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官渡之战期间,和袁绍暗通款曲的到底是谁?

官渡之战期间,和袁绍暗通款曲的到底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175 更新时间:2024/2/13 1:13:57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同时也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战前曹操不仅实力不如袁绍,而且当时还面临三大困境:第一,粮草不济,曹操甚至一度想退兵回许都;第二,后方不稳,特别是豫州汝南和阳安等郡叛乱频生;第三,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策都有可能偷袭许都,或被袁绍拉拢从后方袭击自己,可以说曹操面临的局势远比袁绍严峻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官渡之战期间曹操阵营有不少人暗中和袁绍有书信往来,《三国志》对此有明确记载:“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虽然说曹操一把火把这些书信烧了个精光,但曹操阵营有人和袁绍暗中有来往也是事实,那么官渡之战期间,最有可能和袁绍暗通款曲的是谁?这四个人有嫌疑,我们一一来看一下。

第一个人:张绣

之所以认为张绣有可能和袁绍暗中有书信往来,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汉献帝迁都后关东曾经有两大军事集团对垒:一个是袁术孙坚公孙瓒陶谦结成的同盟,另外一个是袁绍、曹操、刘表和张绣结成的同盟,其中刘表和张绣主要对付的是孙坚和袁术,这种结盟虽然并不牢靠,但是张绣和袁绍至少也曾是同一个阵营的盟友(当然当时曹操也是盟友)。

第二,199年张绣在再次投降曹操之前曾在袁绍和曹操之间摇摆不定,张绣其实更想投靠的是实力更强、开出的条件也颇为诱人的袁绍,只是在心腹谋士贾诩的力劝之下才选择了曹操,而且他和曹操始终有个令他无法释怀的心结,那就是196年的宛城之战中曹操长子和侄子以及大将典韦都是死于自己之手。

第三,不得不说曹操用人很有一套,即便他明知张绣有可能是个不确定的因素,但是他仍然把自己的右翼放心地交给了张绣,张绣在官渡之战期间屯驻官渡之右的陈留和己吾一线,离官渡近在咫尺,张绣所处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由不得袁绍不动心从而对张绣大加拉拢。

所以官渡之战期间面对袁绍的再次拉拢,张绣暗中和袁绍来往的嫌疑不小。

第二个人:朱灵

前文说过袁绍和曹操曾经是盟友,而且是关系比较密切的盟友,以至于曹操在征讨徐州陶谦的时候袁绍还出兵相助,当时被派往曹操军中的大将正是朱灵,不过让袁绍没想到的是朱灵去了就不回来了,仗打完了朱灵选择了留住曹操军中效力。

正史中并没有朱灵参与官渡之战的记载,不过袁绍绝不可能放过重新将朱灵拉回到自己身边的打算,从“皆许都及军中诸人”来看,朱灵洗脱不了和袁绍暗中有来往的嫌疑,而且《三国志》记载:“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这个有点耐人寻味,或许曹操虽然烧了书信但是内心认定朱灵暗中和袁绍有来往也说不定。

第三、第四个人:杨彪和孔融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杨彪出身于弘农杨氏,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两人在朝野和民间素有名望;汉献帝迁都后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朝中忠于汉室反对曹操专权的还大有人在,其中以杨彪和孔融为代表人物。

袁绍当时到处拉拢可能反对曹操的势力,杨彪和孔融代表的又是世家大族的利益,四世三公的袁绍绝不可能错过拉拢他们的机会,所以双方私下有书信来往是大概率的事情。

曹操当时收缴的书信不少,可见暗中和袁绍有书信往来的绝不仅仅上述嫌疑相对较大的四人,不过曹操很聪明一把火烧了个干净,否则人心惶惶反而不妙。

更多文章

  • 于禁投降之后 为什么曹操不是大怒而是哀叹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曹操,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于禁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于禁是曹操手下资格最老的大将之一,也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深受曹操信任,于禁在襄樊之战中,败给关羽,随即投降了关羽,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哀叹了良久,说,于禁随我南征北战三十年,为什么到了危急关头,反

  • 比干真的是被纣王处以剜心之刑而死的吗 历史上的他确实如此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商朝,比干,历史解密

    历史上比干到底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比干,子姓,比氏,名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是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纣王之父)的弟弟,帝辛(商纣王)的叔叔,因此也被称为王叔比干,是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师(相当于后世的丞相)。比干在20岁时

  • 明朝皇陵没人盗,为什么清朝皇陵却被大规模盗掘?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皇陵,清朝,历史解密

    盗墓是一件可耻的事,但在利益的驱使下,盗墓之事仍是层出不穷,不光是现代,古代亦有之。其实这与我国的“厚葬”习俗脱不了关系,而我国的厚葬习俗起源于汉代,这与汉代的“尊儒”思想有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儒家相信“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 金国打宋时犯下大罪,百年后被蒙古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金朝,历史解密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在政权交替或者朝代更替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战争。古代的战争大多都是以冷兵器作战的,那种刀砍我杀的疯狂节奏很容易让人丧失人性的底线,从而变成一个恶魔只知道用血来唤醒自己的意识。所以说战争一旦爆发,就会使人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给当时的社会和人民带来极大的沉重灾害和磨难。就像是

  • 司马炎算伟大的皇帝吗?他采用的什么治国政策?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司马炎,晋朝,历史解密

    我国古代曾经一共有过两种统治制度,根据君主喜好的不同,他们会制定不同的政策来维护国家的稳定,有的君主认为郡县制能够维持国家的稳定,会给百姓带来更加富裕的生活,但是也有君主认为君侯治更加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他们把权力分分给各个同姓王,然后利用这些人手中的权力巩固王族政权。当然根据不同的

  • 巴拿马战争期间一个困扰了美国很久的难题 被我国一家民企解决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美国,巴拿马战争,历史解密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直接发动或间接参与了多次战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最后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比如说曾败给中国的朝鲜战争、曾一无所获的伊拉克战争、曾丢尽颜面撤军的越南战争以及劳民伤财的阿富汗战争。在这些失败的战争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耗时长!每一次战争不是三五年就是上十年,与美国曾经速战速

  • 春秋战国祁奚举贤,心怀坦荡赢得世人称颂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祁奚,春秋,历史解密

    历史上因为任人唯亲而造成祸害的例子枚不胜举,但春秋战国时晋国大夫祁奚举荐自己的儿子,却赢得世人称颂,这是为什么呢?晋悼公是春秋战国晋国后期比较贤明的国君,他死以后晋国再无宏图大略的接班人,在他当政时,朝中出现了几个很贤德的辅佐大夫,其中祁奚也叫祁黄羊的算是深受他喜爱的大臣了。但人都有老的时候,祁奚就

  • 乾隆让刘墉去跳河,刘墉说句话救了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墉,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砣是老百姓,称杆子哟,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子星。”20世纪末,一部叫《宰相刘罗锅》电视剧,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很多欢乐。今天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这部电视剧中,刘墉智斗大贪官和珅的故事。在电视剧里,刘墉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经常将和珅斗败。乾隆皇帝看着他们俩在那斗,就像看大戏似的,每次都很

  • 揭秘:上古时代的上巳节古代人都在干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上古,历史解密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看到这个充满愁怨的诗句,大家一定会在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一位少妇在窗前等待着自己久久不归的丈夫,心中充满了思念。看到这里,您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要在开头解释这样的诗句呢?这是因为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清明节与婚恋的关系。古代中国人为解释自己是怎么来的,以及给儿女们解释人

  • 于吉对江东百姓做的本来都是好事 为什么孙策还是要是杀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于吉,孙策,历史解密

    于吉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江湖术士,久居江东,广施恩德,信者甚众。因为于吉的威望高,江东王孙策感到自己的世俗权力受到挑战,随即对于吉 动了杀机。孙策杀于吉的行为,体现的是人性的弱点和权力的本性。你和领导的关系要是没有足够好,就应该把与群众的关系处坏了才行。 如果你整天品行端正,诚恳待人,对大家热心相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