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晋国四强相争,一骑绝尘的智伯为何落得族灭人亡?

晋国四强相争,一骑绝尘的智伯为何落得族灭人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890 更新时间:2024/2/20 12:58:13

谈起先秦时期,很多人都津津乐道于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其中这韩赵魏三国,原本都属于春秋时期的一个超级大国——晋国,而韩赵魏三国国君的先人,也是在非常艰险的情况下,筚路蓝缕。

春秋末年,晋国虽然实力非常强劲,但晋公的统治并不稳固,反而卿族势力越发厉害,而且彼此之间还有争斗,晋公无力制止。

下军佐智宣子智申的四世祖、智氏始祖智庄子荀首,是晋献公姬诡诸托孤重臣荀息的幼孙,智氏在晋国经营多年,位高权重。

智宣子很喜欢儿子智瑶,想把他确立为继承人,族人智果明确提出反对:”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果认为,智瑶不如他的哥哥智宵,虽然智瑶有很多优点,但他为人处事不仁厚,智瑶做了继承人,智氏家族就会走向灭亡。

智宣子没有理会,还是选了智瑶,智果为了躲避灾难,便向晋国太史提出请求,决定脱离智氏家族,另立为辅氏。

在智氏家族选立继承人的同时,中军将赵简子赵鞅也在为自己的继承人发愁,他的四世祖赵衰晋文公姬重耳的重臣,赵氏家族势力强大。

赵简子的长子叫赵伯鲁,幼子叫赵无恤,他也想确定自己的继承人,但不知立哪一个儿子好。

于是,赵简子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道:“谨识之。”

三年后,赵简子问长子赵伯鲁竹简上的内容,赵伯鲁说不出来;再问他竹简的下落,已经丢失了。

赵简子又问幼子赵无恤,赵无恤能够熟练背诵竹简上的内容;再问竹简的下落,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就这样,赵无恤通过了赵简子的考验,被立为赵氏家族的继承人。

赵简子派家臣尹铎前往晋阳,临行前尹铎请示道:”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

晋阳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尹铎是看赵简子到底是要吸干晋阳,还是作为后方,赵简子毫不犹豫地说道:”保障哉!"

尹铎到了晋阳后,就把居民户数少报了一些,把应该缴纳给晋国的赋税省下来建设晋阳城。赵简子很高兴,他对儿子赵无恤说道:"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智宣子去世后,智瑶继承了他的官爵,为人办事雷厉风行,成为朝堂上的明星人物,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智伯。

赵简子死后,赵无恤也成为赵氏家族的首领,也就是赵襄子,但晋国执政的地位被智伯拿下。

智伯野心勃勃,决心从其他卿族手里夺权,他与韩康子韩虎、魏桓子魏驹在蓝台饮宴,席间智伯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了他的家臣段规

智伯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后,就劝谏智伯:”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不以为然地答道:”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智国继续说道:”不然。《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蜹、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

智国认为智伯得罪韩康子君臣要不得,还是要给自己留余地,不然可能会出大事,智伯感觉良好,根本没有听进去。

智伯还更进一步,直接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不想给,段规劝说道:”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段规认为,智伯是一个贪利自大的人,与其跟他争斗不如先满足他,等他与别人发生争斗后,就可以坐收渔利了,韩康子认为他说得很对,便派使臣给智伯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

智伯很高兴,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也不想给,家臣任章问道:”何故弗与?"魏桓子一脸不忿地说道:”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笑着劝道:”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

任章认为,智伯的做法一定会让人反感,给他地迷惑他,智家不会长久的,到时候找人一起收拾他,不必单独被他收拾,魏桓子认为他说得很对,也交给智伯一个有万户的封地。

智伯再接再厉,又向赵襄子要蔡、皋狼等地,赵襄子直接拒绝,没有给他。智伯怒了,亲自率领韩、魏两家的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准备出逃,问家臣:“吾何走乎?”

家臣们答道:”长子近,且城厚完。"家臣们认为,长子城最近,城墙也非常结实,赵襄子又问:"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赵襄子觉得,长子百姓修城墙已经很累,又要他们拼死守城,怕是效果不妙,家臣们又说道:”邯郸之仓库实。"赵襄子分析道:"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

赵襄子感觉邯郸百姓被搜刮得厉害,晋阳是父亲赵简子留下的地方,尹铎办事也很厉害,老百姓肯定愿意追随,就去了晋阳。

智伯、韩康子、魏桓子等三家军队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浸泡,青蛙到处都是,但晋阳老百姓仍然跟着赵襄子坚守。

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伯说道:“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一听这话,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都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都平阳。

智家的谋士絺疵对智瑶说道:“韩、魏必反矣。”智伯觉得很奇怪,就问絺疵:”子何以知之?"

絺疵说道:"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智伯认为絺疵说得有一定道理,第二天就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魏桓子,两人争辩道:”此夫谗臣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韩康子、魏桓子离开后,絺疵去见智伯:"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又问道:”子何以知之?"

絺疵答道:”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仍然不愿意接受絺疵的劝谏,絺疵只好请求出使齐国去了。

赵襄子也知道智、韩、魏三家不和,派家臣张孟谈秘密出城去见韩康子、魏桓子,跟他们说道:”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

韩康子、魏桓子也附和道:"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末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又说道:”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

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就送他回晋阳城了。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人,使大水决口反灌智伯军营。

智伯的军队为救水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伯军。智伯躲闪不及,在乱军中被杀,韩、赵、魏三家接着又把智氏家族全部杀死,只有辅果得以幸免。

应该说,智伯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重新恢复了智氏在晋国的最高地位,而且办事雷厉风行,但他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看不清对手,总认为自己能够包打天下。

赵襄子父子是聪明人,他们早先派可靠的家臣经营晋阳,让晋阳的官民能够一心守城,从而经受住了智、韩、魏三家的第一波打击,为分化解围打下基础。

韩康子、魏桓子当然也不省油,他们想要坐收渔利,实际上最后也达成了目的,晋国落入这三家手里,只能说不分家是不可能的。

可惜了一个强大的晋国,成就了韩、赵、魏三国,悦史君认为,这里有历史的无奈,但也是一种进步吧。

标签: 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萧楚女的名字怎么来的?他的后人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萧楚女,民国,历史解密

    萧楚女,1891年生于湖北省汉阳县鹦鹉洲,原名树烈,又名萧秋,学名楚汝,乳名朝富,后来人们一般称其为萧楚女。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位用自己知识和手中的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共产党人,2010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下面做一下萧楚女简介。萧楚女简介:1

  • 南明曾有三次翻身的机会,但是为什么还是走向了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明,明朝,历史解密

    公元1644年,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在大明总兵吴三桂的带领下,入关了。虽说入的只是一座山海关,改变的却是整个中国的历史。这一年关外的清朝顺治帝也搬进了紫禁城,并重新举行了登基大典,预示着清廷想做中原的主人。也是在这一年,明朝崇祯帝面对即将入城的李自成大顺军,选择了自缢而亡,这一刻起,大明算是亡了。大明失

  • 他写了两封信向皇帝要官,乾隆看后诛其全族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乾隆,清朝,历史解密

    一将功成万骨枯,事实亦是如此,有很多时候,我们在历史上看到那么多一派繁华景象,其实在暗地里不知曾发生了多少让人不齿的事,一个士兵能成为将军,也是如此,无论怎么说,都无法否认他是踩着别人的尸体上位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将军不仁义,毕竟历史潮流发展就是如此,在我们国家封建王朝历史上,康乾盛世是最后一个被史

  • 三星堆文化:三星堆遗址第二期起连续几期文化遗存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星堆文化,新石器时代,历史解密

    三星堆位于四川广汉南兴镇。考古学界把三星堆遗址第二期起连续几期文化遗存称为三星堆文化,其年代下限存在争议。基于1933年至1980、1981年的若干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资料,以及在1980年以后的多次发掘中,三星堆遗址考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根据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在四川

  • 揭秘:嘉庆杀掉和珅后,为什么又后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嘉庆,清朝,历史解密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帝驾崩于养心殿,大清王朝自此进入嘉庆时代。嘉庆亲政后,立刻赐死了乾隆的宠臣和珅,并从和珅府中抄得白银八亿两,以致留下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传说。除掉和珅对嘉庆帝的意义深远,因为这不仅是他亲政后的立威之举,更为早已捉襟见肘的大清财政带来了一大笔财富,可谓名利双收。但令人意想不

  • 太平天国运动存在什么致命缺陷?为何一直缺少战略家?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太平天国,历史解密

    太平天国是一次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虽然这次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其14年的抗清战争中,还是涌现出了诸多如陈玉成、石达开等悲情英雄。太平天国运动其实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个致命缺陷,那究竟是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当然,我们在看待这场农民运动的时候,并不能仅凭英雄史观的视角去

  • 夷陵兵败后,为何刘备没有回到成都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夷陵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章武二年,刘备亲率大军东下,并得武陵蛮的支援,声势浩大,吴大将陆逊先坚守不出,待蜀军疲惫,才在猇亭不能就是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决战,利用火攻,大破蜀军四十余营,刘备尽失舟躲器械、水步军资,狼狈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次年病死,此战又称猇亭之

  • 刹帝利:古印度四种姓之一,其权势颇大,阶级仅次于婆罗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刹帝利,种姓制度,历史解密

    刹帝利(chà dì lì)是古印度四种种姓之一。略称刹利。意译土田主。即国王、大臣等统御民众、从事兵役的种族,所以也称“王种”,其先祖为来自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其权势颇大,阶级仅次于婆罗门。乃王族、贵族、士族所属之阶级,系从事军事、政治者,按照婆罗门典籍记载刹帝利主要职责是世代守护婆罗门。释尊即出

  • 诸葛亮过世后,为何司马懿再也没有进攻蜀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诸葛亮,历史解密

    诸葛亮是刘备成就霸业的最重要贵人。可以这么说,没有诸葛亮就没有三国时代的蜀国。西蜀建立以后,诸葛亮解锁了北伐模式,而六出祁山则就是他的代表之作。然而这位蜀汉名臣的伐魏事业却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无论在《三国志》的记载里,还是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魏国总有一位狡猾的对手挡住了孔明先生的进攻。他就是“鬼才

  • 摄政王娶了豪格的大福晋,却把儿子交给吴三桂抚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豪格,清朝,历史解密

    说到清朝的初期的故事,我们最不能割舍的一个人就是摄政王。摄政王是大清响亮的人物,这个人是一个善战的人,很有英雄气魄,为了大清立下了很多大功,于是就奠定了清朝三百多年的历史。只是他的运气不是很好,他有帝王的才能,但是连续错过了两次皇位,一心都辅佐顺治,最后还受到了顺治的埋怨,他的妻子是有很多,但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