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关于温病学派的评价是怎样的?对后世医学有着什么影响

关于温病学派的评价是怎样的?对后世医学有着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513 更新时间:2024/1/27 11:01:00

《温疫论》是吴有性唯一一部传世之作。共二卷。卷一载论五十篇,主要阐发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中参论温疫与伤寒的区别。卷二载论文三十篇,着重叙述温疫的各种兼挟证治,还设立了多篇有关温疫的质疑正误及疫疠证治的辨论文章。

《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中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

《温疫论》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温疫论》中还指出戾气有特异性,只有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该书还认为疗疮、发背等外科病是由于杂气感染,而不是由于“火”。《温疫论》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的病因划入同一范畴。

《温疫论》也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该书认为:“木气充满,邪不可入”,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的可能,但不大会发病。假如“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机体抵抗力减低,又受到传染,则可以发病。

《温疫论》还提出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就是空气传染,“传染”就是接触传染。所以书中注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气”,“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温疫论》认为传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

《温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温疫论》提出了:“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气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这种学说是十分先进的。《温疫论》对温疫的免疫性的论述也确是十分令人敬佩。书中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真是一段绝妙的阐述。

《温度论》记载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的新方法。如书中认为传染病初起宜用达原饮,等到病深;些,即所谓“邪毒犯育”时,即不厌“急证急攻”。这些方法都为后世传染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温疫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代一些著名医家如北山、栗山、刘松峰、叶天士、吴鞠通等,都或多或少地在《温疫论》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创造。我国历代医家在与传染病斗争的实践中创造了温病学说。温病学说,渊源于《内经》,孕育于《伤寒论》,产生于金元,成熟于明清。

在温病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温疫论》作为我国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的贡献是很大的。直至今天,中国应用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痢疾等,取得了很高的疗效。而其中很多地方就是继承发扬了《温疫论》的理论和经验。

当然吴有性同历史上所有的伟大医学家一样,都有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如他虽发明了“戾气”学说之千古绝唱,把致疫因子的基本特征和致病特点做了许多正确描述,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科学,只能是一种科学假说;他提出寻找针对性药物,通篇体现的仍然是以攻下祛邪为主体的辨证论治,故也只能是一种示后人的理想,这些都是不应苛求的。

书中还误将鹤膝风、老年中风等非传染性疾病也归入疫病范畴。虽提出反对妄投寒凉的正确主,但对黄连只能清“本热”,不能清“邪热”,反对用黄连治疫的认识则欠确当。

认为“温病”、“温疫”、“瘟疫”三者无区别的“正名”也是不恰当的,温病与温疫有广义和狭义之别,温病包括温疫,温疫只是温病的一种。吴氏对疫病的治疗方法尚欠丰富,尤其对预防措施论及甚少。

尽管吴氏有些错误论点、偏见和缺憾,但瑕不掩瑜,吴氏以他的医学实践和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在中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标签: 温病学派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浣衣皇后"王满堂:选秀落榜,二进宫成皇帝宠妃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王满堂,明朝,野史秘闻

    在华北平原北部,有一座八百平方公里的小城——霸州。它东邻天津,西邻雄安新区,南北则与廊坊下属县接壤,隶属首都经济圈,此外这里还是民国军阀韩复榘的出生地。然而,这都不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王满堂,虽然听起来这是一个寓意不错的男性化名字,但事实上主人公却是一个女人,一个很漂亮的女人。

  • 项羽自刎乌江后,他手下的五大虎将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项羽,汉朝,风云人物

    时间走到了秦代末年,楚汉相争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决定性战斗。项羽气势如虹,刘邦志在必得。战前,谁都不敢说胜券在握。等待他们的,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酣战。尽管在从前的多次战斗中,他们都能够打败各自的对手。但“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盟约,已经为他们的分崩离析和搏斗厮杀埋下了伏笔。项羽和刘邦的决赛到了。在垓下,刚愎自

  • 隋炀帝的功绩都是利在千秋的,史官为何却着重描写他的残暴?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隋炀帝,史官,文史百科

    中国的古代历史,正应了那句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每次的"合"都会诞生一个盖世英雄。因为分容易,合很难。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历史上真正做到把整个华夏合到一起的朝代,有两个。一个秦朝,始皇帝嬴政一口气灭了六国,结束了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还有一个就是隋朝的隋文帝杨坚,结束了西晋

  •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除了用人不善还有哪些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战史风云

    长平之战是中国东周战国时代秦国进攻赵国的大规模战役,“三年而后决”(靳生禾、谢鸿喜认为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双方都出动了倾国之师。结果,秦军战胜赵军,并且尽数坑杀投降赵军。长平之战是为战国形势的转折点。经此一役,秦国天下无敌,六国皆不再有力单独对抗秦军,秦国一统中原只剩下时间

  • 他是北宋的开国皇帝,武将出身却有大智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赵匡胤,北宋,历史解密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大家在平时遇到纷争的时候,普遍都会想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树立起了法律公平公正的形象。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却并不存在法庭能够为人民主持公道,那个年代里所谓的公平,其实就是皇帝的意志,他认为什么是合理的就是合理的,作为最高的统治者,所有的事情都要屈服于他的意志

  • 朱三太子在康熙年间造反达70余次,最后结局如何?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朱三太子,明朝,野史秘闻

    康熙皇帝后被世称为千古一帝,我国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就是由康熙一手开创的。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位皇帝,当时年幼康熙从顺治帝手中接过清朝的大棒,可想而知他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内忧外患,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大清基业毁于一旦。康熙皇帝八岁登基,16岁亲政,在他在位期间铲除奸党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亲征

  • 后世如何评价樊哙?他有哪些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风云人物

    樊哙,西汉时期开国元勋、军事统帅,担任过大将军、左丞相的职位。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后随刘邦四处征战,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使刘邦得以脱险。公元前189年去世,谥号武侯。轶

  • 诸葛亮多次给司马家族添麻烦,为何东晋时被封为武兴王?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文史百科

    提起三国的历史,诸葛亮是一个无法避开的人物,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让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他在刘备的手下主张联吴抗曹,为蜀汉实现天下三分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刘备去世,他又平定南中,六出祁山出师北伐,一首《出师表》更是记录了他对蜀汉的鞠躬尽瘁。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大

  • 中英镇海之战的战况如何?镇海失手,主帅裕谦自杀、余步云的被斩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镇海之战,清朝,战史风云

    裕谦一上任,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与定海隔水相望的镇海城稳定人心,恢复生产,修筑工事,着手准备收复定海。后来,英国军队撒离了定海,不少人以为这下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是裕谦丝毫没有大意,他提醒大家:洋人不会就此做罢,咱们必须抓紧时间,整顿防务,否则还得吃大亏。”一时间,整个定海群情激昂。当地百姓有的报名当兵,

  • 清朝太监夜里伺候嫔妃时,鞋里要放一样什么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太监,是中国古代王朝一个特有的职业,这个职业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往往能直接接触到皇权,在很多朝代也出现了太监乱政的现象,甚至会引导朝代走向灭亡。比如秦朝时期赵高指鹿为马,陷害扶苏,最终扶了胡亥上位,结果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汉朝时依然没有吸引秦朝的教训,重用宦官,结果在汉末,谁做皇帝竟然都是宦官来操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