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为什么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

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为什么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507 更新时间:2024/2/13 7:52:29

中国古代有一种统治制度,叫作分封制。天子登上皇位之后,把幅员辽阔的土地一块块分给诸侯王们(王室子弟和功臣),让他们有自己的小藩国,众星拱月一样拱卫王室。后来秦始皇确立了封建王朝,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参考分封制的经验,来寻找让王朝稳定的办法。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然后,他颁布了这样一道圣旨:“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说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就是,天下那么大,必须得有藩王在四处镇守,才能保卫国家和平。如今我儿子们都长大了,应该把他们都封为王,派到各地去驻守。我这么做可不是为了骨肉私情,是为了学习古代贤王的制度,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于是朱元璋把自己的20多个子侄都封到了各地做藩王,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军队。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逆历史潮流的事了,因为以前的封建王朝,君王们都忙着用郡县制、行省制取代分封制,避免王爷们的权力太大,威胁到中心皇权。

而朱元璋的做法,等于让王爷们再次成为了小“国王”。不过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朱元璋这么做是有好处的,一是明朝刚刚建立,天下还有不少敌对残余势力(外蒙古、张士诚陈友谅)存在,像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他们,都是上过战场的,可以作防卫之师。

二是为了内政的稳定考虑。这些王爷们都大了,要是长期留在京城,难保不发生兄弟阋墙、争夺皇位的事。不过朱元璋还是考虑了利弊的,分封藩王同样有弊端,于是他规定藩王们3年才能进京一次,而且时间错开,避免他们跟大臣们结党。就连1398年朱元璋驾崩前,都下诏不许王爷们进京服丧,生怕他们威胁建文帝朱允炆

时间推移到了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顺治皇帝成为天下之主。清朝定鼎后很多制度都向明朝学习,但只有分封藩王这一点,跟明朝截然不同。除了清朝初年时,因为历史原因让吴三桂驻云南,尚可喜驻广东,耿精忠驻福建,之后清朝再也没有出现过一名藩王。

康熙皇帝在位时“平三藩”,彻底了结了藩王制度。清朝的皇子宗室,不管是亲王、贝勒、还是贝子、郡王,没事都只能老老实实蹲在北京王府,想拥有自己的封地简直是做梦。他们要去外地,除非是皇帝特派了任务,不然轻易离京,都有谋反嫌疑。

就比如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康熙带了太子爷和八爷去出塞行围,十四阿哥胤禵不知有什么事要和八爷私下商议,他只敢乔装打扮离开京城,来到塞外找八爷,不敢声张。由此可见,清朝对于王爷私自出京是非常敏感的。

明朝不让王爷留在京城,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哪种方式更聪明?实际上,这两种方式看似背道而驰,目的却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皇权统治的稳定。在明朝发生过最大的藩王作乱事件,就是燕王朱棣挥师进京,取代建文帝朱允炆,自己称帝了。

不过这跟建文帝登基后没把握住平衡,太急着“削藩”有很大关系。之后朱棣沿袭了藩王制度,但他注意了逐步削弱藩王的军事权力等,没想一口气吃成个胖子。后来明朝再也没出现过像他一样厉害的藩王,明武宗时期的“宁王之乱”,才1个多月就被王阳明平定了。

总的来说,明朝王爷们散落各地,对明朝的延续还是起了积极作用的,1644年,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后,那些分散各地的藩王还支撑了几十年,如果他们都留在京城,怕是会被李自成的人马团灭吧?

再说清朝,清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王爷们的日子也不好过,除非像多尔衮、代善那样获封世袭“铁帽子王”,不然其他皇子王爷的爵位是要一代代降低的,如果自己不去找点门路担任职位,怕是降到后面就降成平民了。

所以在清朝,皇帝们解决了王爷们一言不合就杀进京城的问题,以及安置他们的问题。不过这种方式同样有弊端,就比如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之后,留在京城的四王爷获得先机,在隆科多等人的支持下登上皇位,远在边地的十四爷,即使手握兵马,还是迟了一步。

标签: 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晏几道最痴情的一首词,最后一句让人心酸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晏几道,北宋,历史解密

    北宋宋坛有对情痴父子,父亲写了一辈子情词,儿子也承乃父之风,把情词写得出神入化,这对父子就是晏殊、晏几道父子,世称“二晏”,也叫“大小晏”。晏几道是晏殊第7子,世称晏小山,作为最小的儿子,他也是最受宠的一个,他出生没几年晏殊就拜相,位极人臣了。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晏几道,和父亲一样14岁就做了进士,而后

  • 揭秘:为啥说司马衷是靠儿子司马遹才保住了太子地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晋朝,历史解密

    司马衷生于公元259年,当时,他的祖父司马昭、父亲司马炎都还是曹魏的臣子。公元265年,司马炎以晋代魏,称帝建国。当时,司马衷才七岁,司马炎并没有急于立他为皇太子。原因很简单,司马炎知道这个儿子不够聪明,甚至有点弱智,担心他将来担不起重担。为此,司马炎还给他找了最好的老师加以教导,希望儿子成才。两年

  • 他当了十个月皇帝,没曾想却影响了中国的一个世纪?死因至今未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也是明朝的第四任皇帝。在他为政期间,留下的举措影响了中国一个世纪。不过他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就忽然暴毙了,他的死因一直到现在还不为人所知。朱高炽从小就长得胖,史书记载他少年时出行需要两个太监扶着才能正常行走,这就导致了明成祖朱棣不喜欢他。要知道朱棣可是通过武力谋朝篡位当

  • 明末清初的艺术流派:金陵画派的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金陵画派,清朝,历史解密

    金陵画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南京地区的艺术流派,以龚贤为首。据画史载,一般公认者有龚贤、樊圻、蔡泽、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陈卓等人。多以江南山水为表现内容。其作大多雄伟而秀丽,很具江南山水特色。金陵画派中的个人画风相距甚远。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南京地区出现了一支引人注目的画派,世称"金陵

  • “千古一帝”的康熙,为什么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康熙,清朝,历史解密

    康熙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在位61年,先后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北抗沙皇。为大清康乾盛世奠定基础。鳌拜,满族镶黄旗人,出身清朝名门望族,武将世家,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鳌拜出身将门,自身也是战功赫赫,早年就追随皇太极南征北战,立下战功无数,深得皇

  • 三阿哥胤祉没参与夺嫡,又没支持其他人,为何雍正还要清算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雍正,清朝,历史解密

    康熙是清朝子嗣最多的皇帝,原本儿子多,可以解决无人继承的难题,可儿子多了也不好,因此就产生了“九子夺嫡”的局面。最后四阿哥胤禛获胜,其余的皇子,没几个有好下场的。雍正即位以后,开始清算与他对立的兄弟,这些人一来是当初直接与他争皇位,二来是在九子夺嫡中,没有站在他这边。可三阿哥胤祉既没参与夺嫡,又没主

  • 高适与李白本是挚友,为何后来关系决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高适,唐代,历史解密

    高适,字达夫,是著名盛唐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边塞诗的突出特点是雄浑悲壮。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高适的故事吧。盛唐时期,不仅是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鼎盛的时期,那个时期涌现了数不胜数的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之涣、高适、王昌龄等,他

  • 历史上的刘禅真的如演义中那样无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刘禅,历史解密

    三国里面,若论最聪明的人,可能有的人会说诸葛亮,有的人会说曹操,有的人会说司马懿;然而若是问最蠢的人,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刘禅。毕竟,谁叫他是付不起的阿斗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然而历史真如《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样,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吗?刘禅,生于公元207年,字公嗣

  • 吕布的女儿:三国最神秘的女将,后成为曹操的战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吕雯,三国,历史解密

    汉末三国,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那个时代,值得世人记住的人物,数不胜数,纵使陈寿专门修著了《三国志》,裴松之等人又著《三国志集注》《三国志集解》等书,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依旧有很多重要人物,仅是被一笔带过,结局成谜。例如,为刘备举荐诸葛亮的名士徐庶,名将马超的从弟马岱等等。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也是这

  • 周穆王为什么要攻打徐国,和鲁魏公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鲁魏公,春秋,历史解密

    鲁魏公是鲁国的第五任君主,执政时间据说超过了五十年。而在其前面的几位鲁国国君,除了第一代伯禽的执政时间较长以外,其后的第二代鲁考公,加上第三代鲁炀公和第四代鲁幽公的执政时间,也没有超过三十年。重要的是周人的“成康之治”,就有“四十年刑错不用”的说法,而周康王的四大辅臣中,就有鲁国伯禽、卫国康伯、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