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所谓的“官话”是什么话?

古代所谓的“官话”是什么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360 更新时间:2024/2/28 10:24:14

要说哪个国家的语言种类最多,恐怕就是中国了。因为在中国,基本上每一个地方的语言都是有所不同的,在我们这俗称为方言。不过到了现今,若是遇到不是一个地方的话,我们还可以用通用的普通话进行交流。在古代没有普通话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是使用官话。

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就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使用人口在9亿以上。

官话通称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一般所谓"大北方话"。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通行地域官话方言通行于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此外,在非官话方言区中。还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海南岛崖县、儋县的"军话",福建南平城关的"土官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等。使用人口7亿以上。

分区 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 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 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华北官话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近来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等地区。

西北官话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

西南官话 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北缘地带。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比较一致。

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历来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可以从官话方言中分出,独立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其实在古代官话的原义是官场上面说的话,学会了官话才能更好的适应官场,才能一路平步青云。

那么,在官场上怎么样才算是会说话了?大致来看,只要具备这六条,任何为官者都会无往而不利。

第一,说装腔作势的官话

官话的含义是多个方面的,首先是官话必须是能让人听得懂的北方话。这很好理解,比方说一个广东籍官员要是用一口流利的粤语和上司对话,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官话早在六朝时就已经形成,当时南方官员多以学说北方官话以彰显政治地位。元明以后,还将是否会说官话列入入仕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大概是由于不少当官的说官话时,尤其是在对老百姓或属下说话时,多拿腔捏调,似乎不如此不足以彰显身份。而且越往后这种趋势就越明显,甚至乡音轻重往往和官位高低呈正比,即官位越高,允许保留乡音越重。

再从社会角度出发,官话又可笼统称为当官人的行话,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套话,比如“殊与体制不合,所请毋庸置议”、“务须筹酌妥当,再容请示办理”,这些套话往往三言两语就可把属下和百姓所请轻松打发,叫你急不得、恼不得。

第二,说溜须拍马的奉承话

古代官吏的考核、升降、荣辱、赏罚都由上司掌控,所以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还想在官场上混下去,就不能不以取悦上司为立身之本。取悦上司的办法很多,但最省钱最保险的大概还要首推说奉承话。俗话说“千错万错,马屁不错”,又说“舌头上打个滚,翻过来不蚀本”,这都是对当官说奉承话的生动表述。

最为普及的官场奉承话,当然还是对皇帝的歌功颂德,只有擅长说话,特别是能说奉承话的人才能取信久任,否则大多干不长,因此可以说奉承话得以在官场盛行,归根结底还是由体制决定的。

第三,说陈词滥调的套话

套话是指在交际应酬中的客套话,又是指各种公式化的官场词语。比如官员汇报征收赋税时有“有征无解”、“通融拨给”,汇报救灾恤民时则“勉力捐赈”、“渐有起色”,汇报反腐清查时则“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等等。

在觐见皇帝时,讴歌大好形势或颂扬圣主英明什么的,也有许多套话。康熙晚年曾在一次与大学士等谈话中就有感慨:诸如励精图治、健行不息、圣不自圣、安愈求安之类的,不过是敷陈颂扬套语,此等粉饰浮语,盈溢于耳。

第四,说不切实际的空话、大话、假话

官场流行语中“假大空”是必不可少的,大话一般是出于迎合领导的意思,以表示忠顺。比如西汉惠帝时,上将军樊哙慷慨激昂说:“臣愿将十万兵,横扫匈奴!”其他人也同声附和。唯独季布说:“樊哙可斩也!”为什么呢?因为当年刘邦亲率四十万兵,照样被匈奴打败,现在你樊哙以十万兵便可横扫匈奴,不是当面期瞒吗?可吕后却不以为然,没把季布的话当回事。

第五,说迎合上司的顺话

官场的游戏规则是惟上是从,凡事不计其他,只求对上有交代,所以要么不发言,发言必是附和领导。大凡是做领导的都不喜欢当面抗争的下属,都爱听顺从话,最讨厌的就是像海瑞那样的部下。即便是圣明如唐太宗那样的皇帝,也逃不过这一铁律的支配。

我们知道,魏征经常和太宗争辩,所以太宗有时很不喜欢,会发出“会须杀此田舍翁”。但与此对应的是,宇文士及却很会说话,他说:“朝廷开会,群臣总是说陛下的不是,惹得陛下不悦。现在臣等倘使不说几句顺从话,陛下虽贵为天子,还有何乐趣?”太宗一听觉得很有道理,马上将这个会说话的宇文士及提升为中书令。

第六,说趋利避害的活话

上司恩威莫测,下官动辄得咎,保官其实比求官更难,所以无论是说话还是公文,都要趋利避害,老成圆滑。举个例子,比如地方上申报水灾,怎样向上级报告就是个艺术活。凡破堤之险、灾民之惨、损失之大,一定要尽量从虚从轻,以免追究失于防范、河工不固等责任。

以上这六种官话是封建时代为官者必须要遵从的,不管朝代如何更迭,“真理”却永远不会覆灭。可以说,一旦掌握了这些说话技巧,最少也能保证官位不失,好一点的则是平步青云。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监军制是什么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古代的监军制,这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军事制度。古代监军都是临时差遣的,代表着朝廷办理军务,督查将帅。汉武帝时期时置监军使者,东汉、魏晋时期都有,被称之为监军,也可以就叫做监军事。隋末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中唐以后,出监诸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或宦官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

  • 我国古代延续了上千年的封建制度为何被淘汰?有哪些不足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语1911年。专制主义集权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在中国传承了足足有2000多年,对于中国统一民族国家的行程与发展、国家与政体、行政管理与官僚政治,以至于文化教育方面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时代总是在向前发展着的,渐渐地之前相对先进的制度或

  • 古代兵器长枪与长矛有什么区别?红缨枪为什么要加红缨?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长枪与长矛是古代时期非常常见的冷兵器,在很早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长矛捕猎的先例。长枪与长矛都是木质的,长杆的末端会安装一个锋利的金属利刃,长枪与长矛极为相似,那么在这两者之间有着什么区别呢?我国的红缨枪为何又要加红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虽然枪和矛看着十分相似,但是它们是有分别

  • 袁天罡李淳风真的写了推背图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推背图》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本充满了神秘色彩的预言书,其实很少有人真正的看过这本所谓的预言书,大多数都是道听途说,很多人说这本书非常神奇,里面预言的很多事情都已经应验了,而又有人虽然没有看过,但是却对这些言论深信不疑,实际上,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个人可能根本就相互不认识,又该怎么去写下这本推背图呢?《

  • 包拯死后,展昭他们去哪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展昭,虽然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但是却已经是深入人心,他跟随包拯惩奸除恶,御前四品带刀护卫,一直都在保护包拯,职务功能大概就相当于狄仁杰身边的李元芳。除了展昭,还有包拯经常派遣出去的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不过,在包拯死后,他们这些人又去了什么地方呢?包拯死后展昭他们又分别是什么结局?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

  • 武松为什么知道孙二娘开黑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武松杀了西门庆潘金莲一干人之后,被刺配孟州,路途中来到了一家客栈,而这家客栈就是孙二娘开的黑店,人肉包子店。不过,之前武松从来没有来过这里,为什么他会知道孙二娘的店是黑店?孙二娘在酒里面给武松下药,想把他放倒之后杀掉,可是武松却假装喝酒,他怎么会知道酒里面有问题呢?这一情节发生在《水浒传》第二十六回

  • 蒂萨河之战匈牙利为何会战败?这人要承担主要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乌戈林,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这是欧洲中世纪匈牙利的圣殿骑士团大主教,出生于匈牙利贵族恰克氏族。恰克氏族是当时匈牙利王国中最重要的贵族之一,主教乌戈林是出生该氏族的乌拉克支系,父亲是伯爵巴斯一世,另外还有两位兄弟巴斯二世与波斯一世。他们先后出任匈牙利王国的国库大臣,显见玉果邻一世在匈牙利王国的出

  • 中国人为什么是华夏子孙?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华夏”一词,就和“炎黄”一样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们经常说自己是华夏子孙,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归属感,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华夏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如何诞生的。可能有人认为,夏的意思是指夏朝,认为在夏朝之前还有一个“华朝”,那么事实

  • 孝庄为什么毒死顺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的顺治皇帝,对于他的事情相信大家多少都有些耳闻了。当年顺治皇帝打定心思要出家,在奉先殿中向列祖列宗磕头请罪。孝庄太后也是去劝说,但是无论用江山、责任鼓励他,还是放下太后之尊来恳求他,都无法挽回顺治帝出家的决心了。无奈之下,孝庄与其让顺治出家,还不如一碗毒药了结了他,哪怕是自己的亲儿子。那么孝庄为

  • 关羽的雕像为何是闭着眼睛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关于是三国时期的名将,蜀王刘备的好兄弟,在刘备的整个征战过程中,关羽可谓是功不可没。也正式因为他的武功高强和忠义仁厚,在关羽死后人们都称他为武圣,并且还为他立了雕像。但是信息的朋友们肯定会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关羽雕像往往的是闭着眼睛的,那么这是为何呢?三国的时候国家混乱,战争连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