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窦建德到底该不该杀?原因是什么?

窦建德到底该不该杀?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167 更新时间:2023/12/27 6:17:19

窦建德到底该不该杀?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李世民在公元620年的时候,率领十余万士兵从潼关出发,多路进军,对洛阳的王世充的部队形成了包围的阵势。

由于,王世充的昏庸无道,残暴不仁,当时的洛阳小朝廷,实际上已经是处于崩溃的边缘。随后,尉州刺史的投降,更是导致了王世充不得不亲自率领士兵与李世民大战。战争的结果是:王世充大败,落荒而逃。之后,李世民就带领着唐军对洛阳发起了总攻。

虽然,唐军的装备精良,昼夜不停地进攻,但是,王世充还是凭借着洛阳城的坚固城墙,挡下了所有攻击,战争进入到了白热化阶段。在这个紧要的关头,王世充开始向割据在河北的窦建德求援。窦建德权衡利弊之后,随即亲自率领精兵,火速的赶去救援。王世充得到消息后,立马派遣自己的弟弟王世辩与之回合。

双方合兵十余万,在虎牢以东的地区与唐军进行对峙。

李世民觉得窦建民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客场作战,应变能力一定不是很好。于是,他决定实施斩首行动,火速出兵。五月一日,李世民亲率一支精锐骑兵,攻入窦建德的大营,左冲右突,扰乱了敌人的阵脚。秦叔宝等将军趁机亮出唐军旗帜,直插敌军的后方。窦建德的夏军以为后路被断绝,整个军营乱作一团。

此时,刚要准备制定作战计划的窦建德,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抵抗不过,最终,只能投降了。

就这样,本来气势汹汹的救援军队,一下子大部分就都沦为了阶下囚。坚守洛阳的王世充,看到被抓住的窦建德,已经知道自己援军无望大势已去了。得到了李世民“许君不死”的承诺,王世充也就打开了城门投降了。可以说,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就标志着,河北以及河南地区正式划为了唐王朝的版图。

随后,王世充和窦建德被押解到长安接受处置,唐高祖李渊细数王世充的种种罪证,之后,把其一家人全部流放到了蜀地。但是,王世充在流放的途中,被定州刺史独孤修杀死。而对于窦建德,唐高祖李渊则决定直接将其斩首示众。可以说,也正是唐高祖对窦建德的相对简单草率的处置,间接开始了唐王朝近三百年的乱局。

认真的总结一下决定窦建德生死的这场战争,唐军能够迅速的获得胜利,除了李世民的机智、果敢之外,运气的成分也是必不可少的。

王世充在占据洛阳之后,实施的是恐怖统治,广兴大狱,百姓深受其害。而且,他赖以起家的是两万江淮将卒,属于南方势力客居中土,所以,他的统治基础不是很牢固,这也是他迅速败亡的直接原因。而窦建德和他则有着很大的区别,窦建德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人,并且,十分的重视信义,因此,在民间的威望很高。

在隋朝的后期,窦建德招贤纳士,收买人心,成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成为了统治河北的重要基础。史料记载,窦建德本人勤俭节约,每顿饭也只是吃蔬菜米饭,不会铺展浪费。从称王到建立政权的整个过程,他也是按部就班,没有经历到大的阻碍。因此,唐高祖直接杀掉窦建德,则很可能引起整个河北地区的动乱。

其实,这是得不偿失的。

然而,李渊显然是被胜利蒙蔽了眼睛,他低估窦建德集团的潜在实力。他不仅要处死窦建德,更是命令将王小胡、董康买等窦建德的部将强征到长安,打算把他们软禁起来。他们既痛感“吾属皆为夏王所厚,今不为之报仇,将无以见天下之士!”于是,这些将领恐怕遭遇不测,遂决定重新起兵造反。

就在当年的七月,窦建德的一干将领,投到窦建德麾下的汉东公刘黑闼属下正式起兵反叛。刘黑闼起兵不到一个月,就攻陷了重镇历亭,杀死了唐屯卫将军王行敏。李渊急忙从关中征发步骑三千赴援,又令驻洺州将领秦武通、定州总管李玄通及幽州总管罗艺率部联合讨伐刘黑闼。之后,陈、洛、伊等地的八州豪强和窦建德的旧部全都举兵响应,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眼看刘黑闼气势大振,随即攻陷了河北多地的州郡,与叛唐的蔚州总管高开道形成了呼应之势。此时的河北战局异常混乱,唐高祖李渊无奈之下,便任命秦王李世民亲自前往征讨。李世民和刘黑闼围绕着洺水、洺州进行了两个月的战斗,这期间,李世民损失惨重。最终,还是李世民开凿堤坝,利用洺水的汹涌才击败刘黑闼,获得了暂时性的胜利。

但是,在这之后的不久,借着突厥支持的刘黑闼再一次兴兵。

这次配合着突厥的军队,刘黑闼拿下了贝州、冀州等地。李渊只好一方面向突厥求和,另一方面继续征讨刘黑闼,其结果,却是不尽人意,一时之间,河北诸州尽叛,河北再度易手。虽然,最后李建成督军讨伐刘黑闼,并且,取得了胜利,唐朝一统了天下。但是,像河北这样三次易手的事件,也是极度罕见的。

河北局势的复杂,实力的强劲由此可知。

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之后河北的混乱困局,也是跟当初窦建德被草率处死有着莫大的关系。到了唐朝中期,自安史之乱平定后,河北地区其实并没有重回唐王朝的控制之中,反而被一些表面上归顺的安史叛将们给瓜分了,成为了一个赋税不纳、自立为王的“国中之国”。

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唐帝国的灭亡。

标签: 窦建德唐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皇帝怎么防止妃子跟他人私通?对宫中工匠都有相应的旨意!

    野史秘闻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野史秘闻

    在古代有些时候有些人成了妃子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得不到皇帝的宠幸,那就是守活寡,所以也挺惨的,但是在皇帝这边也肯定不会让你这些妃子有什么其他的不妥的行为啊,所以为了防止这个工匠和妃子私通皇帝会选择怎么做呢?这个就很有意思了,下面我们继续来看看!后宫妃嫔名义上都是皇帝的女人,而皇帝又是真龙天子,他的权威

  • 明朝开国名将傅友德简介:以功封颍国公,任太子太师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在古代士兵们遇到食物问题时,为什么会以小米为主食?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文史百科

    常听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粮草,粮食和草。其中这个草就是普通的喂马用的干草,粮食则是士兵的食物。现代士兵都有压缩食品做干粮,那在古代士兵们又用什么解决食物问题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唐朝以前士兵们以小米为主食,搭配大米和小麦。为什么以小米为主食?因为小米的保质期

  • 刘秀面对叛乱为何不强力镇压,反而故意放人跑呢?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战史风云

    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单臣、傅镇等人利用宗教迷信发动民变,占领了原武城,与官兵对峙。刘秀派大将臧宫率兵围剿,但单臣军队粮草充足,原武城墙又十分坚固。臧宫日日猛攻,死伤了很多士兵,却久攻不下。刘秀召集大臣们研究对策,大家多提议通过提高赏金的方式来提高战斗力,但年仅15岁的东海王刘庄却认为,应该打开

  • 嘉靖皇帝大礼仪之争到底是什么?朱棣牌位差点被移出太庙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棣,明朝,历史解密

    朱棣,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靠着“靖国难,清君侧”顺利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则安安稳稳坐了上去,不过这位皇帝也不算坏,他的“永乐盛世”对明朝的后续发展,还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做了22年皇帝后在北征回朝的途中驾崩了,其即位皇帝朱高炽将他老爸朱棣安放太庙,以便后世子孙供奉,可是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

  • 朱元璋临终前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他到底去没去?

    野史秘闻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朱元璋建国之后,吸取前朝的教训,严格制定了皇位的继承法,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他的皇位,因此他的太子朱标,是国家的合法继承人,可他没有想到,朱标会死在自己的前面,无奈之下,他只能是让朱允炆来做太子。其实他当时还有着不少能力出色的儿子,像燕王这些人都是非常有能力,可这些人的身份不合适,朱元璋不希望引发

  • 宋高宗:当皇帝前英勇无比,当皇帝后成了赵跑跑!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朝,宋高宗,风云人物

    宋高宗:当皇帝前英勇无比,当皇帝后成了赵跑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众所周知,宋朝是一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北宋和南宋两朝都不是大一统的王朝,在当时跟宋并立的有西夏、辽、金、大理、吐蕃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终宋一朝,不仅没能收回幽云十六州,还出现了靖康之耻这样的事件,成为当时汉人心中永

  • 为何说可从袁术妻妾的死,看出他空有一统天下的野心?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乱世三国盛产王侯将相,也造就了许多乱世佳人。汉献帝刚登基那会儿,董卓霸占京师作恶,十八路诸侯联名讨伐。在这期间,有一个叫冯方女的人为了避难跟家人躲到了扬州,正好被城上的袁术看见。曹丕曾在《典论》中提到:司隶冯方女,国色也。据说冯方女还有一把千金宝镊,插在头发上会显得更加妩媚动人。袁术猛地看见这么一个

  • 袁绍如果用持久战的方式,真的能拖垮曹操真吗?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三国,田丰,战史风云

    公元199年,袁绍挑选精卒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当时袁绍手下谋士沮授建议袁绍利用优势军力和地理形势,对曹操进行持久战。当时沮授认为袁绍应该分派精锐骑兵攻打曹操占据的城池,让曹操不安,如此一来,三年后可使得曹军疲惫,灭曹操势在必行。而田丰也认为曹操擅长用兵,变化无常,虽然曹操兵力少,但不可轻视,

  • 关于温病学派的评价是怎样的?对后世医学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温病学派,明朝,历史解密

    《温疫论》是吴有性唯一一部传世之作。共二卷。卷一载论文五十篇,主要阐发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中参论温疫与伤寒的区别。卷二载论文三十篇,着重叙述温疫的各种兼挟证治,还设立了多篇有关温疫的质疑正误及疫疠证治的辨论文章。《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