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夺门之变发生时朱祁玉在干什么?为何没有阻止?

夺门之变发生时朱祁玉在干什么?为何没有阻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595 更新时间:2023/12/6 8:24:51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皇太子朱祁镇继位登基,时年9岁,年号正统。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兵败被俘,留在京城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于谦和孙太后的支持下即位,明英宗朱祁镇被遥奉为太上皇,被囚近一年后,明英宗朱祁镇重返京城,不仅被幽禁南宫,且朱祁钰对其防范甚严。七年之后,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期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那么,面对明英宗的复辟,朱祁钰为何却无力阻止?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即位,八年之后朱祁镇复辟成功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南下,在权宦王振的极力怂恿之下,明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命郕王朱祁钰留京监国,自己亲率大军出征。结果,由于王振的独断专权,大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就连明英宗朱祁镇自己也沦为了瓦剌俘虏。

军队惨败,皇帝被俘,当此危急存亡之际,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在建议朱祁钰抽调军队、粮草入京备战的同时,为了防止也先以皇帝朱祁镇相要挟,同时为了稳定朝局,于谦联合大臣奏请皇太后同意,郕王朱祁钰即位称帝,是为明代宗,同时遥奉朱祁镇为太上皇。此后,在于谦的指挥下,明军力挫力挫也先大军于北京城外。

北京保卫战后,也先见无法从朱祁镇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南下与明廷议和,并表示愿意放皇帝回京。对于朱祁镇返京,明代宗打心底是抵触的,在于谦的劝说之下,朱祁镇这才得以返回京城。

对于重返京城的朱祁镇,朱祁钰其实并非没有防备,也正因如此,返回京城的朱祁镇便迅速被幽禁于南宫之中长达七年。七年里,朱祁钰不仅对南宫严密封锁,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加看管,就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朱祁镇的皇后钱氏甚至不得不依靠做些女红来维持生计。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孙太后在扶立朱祁钰为帝之前,率先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孙太后此举极为明显,那便是保证皇位留在明英宗这一脉,而朱祁钰不过是临时代为执政罢了。然而,随着皇位的稳固,朱祁钰并不想将皇位交回朱祁镇这一脉,因而在景泰三年(1452年)将朱见深太子之位废除,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储君,可惜朱见济在次年便夭折了。

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突然患病,卧床不起,人心惶惶之际,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率兵拥立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而朱祁钰在位期间深受重用的于谦、王文等人则先后被下狱、处死。

朱祁钰对朱祁镇防范甚严,为何却无力阻止其复位

从前文可见,朱祁钰对于重新返朝的朱祁镇其实并非没有防备,然而纵观整个“夺门之变”,朱祁钰却可以说是毫无抵抗之力,这又是为何呢?

1、政变过程太过顺利。我们来看看发动“夺门之变”的主要成员,其中石亨不仅深受朱祁钰重用,而且是此时武将集团的领军人物之一,而且直接掌握着皇城钥匙;右都督张軏则直接掌管京营,可以就近调兵;宦官曹吉祥则利用宫中之变,趁机取得了孙太后对复辟之事的支持。此外,朱祁镇太上皇的身份,也令宫中侍卫不敢擅自抵抗,在这几人的联手发动之下,整个政变过程兵不血刃、极为顺利,朱祁钰根本来不及反应。

2、朝臣因立储而分化。早在景泰三年(1452年)那次易储,其实便已经有朝臣明确反对,例如贵州道监察御史便因此而被下狱杖死,就连皇后汪氏也因此被废,虽然朱祁钰通过试探和贿赂朝臣而压制了反对声音,但由于儿子朱见济在成为储君次年便夭折,却使得此事再起波澜。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病重期间,朝中大臣再度因为立储而分为两派,其中大学士王文、宦官王诚等拥立襄王朱瞻墡世子(朱祁钰没有其他儿子),而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于谦等则倾向于复立朱见深。

3、朱祁镇的太上皇身份。虽然朱祁钰对于朱祁镇极为忌惮,并对其进行了诸多限制,但他毕竟还拥有着太上皇的身份,在皇帝朱祁钰卧病在床的情况,面对太上皇发动的兵变,宫中卫士根本不敢擅自抵挡,这使得他能够顺利进入奉天殿。同样的,朝中大臣在上朝后见到皇帝换人,虽然一时间惊疑不定,但在朱祁镇做出朝臣仍然担任原职的承诺后,便迅速接受了这一事实。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朱祁钰无子,他百年之后皇位重新回到明英宗这一脉几乎是众望所归,朝中大臣对于朱祁镇的复辟其实并不抵触。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朱祁钰对于政变之事没有足够防范也是重要原因,而这一点或许是由于他认为自己已经对朱祁镇限制到了极点,不认为对方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发动政变,这也导致了政变发生时,朝廷根本没有做出有效应对。

标签: 夺门之变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代人月薪有多少?武大郎收入超白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时期的经济、教育、文化水平都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都说宋朝经济发达,那么当时的百姓的月收入如何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来讲讲宋代人月薪到底有多少?在分析宋代人月薪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货币换算机制,宋代人月薪都是用“贯”统计,

  • 新莽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樊崇的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樊崇,汉朝,历史解密

    樊崇(?-公元27年),字细君,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农民起义领袖、赤眉军首领。樊崇英勇善战,富有谋略,曾发动樊崇起义,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巨大贡献。后任御史大夫,最终樊崇和赤眉军首领逢安等再度起义,被刘秀所杀。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儿王莽,

  • 蒯通劝说韩信造反,为什么还被刘邦赦免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蒯通,汉朝,历史解密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韩信撺掇陈豨 [xī]造反,自己坐山观虎斗。陈豨果然发兵,自立为代王,刘邦亲率大军征讨。韩信称病,留在了长安,暗中派人和陈豨取得联系。韩信打算假传圣旨,计划率领家奴,偷袭吕后及太子刘盈,趁机夺取天下。韩信计划妥妥的了,就等着陈豨胜利的好消息。这时候,韩信遗忘了一个人,就

  • 刘琰妻子和刘禅有染,最后被处以死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琰,三国,历史解密

    刘琰字威硕,他是鲁国人。早年间刘备还在豫州打拼的时候,就征辟刘琰为从事。因为刘琰和刘备同姓(有较近血缘可能性几乎为零),为人比较时尚风流,还特别会聊天。因此刘备对他可以说是很照顾了。刘备一生颠沛,但仍旧一直不忘这位刘琰大人。刘备得到了益州,根基终于稳定,刘备就封刘琰为固陵(郡)太守,也算作一种回报。

  • 宋朝为什么将皇帝称为“官家”?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古代,宋朝,历史解密

    “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为什么只有宋朝将皇帝称“官家”?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这句话出自《湘山野录》,讲述的就是三皇时期,整个天下遵循的是公天下,所以皇位传承以贤能为主。等到武帝当家的时候,原先的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所以传承顺序也变成的血脉传承。这句话似乎阐述着中国权力传承制度的变更,

  • 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的婚姻生活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苏青,民国,历史解密

    张爱玲以她那冰冷犀利的文字不知令多少人顶礼膜拜,殊不知如此心高气傲的女文青,却也有垂涎的对象。她曾说过:“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心甘情愿的。”那么,令张爱玲倾其才华的苏青究竟是何方神圣?1914年苏青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原名冯和仪,是

  • 白起为秦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又是杀神 为什么韩信依然很看不起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韩信,白起,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秦国名将白起,位列战国四大名将。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他一生杀敌数百万,故而有“人屠”的称号。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从拜将开始,暗度陈仓,丁三秦,灭

  • 王莽排斥外戚,禁止吴章学生入士!为何唯独他频频升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朝,王莽,历史解密

    揭秘一介小吏因何频频受到王莽加官进爵?王莽剧照王氏专权下的大汉江山犹如累卵,摇摇欲坠,而帝王们的不作为也伤透了贤臣们的心,于是朝野之上一派哑然。成帝驾崩后,平帝以中山王的身份入主皇宫,又是一个孩子,太皇太后王政君皇城内依然高高在上,而皇城之外,新一代的王氏领头羊王莽已然长成。按照汉律,平帝虽然不是成

  • 明朝用了一辈子都没有解决蒙古问题?皇太极是怎么用三年解决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在1368年的时候,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之后,他就赶紧派兵继续北伐战争,最后他成功的占据了北京,元朝就这样灭亡了,但是当时元朝还是有很多的残余势力,并没有被完全的消除干净,所以在之后明朝的200多年期间,蒙古人都一直在骚扰明朝。或者我们可以说的更明白一些,到了后期,明朝的实力已经非常衰弱了,这

  • 揭秘:隋朝为什么在两个月内就灭掉了陈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陈朝,南北朝,历史解密

    根本原因还是实力相差悬殊,陈朝无论国土、人口还是经济、军事都没法和隋朝比,被灭是迟早的事。不过隋军能在短短2个多月的时间里灭掉立国33年的南陈,也离不开精心的准备和战略战术的运用。南陈是南朝国土面积最小、国力最弱的一个,是陈霸先在南梁遭受侯景之乱的重创和地方割据的纷争已然支离破碎的状况下仓促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