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时期的司隶校尉是什么官职?有多大的权力

汉朝时期的司隶校尉是什么官职?有多大的权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30 更新时间:2024/1/20 5:44:14

司隶校尉被称为汉朝的锦衣卫,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在教科书上,历史影视作品中我们都知道,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驾驭不法群臣为目的设立了锦衣卫—明朝专有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在当时,连宰相见了锦衣卫指挥使都是恭恭敬敬的。可以说上至百官,下至百姓,无一不忌惮锦衣卫。

大家不知道的是,早在汉朝之时,就诞生了这样可怕的官职。可以说是汉朝的锦衣卫,它就是司隶校尉。其不畏权贵,战绩不凡,权势强大更是胜过明代的东西厂和锦衣卫。那么司隶校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官职?又是为何诞生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揭晓。

一.诞生

说起司隶校尉这个官职的诞生,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可以说是整个事件爆发的导火线了。这个人就是朱安世。

汉武帝时期,朱安世被称为“阳陵大侠”。‘侠’在《世说新语·自新》中是这样解释的:“凶强侠气。”这里的‘侠’指的是要挟;而‘侠气’就是以力欺人,为人霸道。在汉代,所谓的侠不是行侠仗义,而是“以武犯禁”就是用武力触犯法律的意思。朱安世具体犯了什么罪,史书中并没有详细记载,但在记载中,朱安世在被武帝下诏通缉后,逍遥法外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可以看出他并非一般为非作歹之辈。

当时汉武帝刘彻下诏通缉朱安世,却久久未得,非常恼火。而此时一直为儿子公孙敬声擅自动用军费1900万钱而被捕下狱的事情焦头烂额的丞相公孙贺发现这是一次可以解救儿子的机会。于是乎,公孙贺为赎儿子之罪,向武帝请命去追捕朱安世,武帝也知晓他的目的,便批准了。公孙贺为抓捕朱安世也是下了很大功夫,最后还真让他抓到了。眼看公孙敬声就将被赦免出狱,剧情却来了个大反转。

朱安世入狱后,对公孙贺怀恨在心,听说公孙贺是为了给自己儿子赎罪才抓了他后,笑曰:“丞相祸及宗矣。”在狱中上书,告发公孙敬声和阳石公主私通,还在皇帝专用的驰道上埋藏木人,以巫术诅咒武帝等事情,武帝听后大怒,下令彻查此事。而这件事不仅牵扯丞相还牵扯公主,朝中官员谁也不想接过这个烫手山芋。武帝也认为御史大夫与御史中丞都不便治,于是司隶校尉便得以设立,专门审理这样的案件。

二.发展

据《北堂书钞·设官部》记载:“司隶校尉,武帝初置,后诸王贵戚不服,乃以中都官徒奴千二百人属(焉)。”司隶校尉这个官职刚设立时,朝中很多大臣和皇亲贵族都持反对意见。朝中为官,关系错综复杂,官员们之间多多少少都是有些上不得台面的勾当的,司隶校尉的设立,也就等于这些秘密迟早要被挖出,同时也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但是,武帝意已决,还直接拨了一千二百名精兵给司隶校尉,让其直接拥有督察、抓捕、审理甚至处决的权力。

就这样,司隶校尉成为一个特殊的监察官职,监察着京师百官、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及弘农七郡的官员,可见,司隶校尉的权职之高。当时的文武百官甚至皇亲国戚没一个人敢惹司隶校尉。江充是第一个被任命为司隶校尉的人,也是‘巫蛊案’的负责人,第一个任务就是镇压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的叛军,最后直接将卫子夫一脉连根拔起。皇帝对司隶校尉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丞相司直和御史大夫,也由此司隶校尉的权势大增。

在巫蛊一案结束后,司隶校尉就被保留下来了,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到了东汉,司隶校尉的地位日益趋重,职权也不断强化和多样化。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省去丞相司直,使司隶校尉与尚书令、御史中丞在朝会上一样有专席,有“三独坐”之称。

东汉年间还有这么一个事例。东汉灵帝年间有宦官专权的现象,宦官在皇帝与外戚斗争的夹缝中逐步增强自身势力,把持朝政。当时的权阉王甫、曹节等人把控朝政,养子门生遍布天下。当时有个人名叫阳球,渔阳郡人。

年轻的时候,郡中的官吏羞辱了他的母亲,阳球一气之下集结一帮人灭了这个官吏满门,结果不仅没有事,还被举孝廉当了官。当时阳球非常讨厌王甫等人,但他只不过是个没什么实权的官,于是只能愤而拍桌大骂:“如果让我阳某做了司隶校尉,这帮王八蛋还能横行?”

光和二年(179),阳球还真就迁至司隶校尉,他立马把王甫一家抓了起来,严刑拷打后又将王甫大卸八块,放到城门示众。把当时与王甫关系极好,威震西羌的段颎吓得直接自杀了。

我们从这个事例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隶校尉的权力之大,也只有司隶校尉可以无权限地管理官员。

阳球借着司隶校尉这一官职成功将王甫斩杀,但同时也引起宦官们的不满,于是他们开始反攻,而打垮阳球的关键就是要把他从司隶校尉的官职上拉下来。后汉灵帝把阳球调至卫尉,可以想象,没有了司隶校尉这一官职的外壳,阳球又将面临什么。阳球在调职后没多久便被关入牢中处死了。

由此可见司隶校尉是汉朝最为重要的官职的之一。也是政权中枢里举足轻重的角色。人称“卧虎之职”。在《后汉书·董卓传》中提到,董卓称之为“雄职”,李傕专政时也自领司隶校尉。曹操在夺取大权后,也领司隶校尉以自重。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蜀汉的张飞和诸葛亮也是先后担任过司隶校尉的。

标签: 司隶校尉汉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函谷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为何是会成为古代战略要地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古代,函谷关,历史解密

    所谓战略要地,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某地核心区域的控制,可以达到对其他区域的绝对控制权。秦穆公霸西戎是人尽皆知的故事,但是秦穆公向西攻打犬戎实在是不得以而为之的无奈之举!要知道,秦穆公的抱负是争霸中原而不是和一帮茹毛饮血的野人打交道,所以不能东进才是成就穆公霸业的最主要因素。而阻止秦穆公以及秦穆公之后1

  • 清朝康熙皇帝的继后,孝昭仁皇后最终的境遇?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历史解密

    孝昭仁皇后是清代第一位钮祜禄氏的皇后,同时也是清代最后一位住所为坤宁宫的皇后,在她之后坤宁宫就再也没有过其他的主人。从政治的角度来看的话,孝昭仁皇后之所以入宫,有很大的可能是因为她家族这一系的政治需求,还是帝王心术中的平衡方法,但是由于她的父亲遏必隆或主动或被动的被卷入了政治斗争之中,孝昭仁皇后刚一

  • 古典乐派的三巨头分别是谁?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古典乐派,钢琴家,历史解密

    古代主义时期最为著名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而维也纳古典乐派中最为出名的作曲家则有三位——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他们并成为“三巨头”。这三位大师生活在同一时代,且互有关联——海顿最年长,比他小24岁的莫扎特与海顿是相互尊敬的忘年挚友和知音;贝多芬年纪最小,而当他来到维也纳发展之后不久曾拜海顿为师,也参加

  • 令曹操惋惜的一个谋士,因忠于庸主被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沮授,三国,历史解密

    汉末三国是个超级大乱世,与局势动荡不安相伴随的,是不断涌现出来的奇人异士,其中侍奉过韩馥、袁绍两位军阀的沮授,堪称典型代表。就谋略水平而论,沮授算得上是一流大谋士,能力绝不逊于荀彧、郭嘉、诸葛亮等人,但他最终的结局却极为凄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沮授。沮授是汉末魏郡广平县人,自幼便以才识闻名于乡里,正

  • 曹操人生第一份工作竟是司马懿父亲介绍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曹操,三国,历史解密

    魏蜀吴三国事业的创始人分别是曹操、刘备、孙坚。相比之下,三人之中,曹操的家庭条件最优,孙坚次之,刘备最差。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到了他这一代,爵位没了,钱也没了,只能与母亲贩履织席、相依为命。孙坚是“兵圣”孙武之后,世代在吴地为官,虽然孙坚的父亲官不大,但足以让孙坚不输在起跑线上。而曹操与孙坚、刘备

  • 赵扩在位期间曾两次在宋金战争问题上摇摆不定,为什么会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赵扩,南宋,历史解密

    赵扩,即送宁宗,他是宋光宗赵惇与慈懿皇后李凤娘的次子,宋光宗被逼退位后,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成为宋朝第十三位皇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跟小编一起看看吧。宋宁宗赵扩在位30年,严格来说他并不是一位政绩十分突出的皇帝,可见其能力一般,但是他平时虚心好学,生活节俭,也算是一位忠厚之辈,还是很难

  • 若无巫蛊之祸,汉武帝和卫子夫的儿子刘据当皇帝,西汉会更强大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汉朝,历史解密

    戾太子刘据完全不同于父亲汉武帝。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是才高气傲,为人张扬高调。然而志高气满的汉武帝对刘据却是非常用心。因为在二十九岁那年,汉武帝与皇后卫子夫生下太子刘据。刘据是皇后所生的唯一一个儿子,加上卫皇后又是刘彻最喜欢的女性,所以刘彻很是爱这个儿子,七岁那年就把他册立为“太子”。异于武帝,才

  • 曹操为何迟迟不敢称帝?他到底担心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曹操实际上已经具备做皇帝的实力,却没有走出这一步。他顾虑什么,让这位有政治理想和抱负的乱世奸雄没有成为曹魏开国之君,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首先,赤壁之战打乱了曹操的称帝计划。如果没有赤壁之败,曹操十有八九会称帝,因为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是赤壁之战后,曹魏整体是在战略收缩状态,

  •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去世,金人为何不趁势而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宋朝,岳飞,历史解密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民族英雄岳飞被杀害于临安城的大理寺中,时年三十九岁。在岳飞临死前的供状中,只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字。岳飞自宋末投军,带领岳家军与金人大小数十余战,胜多败少,使金人不由得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那么,面对南宋这样“自毁长城”的行

  • 因一封“免死诏书”,看汉武帝如何一箭三雕?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汉武帝,汉朝,历史解密

    汉武帝时,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可以说,没有实权的帝王一样受制于人,即位初期的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