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清时期两广填川之后,为什么四川不说广东话?

明清时期两广填川之后,为什么四川不说广东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013 更新时间:2024/3/19 10:21:59

我国历史上经发生过很多次的大规模的移民,但是移民的目的并不一定每次都是相同的,有的时候是因为当地人的生存成了问题,需要迁移到一个资源更丰富的地方去,因此会移民,也有的时候是因为政策要求,比如在明清时期实行的两广填川,就是如此。因为四川的人口下降,所以将两广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四川地区。但是,现在四川地区的方言中,似乎很难听到有广东话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

1.两广填川是怎么回事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据说,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

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2.为什么四川很少有人说广东话

广东话听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实际上对于不懂的人来说,比天书不差多少。

而就是古代明末清初的时候,四川因为人口稀少,所以实行了所谓的“两广填川”,理论上大量的广东、广西进入了四川,可实际上之后的四川人很少会讲广东话,这是为呢?

可能很多人对于“两广填川”存在于某种误解,在当时所谓的两广,并非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广东与广西,而是湖广,也就是说湖南、湖北与广东、广西。

说白了就是四川周围的所有地区都开始大面积地四川迁移,也就是说实际上会说广东话的人迁移到四川的并不多。

只是占了一个很小的比重,我们都知道,所谓的同化,其实是少数人融入到大多数人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同化。

就好像习惯一样,你身边的街坊邻居都说着四川话,就你一个人说广东话,大家都听不懂怎么办。

上街买个菜,你非要跟别人来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卖菜的大妈直接用看傻子的异样眼神看你。

哪怕生气吵架的时候,对方都不知道你骂的是什么,这就让人相当的尴尬了。

除此之外,当时的四川会出现大量的人口骤减,其实当时的战乱,大多数本地的四川人因为害怕,所以举家逃到了外地。

又或者说还有一部分人直接躲进了山林之中,并非四川人直接消失了,之后在清朝的调控之下,很多躲起来的四川人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之上。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人流浪在外的四川人,也随着战争的远去,从而慢慢的回归到自己的家乡。

也就是说看似有着大量的人口进入了四川,实际上这些人大多数还是以前的四川人,只是因为战乱等原因,从而逃到了外地,现在自己的家乡稳定了下来,这些人又重新回来了而已。

可以说这大部分人都是四川本地的原住民,他们的四川话说得很六,虽然流浪在外多年,但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后,很快就将自己的四川话重新拿了起来。

毕竟这是自己大半辈子的习惯,哪怕某些人只是四川人的后代,可是他们的父母亲在家中所说的话依然还是四川方言,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情况下,这些孩子天生就会一些四川话,并不奇怪。

3.如何看待大规模移民

就算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可是我们也要明白一件事,所谓的搬家在古代几乎就是拖家带口,并非我们所想象的,上面一声令下,然后住在这里的百姓就要无条件地搬过去。

人家本来就在这个地方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一定搬过去,万一在路上出现了意外怎么办。

所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长久的工程,当然了更多的可能就是让一些没有地种的穷苦人家迁过去。

这些穷苦人家本身就属于三无人员,连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还有时候学习化知识,所以当这些人迁移到四川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跟四川当地人打成一片,溶入到一起。

毕竟都是刚到此地的新人,万一被本地势力打压怎么办,所以怂一些,一切以生存为目标,也就是投其所好。

既然把自己的定位弄明白了,所以在跟人交流的时候,大多数外来户都是想尽一切办法用本地的方言跟大家交流,这样可以很好地跟大家产生好感,对于自己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的几率更大一些。

正是因为各种方面的原因,再加上真正的广东人并没有多少人迁入到四川,所以四川人依然保留着自己土生土长的方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贝加尔湖是什么时候从我国分出去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贝加尔湖,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那一首《贝加尔湖畔》唱进了多少人的心灵深处。在历史上,贝加尔湖两幅成为我国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一是唐朝时期,二是元朝时期。在西汉时期,贝加尔湖属于匈奴人的控制范围内。苏武曾经出使匈奴和谈,结果因为被牵连,匈奴的单于把他流放到北海。当时的北海就是贝加尔湖,苏武放了将

  • 澳大利亚倒挂巨型蝙蝠长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蝙蝠非常的感兴趣,其实这个蝙蝠长那么难看竟然还有人吃,真的是把小编看惊了,好咧,现在吃出毛病了,吃得到处都是病毒了,今天就再给大家带来一些警示,看看可怕的蝙蝠到长什么样,这其中就有澳大利亚倒挂巨型蝙蝠,看看到底有多巨大吧!澳大利亚倒挂巨型蝙蝠简介据相关质料显示这种澳大利亚特有的蝙蝠乃

  • 古代有疫疾隔离区吗?古代版的火神山是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的新冠病毒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每天都有新的患者,但同时也有很多治愈出院的人,给了人们很大的希望。火神山和雷神山是武汉为了将患者集中收治而建立了两座临时的医院,这种做法对于管理病人有很好的作用。不过,类似的情况不止是现代,在古代也有很多,那么在古代有这种疫情发生的时候,古人会不会也建立一个隔离区呢?

  • 项羽举的鼎到底有多重?世界举重冠军能举得起来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1.项羽举鼎有多重“霸王举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也让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本色呼之欲出。霸王举鼎是被正史记载过的,《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明确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可能有人会简单地从字面意思来理解,认为项羽是用

  • 没有棉花的时候,古代人是靠什么保暖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如今现代人的生活条件是非常不错的,基本家家户户都会有安装空调了。只要有了空调,那么室内的温度就随自己调节了,即便是外面下着鹅毛大雪,屋内温度还是可以暖洋洋的。但是像这样的条件放在古代肯定是不敢想象的。空调就不说了吧,放在几十年前都还是个新鲜玩意,而且就连“棉被”在宋朝之前,都

  • 粤语的发源地是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粤语是广东等地区的方言,也是除普通话以外在外国大学进行独立研究汉语语言。粤语在国内的受欢迎程度也很高,相信大家都有听过粤语歌,虽然可能会听不懂,但也并不妨碍我们对它的喜爱。相信大家会比较好奇粤语在历史上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粤语的发源地又是哪,那这次我们就来做个简单的解答,希望能够让大家了解一些有关粤语

  • 穿山甲真的能穿山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个穿山甲大家也知道非常非常的珍贵,现在都成极度病危物种了,其实也都是人类破坏的,其实穿山甲真的一点药用价值没有,还携带超多病毒,所以别再吃穿山甲了,也别再吃什么野生动物了,什么蛇啊,果子狸啊,蝙蝠啊,都别吃了,珍爱生命。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分析看看这个穿山甲的问题,话说这个穿山甲是真的能穿山吗?这

  • 封神演义中佛教还没有创立,屡次提到的佛祖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佛教在我国属于是一种外来的宗教,经过了本土化之后才和中华文化相融合,而佛教传入中国,基本上认为是东汉时期传入的,尽管佛教本身诞生的时间更早,但是那个时候对中国的影响还并不大,因为没有传入。然而在以商周时期为背景的《封神演义》里面,却屡次提到一个“佛祖”,却不知道这

  • 四圣试禅心真的只有八戒中招吗?唐僧真的没有动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可能会对《西游记》中四圣试禅心这段情节感到有些疑惑,按理来说,几位菩萨要试探的,很明显最主要的应该是唐僧,但是在唐僧毫无兴趣之后,主角就变成了猪八戒,而且四个人当中也只有八戒动心了,所以最后也是受到了一些惩罚,但问题是,几位菩萨如果真的是知道唐僧心志坚定之后,为什么还要陪八戒演一场戏?直接回去

  • 中华穿山甲灭绝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这个穿山甲其实大家也知道的是异常珍惜的动物,为什么会变得如此的珍惜呢?一方面是栖息地遭遇到了破坏,另外一方面就是这个人类无尽的捕杀,传言它的鳞片有什么药用价值,现在就变成了极度濒临灭绝的动物了,但是最近有人问了,这个中华穿山甲到底灭绝没有呢?其实只要读懂这个灭绝的多种含义就知道了,下面一起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