会进入朝廷成为天子近臣,所以如果

  • 汉武帝的那些皇后们,为什么下场都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汉武帝,汉朝,历史解密

    一、“金屋藏娇”的废后陈阿娇汉武帝的第一位皇后就是那位有名的“金屋藏娇”的皇后陈阿娇,她是堂邑夷侯陈午与大长馆陶公主刘嫖之女。汉武帝得以封为皇太子,有一半得功劳得自馆陶公主,陈阿娇也就是此时和刘彻联姻得。汉武帝继位后没多久(前140年)就封陈阿娇为皇后,其母窦太主刘嫖自恃有功于武帝,就无穷尽的索要财

  • 书生状告财主,知县出一上联,书生如何作答?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郑板桥,清朝,历史解密

    郑板桥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博学多才,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不过,尽管名气很大、学位很高,郑板桥的科举之路却很不顺利,20岁左右中秀才,30多岁才考中举人,直到43岁才高中进士。由于科举不顺,入仕很晚,郑板桥的仕途也很低落,只做过知县之类的小官。但郑板桥为官清廉,足智多谋,官虽做得不大,但留下不少政绩

  • 揭秘明朝国号来源之谜 以明为火克金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国号,历史解密

    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封建朝代,明朝是一个让人敬佩的朝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割地、不纳贡。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没有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明朝情有独钟的原因。那么明朝的国号怎么来的呢,这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原因。第一、朱元璋自己是明教教徒。看过倚天屠龙记的都知道,书中有提到

  • 秦惠文王如果多活30年,会不会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秦惠文王,战国,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秦惠文王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秦惠文王,于周显王三十二年,即公元前337年即位,初称公,十三年后改称为王。有赖商鞅变法,惠文王即位时秦国已经强盛。最重要的标志便是秦人在惠文王时代彻底夺取河西之地。此时列国形势也对秦国颇为

  • 芈八子出身楚国,嫁到秦国后为什么攻打自己的娘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芈八子,战国,历史解密

    芈八子嫁到秦国后,生了好几个儿子,还是比较受宠的;儿子、丈夫都在秦国,自己也在秦国享受荣华富贵,自然要向着秦国;至于攻打楚国,完全是形势走到了那一步,不打不行!芈八子比较受宠芈月虽然只是八子,在秦国后宫地位比较低微,但还是很受宠的。首先,芈八子在秦国生了好几个孩子。倘若他被秦惠文王冷落,还会有孩子吗

  • 除了张飞外,三国还有哪些人能称得上“万人敌”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关羽,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战火不休,群雄争霸,也造就了无数英才,历史上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但其实这些排名是不分先后的,可能只是按照人物出场顺序排列而已,今天我们来看下,三国中真正有资格被称为万人敌的五位大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张飞第五位,张飞。张飞和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其实论

  • 司马炎篡位后善待曹家,刘裕篡位后为什么对司马家斩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炎,晋朝,历史解密

    古代很多朝代更替都是篡位造成的,篡位最频繁的那段时间就是三国末期以及后来的晋朝、刘宋。司马炎凭借着司马家族三代人的努力偷去了曹家世代经营的魏国政权。之后司马炎直接称帝,建国号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对魏国的亡国之君曹奂还算可以,并没有斩尽杀绝,还给了曹奂一块封地,让他好好享福。并且答应了曹奂,他在他的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