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在中国如此嚣张跋扈,为何却被阿富汗打的30年不敢再战?

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在中国如此嚣张跋扈,为何却被阿富汗打的30年不敢再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668 更新时间:2024/1/27 5:12:21

富汗这个国家相信大家都非的熟悉了,经常可以在新闻上听到这个国家的消息,一个战争恐怖主义多发的地方。阿富汗是南亚西北端的一个内陆国家,东南接南亚次大陆,可下印度洋;西北邻中亚和西亚,能抵地中海。全国五分之四的面积为山地和高原,是中亚与南亚间的重大障碍。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使其成为南亚与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要到,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乃兵家必争之地。

自1830之后,中亚地区局势紧,英、俄两大列强以阿富汗为阵地展开了交锋。英国人不断当地派出间谍,在获取阿富汗情报的同时,拉拢当地官员。俄国人则使用更加粗暴的“银弹战术”,瓦解了英国人的外交手段,并且,鼓动波斯出兵侵略阿富汗北方的重镇赫拉特。

但是,狡猾的沙俄并不想分波斯一杯羹,而是希望波斯人能成为自己的马前卒,以便使沙俄在中亚地区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以此,打造一条通向印度的通路。在这一时期里,英国与沙俄双方的使节就像走马灯一样频繁的前往阿富汗首都。

“这边送上枪支弹药,那边就带来沙皇的诚挚问候和金银财宝。”由于,在这场外交战争中,俄国人对阿富汗的许诺更加优厚:“答应帮助多斯特政权收复阿富汗失去的土地。”最终,阿富汗选择了沙俄一边。

1837年,在阿富汗投注了无数精力的英国人无功而返,与沙俄撕破脸皮,在阿富汗境内与俄国人大打出手。这场混战杀得天昏地暗,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最终,英国人将战舰驶入了波斯湾,从海上袭击沙俄的盟友波斯。

加上,这时的沙俄将精力放在东方,无暇帮助波斯解围。最终,在阿富汗战场上,孤军奋战的波斯人宣布撤军,双方的战争以英国人结束告终。高歌猛进的英国人野心膨胀,在获胜后,发表了一则《西姆拉宣言》,光明正大的对阿富汗宣战。

第二年,两万名英印联军抵达阿富汗边境,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入侵。

英印联军用了半年的时间打下喀布尔,阿富汗国多斯特出逃。英国人拥立多斯特的宿敌沙赫上位,建立傀儡政权,英国公使则作为“太上皇”主持阿富汗大局。在攻陷喀布尔后,英军主力撤回本土,只留下约八千人的英印联军驻防,镇守阿富汗各处战略扼要。

自阿富汗沦为英国殖民地后,英国人则用暴力威胁阿富汗人就范,在阿富汗各大城市大肆掠夺,将阿富汗的资源据为己有。更让阿富汗人难以接受的是,英国驻军经常骚扰阿富汗妇女,这使得保守的伊斯兰人民对这群人深感厌恶。

英国人的作为很快就遭到阿富汗人的反抗,各地多达上百支起义队伍如雨后春笋。阿富汗起义者在深山中活动,切断了英军的补给线,使英国人不得不与起义者们和谈,并且,付出每年三千英镑的过路费。

阿富汗前国王多斯特在逃窜到阿富汗后拉起一支六千人的人马,打算夺回失地。可是,多斯特在与英国人交涉过程中服了软,最终,被英国人劝降,英国人将多斯特安排到印度并软禁了起来。但是,多斯特的儿子阿克巴非常鄙视父亲的叛变行为,阿克巴接管了部队。

在1841年,阿克巴与其他起义军联合发动起义。

起义爆发后,起义军迅速占领各级政府,并将英国兵营团团围困。英国人几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故技重施,希望能用每年二十万卢比以及国王之位劝降阿尔巴。而阿尔巴则将计就计,假装同意条件,要求与英方麦克诺顿大使进行和谈。

在谈判过程中,阿克巴枪杀了麦克诺顿将军。失去领袖的英国人,在阿尔弗雷德少校的带领下同意撤军。按照双方约定:英军在撤离的过程中禁止携带任枪支弹药。狡猾的英国人背信弃义,并未解除武装,他们偷运了大量军火,但是,此举却彻底激怒了阿富汗人。

这支撤退的英军共计一万六千人,其中,仅有四千人为士兵,其他均为脚夫、军属。阿富汗人在各地关口设下重重埋伏,发誓要将这群背信弃义的英国人一网打尽。在喀布尔东的胡而德山口处英军遭受伏击,阿富汗人隐蔽在峡谷上方对穿越峡谷的英军猛烈开火。

由于,缺乏掩体,英国人只能硬着头皮冲出峡谷,在此过程中,一半英国士兵丧生,所有军火弹药未能带走。两天后,英国人再次遭受伏击,在这场战斗中,大部分英军被歼灭,所有高级军官全都沦为阶下囚,只有一名叫威廉·布雷顿的军医侥幸逃脱。

这次事件使英国政府恼羞成怒,此后,英、阿双方在阿富汗当地展开了长达三年半的战役。在此期间,阿富汗民众奋勇反抗,歼灭了超过三万名英国侵略者,给英国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此后三十年中,英军主力部队再也不敢在阿富汗逗留。

在英军进攻阿富汗同时期,我国满清政府却选择了割地赔款。一个版图与国力均远超阿富汗的泱泱大国在面对列强时竟束手无策,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在这次战争中,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居然一次又一次地被一个弱小落后的国家所击败,这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它雄辩地证明,任何强国要想以武力征服一个生命力旺盛,民族意识强烈,反抗精神顽强的民族,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维茨莱本是谁?希特勒为何要他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埃尔温·冯·维茨莱本这个名字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比较耳熟了,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一名元帅。维茨莱本与其他很多德国元帅一样,都是出生在军人世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军功。这位有才的德国元帅最后被希特勒判处了死刑,那么他到底是做了什么事惹来了杀身之祸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

  • 二战纳粹德国最强女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纳粹德国王牌飞行员,很多人肯定就会想到哈特曼、马尔赛尤、莫尔德斯等知名的王牌飞行员,他们的知名程度甚至都会被军事爱好者们如数家珍的列出来。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全是由男性担任飞行员的群体中,一个十分要强,又特立独行的女人却在这个军种成就了自己的另一番事业。她曾经在柏林战役期间,驾

  • 宋教仁死后对当时的社会有着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宋教仁是我国近代历史民国时期的革命者,一生都在位革命而奋斗这,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后来宋教仁在火车站被人暗杀后,对当时的社会也是有着非常浓烈的影响的。那么宋教仁死后有着什么影响呢?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在宋教仁死后,陈其美称搜出了国务总理赵秉钧的通讯,证据指出凶犯和赵秉钧,内

  • 宋教仁是怎么死的?他有着什么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宋教仁,相信了解过近代史的小伙伴们应该都不陌生了。他是我国中华民国时期的革命家,被称作“中国宪政之父”。宋教仁的一生为革命有着很多的作为,那么小伙伴们知道有哪些吗?宋教仁最后是怎么死的?现在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宋教仁之死1913年,中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进行国

  • 满清入关后为何强迫害人剃发?这里面隐藏了哪些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了解过中国清朝历史的小伙伴们肯定都非常的清楚,在满清入关之的时候,马上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其统治的措施,其中包含着剃发令,圈地,逃人法,等等。可是纵观有清一代,只有剃发令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而这这与满族统治者的民族心态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这些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确立满族正统地位的

  • 圣彼得堡解放75周年,德国做了什么引得世界关注?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2019年的1月27日,是二战时期苏联卫国战争圣彼得堡被解放的75周年纪念日。圣彼得堡作为当时纳粹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重要目标,从1941年9月8日开始一直由纳粹德国控制着,直到1944年1月27日正式解放。当年纳粹德军围困圣彼得堡共持续约900天,在围困时期苏联死亡人数在40万人至150万人左右,包

  • 越战结束后北越缴获了大量战利品,这里面都有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以后,北越缴获了大量的军事物资以及战利品。各种型号的飞机坦克数以千计,步枪机枪更是数十万计。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各种资料上说这批武器后来大部分都编入了越南军队,比如战后组建的372航空师就是全部美械。然而仅仅4年后的对越自卫反战中,除了一部分的M-16步枪、M-72火箭筒和M

  • 非洲的黄种人国家是哪个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非洲,相信很多小伙伴的第一印象就是黑、落后、贫穷、沙漠等等。大航海时代非洲受到了西方列强长期的殖民与掠夺,而这些都是人们对非洲固有的印象。事实上,非洲也有许多美丽发达的地方,非洲不仅有黑人,还有白人和黄种人!那么这个国家是哪个国家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除非洲大陆外,非洲还有许多大小岛屿,其

  • 历史上王世充是怎么死的?其女儿又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王世充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比较熟悉了,是《隋唐英雄传》里面起兵群雄之一,同时在历史上夜市隋朝末年的割据者之一了。历史上王世充在小的时候就对经史与兵法颇为的感兴趣,在开皇年间,由于军功被提升为了兵部员外郎。在大业年间,深受隋炀帝的信任,后因平顶了杨玄感之乱预计河南山东一带的民变有功,声望一下子就飞升

  • 县令和知县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县令和知县其实还是挺有区别的两个官职了,大家也知道的,但是到底区别在什么地方,或者说更加细致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那么这到底有什么说法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其实很多词汇在古代是两个意思,到了现代我们就已经混为一谈,不再区分了。例如古代的相国和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