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八股文的源头是谁?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难?八股文的源头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847 更新时间:2024/1/26 2:17:17

我国从古代就有一种制度,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外国人的佩服,这项制度就是我们熟知的“科举制度”。很多外国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是古代既解决了国家人才问题,又解决了平等问题的一种手段。因为科举考试没有门第之分,谁都可以通过这条路径成为朝廷的官员,使得自己的家族光宗耀祖。

发展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随着历史发展,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统治,不得不面对人才问题。秦汉之前,国家统治者要用人,就实施分封制,由执政者把官位、土地及属民分给宗室、亲族及大臣,这就形成了我国古代春秋诸侯国分立的局面,后来这些分封的官员,割据一方成为霸主,破坏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秦汉之后,虽然一定程度上取消了分封,但皇帝的儿子、亲族照样能分封。王朝要发展,总要有人才干活,亲族分封只是为防止异姓王作乱,这是刘邦的打法。那么刘邦建汉朝后,如何选拔人才,两汉时期实施的是察举和征辟,所谓的“察举”就是由大臣和地方官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人才,也叫“荐举”。所谓的“征辟”是指高官认为自己的属下或者门客有一定才能,就向皇帝推荐。虽然这种制度比分封制有进步,但时间长了必然造成任人唯亲的问题,谁都想推荐自己的人。因此东汉出现“朋党”也不足为怪了。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时,他也意识到人才选拔的弊病,因此曹操曾提出过“唯才是举”,曹丕即位后,为了实现曹操选拔人才的目标,曾在州、郡设中正官,主要考察人才,那时就把人才分为九品,按品级向各州县推荐。但这种选官分品,谁的门第高就是上品,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所以曹操只是提出一个目标,真正有才能的人并未选拔上来。

到隋朝时,针对以前选官存在的问题,隋文帝施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到了唐朝科举制有了进一步发展。科举制的优势在于杜绝士大夫阶层其后裔当官的问题,对普通百姓敞开当官的大门。不过老百姓读书的毕竟是少数,最初这种问题并未改观。

从考试内容看,隋朝注重策论,也就是针对经义及政事写成的论文。这是一种进步,否则没有衡量高低的标准。唐朝时重视明经、进士两科考试,明经考经学,进士考诗赋。明经内容从九经中出。所谓的“九经”就是三礼、三传、易、诗、书。

考试方法用贴括也叫“贴经”,我在之前文章介绍过,就是经文原文的填空题。而明经不要求写文章,只要求背诵写出经书的注释即可,可见唐朝科考要容易些。

唐朝科举考试方式使用时间长了,考生摸到了门道,只要将经文背诵熟练即可,没有什么科技含量。

到了明清朝就流行起八股文写文章,既要引经据典,还要有解释,有自己的观点,这就相当于论文。虽然与唐朝有联系,但八股文成为真正科举考试的“重头”。

源头

那么谁发明的“八股文”?八股文只是一种文体,古来有之,并非谁发明,只能从源头上找。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文体,考察是文字功底、理论功底。此项技能,并非明清独有,如果推算起来,是王安石推行的一种考试技能。都说“熙宁变法”失败了,但王安石力主的八股文却一直保持到清朝灭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改革家,而且又是文学家,此人也通过科举考试而为官。他两次出任宋朝丞相,就是为宋神宗改革服务。王安石改革的内容很多,既有税,也有农田水利及军事建设等内容,同时在科举考试上,王安石认为宋朝沿用唐朝的制度,在科举考试上的诗赋,主要是讲究文辞并不实用。他向宋神宗建议应该复兴古代读经取士的方法,把诗赋取士改为经义文章取士,用文章来解释儒家经典,以文章的优劣决定选谁当官。

表面上看考经义文章是“复古”实际上是一次变革,当时王安石的建议,受到朝廷很多人争议。苏轼主张诗赋,只有王安石坚持经义。王安石毕竟是丞相,宋神宗同意了他的意见,下诏书鼓励兴办学习,教授经学,对唐朝的贴经、诗赋取士进行了批评,认为“执经艺者专于诵数,趋乡举者狃于文辞”。按理说,宋神宗说话了应该好施,但在宋朝对待文臣太宽容了,苏轼依然坚持他的立场不放,还与王安石进行一番议论。此议论对后来的八股文影响很大。

苏轼认为:“得人之首,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吏、皂隶,未尝无人,虽用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无知人之明,无责实之政,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矣。

时有可否,物有兴废,使三代圣人复生于今,其选举亦必有道,保必由学乎?且庆历间尝立学校矣,天下以为太平可待,至于今惟空名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艺之士,责九年大成之业,则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而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养游士,置学立师;以又时简不帅教者,屏之远方,徒为纷纷,其与庆历之际何异?至于贡举,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欲变经生贴、墨而考大义,此数者皆非也。

夫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若欲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弊车、羸马、恶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无所不至。自文章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诗赋、论策均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近世文章华丽,无如杨亿。使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通经学古,无如孙复、介石,使复、石尚在,则迂阔诞谩之士也。矧自唐至今,以诗赋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宋史)。

为什么要把苏轼这段话原文拿出来?因为苏轼说的有理有据,如果宋神宗听了苏轼的话,根本就不会存在所谓的八股文。天下科举考试也不会那么难了。

王安石不亏为大家,他反对置学立师,反对用经书束缚人才的思想。他认为天下的人才,并不一定通过学校读书,可根据他的真才实学录用。

苏轼观点也有可取之处,但受到前世影响太深。与王安石的思想还有一定差距,王安石提倡兴学、立师、授经,就是“化民成俗”。当宋神宗问王安石对苏轼有何意见时,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此科尝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若谓科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材,致不如古。”

王安石以丞相之位说这番话当然要比苏轼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还是他的意见的确符合宋神宗的要求,因此,王、苏之争,最终王安石的建议得到宋神宗及大多数大臣的认可和支持。因此八股文的源头是王安石,但此源头总被历史遗忘。

弊病

王安石主张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其实就是为了宋朝多选拔一些人才,但王安石却不知道他的这一措施,其实是毁坏了人才。王安石在后来实施中他有所感触,他曾后悔的说:“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也。”(陈师道《谈丛》所记载)

王安石对科举考试的改革,为明清八股取士开辟了道路。八股文内容主要是释义儒家学说,与王安石的理念是相同的。因此从宋神宗变革科举考试一直到清朝,以经义文章取士一直没变。

王安石的这一改革后,文章成为考取功名的主要手段,宋至清都没变,变的只是文章的形式和八股花样,也称为八股程式。

宋朝科举考试的经义文章保存下来的很少,不过《四库提要》提到张才叔(张庭坚)的《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是当时八股文典范之作。

张庭坚这篇经文出自于《尚书·微子》,这里所说的“靖”是谋划的意思,题目就是说殷纣王昏乱残暴,他的同母兄弟微子,他的两位叔叔箕子、比士,各有其志,用不同办法表示忠于先王。微子出走,后来降于周,封于宋。箕子成为奴隶,比干被杀。这三人被儒家所推崇。

从内容上看,宋朝人经义文章的程式化已经形成,与明清时的八股文并没有多少区别,宋人在文章结构上,以及破题、入题等程式化文字,文字更为散式,没有多少约束。此后明清八股文就不一样了。

宋朝推行八股文时,当时一些考生为取悦考官,常常写一些争奇斗艳的文字,而且还大量使用对偶排比句。清朝人钱大昕说:“宋熙宁中以经义取士,虽变五七言之体,而士人习于排偶,文气疏畅,而两两相对,犹如故也。”梁章钜在《制义从话》中曾列举了宋朝人用排偶的文章。在这里不做过多的举例。但宋朝的经义文章一出现,特别是排偶舒畅的文字出现,就为明清时的八股文奠定了方向。

八股文很难写,特别是写出华丽文章,让皇帝和考官喜欢更难,需要有很深的儒学之功,而且有较强的古文驾驭能力才能写成。因此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很难,写不好八股文想被录取,比登天还难。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儒家,道家,墨家有什么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咱们中华文化的基石就是源自于道家文化,在道教吸收道家文化之前,道家文化其实有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这三派。老子与庄子的地位不必多说了,黄老的思想曾经是做过治国的根本理论,而杨朱派对我国人人性的塑造可以说是影响极深的。老庄派为老学、庄学的合称,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竹林七贤等。以自然为本,天

  • 为何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九头鸟这种神兽,最初的记载估计是在《山海经》当中,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写着这么一句话:“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名曰九凤。”我们通过这句话可以了解到九头鸟又可被称之为九头凤,出自《山海经》,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们所崇拜的神灵之一。楚国人自古最崇拜

  • 奸雄,枭雄,英雄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不论是枭雄、奸雄还是英雄,他们都是一代雄杰,绝对是才智出众,势力庞大的主,绝对在当时是有着极高成就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呢?什么样的人算是奸雄或是枭雄呢?这奸雄、枭雄、英雄有着什么区别呢?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来解释一下吧。枭雄的意思是骁悍雄杰之人,犹言雄长、魁首,多指强横而有野心之人。这种人

  • 古代的“鸡人”是一种什么职业?没他们可不知道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说道古代时期的夜晚,这个期间有着一类特殊的人,那就是更夫。我们经常会在很多古装剧中能看到一个场景,那就是夜深了,就会有这一个人打着锣鼓,然后口中喊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这便是更夫了。那么,人们不禁好奇了,为何中国古代的时候需要有人在夜间打更呢?如果不打的话,又会出现什么

  • 守宫砂真的有用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古人对于守宫砂曾有着很荒谬的理解,认为它能辨别女性的贞洁。这个守宫砂一般是点在身上的,算是一种出嫁时的证明,但其实毫无依据,也什么都证明不了。那守宫砂的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据说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还有关于试贞的传说,封建时期的确会有很多不着边际的东西反而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只不过守宫砂是没有任何可

  • 古代打仗弓箭射完了,除了草船借箭还有怎样的借箭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弓箭是消耗品,如果是持久战很有可能会把弓箭射完。古有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过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存疑,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也没这个条件。那历史上除了草船借箭,还有什么别的借箭办法呢?这次就为大家讲讲令一个“借”箭的故事,不过这次借箭除了是找别人借,还可以说是自己借自己,智慧程度也不输诸

  • 哪吒早期形象是什么样子?出生后本就是魔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大多数人认识的哪吒,基本都是正面的,不过这次《哪吒之魔童降世》却把早期的哪吒描述成了一个反派。实际上哪吒最早期的形象本来就是如此,只是后来经过一些小说的加工,哪吒才变成一名孝子和正面人物。哪吒有三头六臂,普通人看到还不给吓死了,而且哪吒性格也比较顽皮,不易控制所以是不是就会闯出祸来。想要了解哪吒的早

  • 和珅家财万贯为何孙殿英不去盗他的墓?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孙殿英因为盗墓一事而为后世所知,但是他盗取的清东陵,都是清朝皇室的陵墓,而距离清东陵不远的地方就是和珅的墓,和珅生前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为什么孙殿英不去和珅墓盗墓呢?难道说和珅因为被嘉庆抄家,所以墓中其实什么也没有吗?和珅墓中究竟有什么,为什么孙殿英不去盗墓呢?乾隆帝当了太上皇后,和珅被当时的清人称

  • 广岛原子弹从投放到爆炸仅仅43秒,飞机是如何逃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这场战争使得全球各个国家都损失惨重,同时在这场大战期间,核武器也为我们展现出了它不可忽略的威力。美国向广岛与长崎所投放的两颗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加快了二战的结束,这也就导致了战争结束之后各国都开始研制核武器。在1945年8月6号,三架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到

  •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哪里?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想必很多人也是从小听到大的吧,共工与火神祝融闹了矛盾,一怒之下去撞断了不周山,导致天塌下来,而女娲奋力补天,终于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这样看来,共工似乎是因为泄私愤而让天地陷入恶劣的环境。不过,当年共工撞断的那座不周山,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一提到古书《山海经》,想必很多人都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