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记里面为何没有兵马俑?

史记里面为何没有兵马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17 更新时间:2024/1/31 3:28:56

《史记》所记载的内容跨度可以说是众多史书里面最长的一本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到汉武帝时期,中间一共经过了三千年的时间,这一点是其他的史书都没有办法相比的。不过,在后世非常有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事情上面,《史记》里面却并不见任何的记载,这是为何呢?兵马俑难道在当时并不出名吗,还是司马迁没有记载,或者他也不知道呢?

1.司马迁知道兵马俑存在吗

1973年,临潼的几位农民打井时,无意间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坑,揭开了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还成功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既然这么重要的东西,司马迁在《史记》中怎么没有提及呢,要知道,司马迁生活的年代,距离秦始皇陵墓修建时间仅仅过去了百年而已。按道理,连三皇五帝都知之甚细的司马迁,没有理由不知道兵马俑坑的存在。

有人说,是因为皇陵的修建工作是国家的秘密,最后连参与修建的工匠都被杀害了,以防止秘密外泄。这样的说法纯属胡扯,且不说七十万参与修建的人杀得完吗,再说那么高大的封土堆就矗立在那,谁不知道那是什么呢,而且司马迁关于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也被现代考古探测仪器所证实地宫中确实含有大量水银,既然司马迁连最核心的地宫里的情况都有所了解,陵墓外围这么大规模的兵马俑坑怎么会不知道呢?

看来,秦陵兵马俑没能写入司马迁老爷子的《史记》是另有隐情了。我在想,如果换做是我,身处当时司马迁的位置,我会在《始皇本纪》中记载兵马俑坑吗?一定不会的,因为兵马俑坑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相对于整个秦陵也仅仅是外围的一处陪葬坑,并没有那么重要。

2.司马迁为何不记载兵马俑

《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司马迁这段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载文字里,不难看出是完全针对陵墓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就棺椁所在位置地宫的描述。但是我们知道整个秦始皇陵的范围大概56平方公里,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就有400多个,而兵马俑坑只是这四百多座陪葬坑中的一座而已。

对于司马迁而言,《史记》是一部贯穿上下两千多年的纪传体通史,秦始皇虽贵为千古一帝,也不能让司马迁在记述秦始皇陵时面面俱到,将仅仅是四百多座陪葬坑中的一座,兵马俑坑单独记述下来。要知道,古人在写东西时总是惜字如金,不像我们总是啰里啰嗦的,司马迁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描述,就已经足够说明秦始皇陵的情况了。

在今天看来,兵马俑坑是国家文化的符号,是我们了解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窗口,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图腾,是世界文化遗产,每年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到秦陵来一探究竟。

但是兵马俑这种陪葬形式在当时的王侯贵胄陵墓中非常常见,只是秦陵的兵马俑规模更大,气势更宏伟罢了。我们知道从商周早期,存在大量的活人殉葬,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不人道和残暴的陪葬方式到战国后期基本上被废除了,进而改变成用陶俑代替活人的方式陪葬,在目前挖掘的秦汉时期的王侯墓葬里基本都发现了陶俑像。

所以,我们现在认为十分重要的兵马俑坑,在当时是非常普遍的陪葬形式,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司马迁又有什么理由大书特书呢。

3.当时有人知道兵马俑吗

太史公司马迁《史记》里没有记载兵马俑,现代人看起来似乎很惊讶,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是一种以当代观念揣测古代社会的典型表现。兵马俑遗址确实很宏大壮观,也代表了秦代灿烂的文化,可以看作一个历史的活标本。但是,这些称呼与荣誉都是建立于当代社会的。

类比一下,就如同我们认为中国古代一些技术很高明,原因在于它们已经失传了,但是在古代工匠眼里却是习以为常的。司马迁《史记》的编撰体例,包括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侧重于政治兴衰,兼顾社会生活。

秦始皇兵马俑属于帝王墓葬形制和陪葬品内容,在叙述体例上与既定的书写体例不合。我们观察整个史记的书写结构,言辞精炼,基本没有涉及到哪个帝王陵墓里具体陪葬了什么物件,最多指出葬于何处。因此,也有理由相信,司马迁不会单把兵马俑写进去,以免显得很突兀。有人说,汉代人或许不知道秦始皇使用兵马俑,这就是笑谈了,修炼陵寝是一个浩大工程,几十万人参与,修筑时间长达39年,是无法做到完全保密的。

虽然司马迁所在的时代距离秦始皇时代相隔100多年,但是秦始皇兵马俑的存在,我坚信汉代贵族是知晓的。只不过在那个时代,以陶俑殉葬陪葬,可能人们觉得不以为奇吧。更为直接的是,秦末天下大乱,项羽攻入关中后,部下曾经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将地面建筑焚毁,并挖掘了帝陵,大火烧焦了不少兵马俑。

现代考古学家发现,一二号坑都有木炭遗迹。这充分说明,秦末见过兵马俑的人就不少,不可能才过100年就被彻底忘记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争时期,西药盘尼西林有多珍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盘尼西林”也就是青霉素,现如今也是一种很常见的抗菌素了,但是很多东西在它最开始诞生的时候其实都还是很稀有的,正所谓物依稀为贵,盘尼西林也是如此。虽然现在可能感受不到,但是在很多电视剧里面应该也能够有一些体会,在战争时期,盘尼西林是非常紧俏的药品,很多人都会对盘尼西林进行抢夺

  • 新疆香妃墓真的是香妃吗?里面埋的到底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一说到香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还是《还珠格格》里面出现的那个香妃吧,电视剧里面的香妃,自从出生开始浑身就带有异香,跳舞的时候回引来很多蝴蝶,非常美。不过这个香妃在历史上究竟是否真有其人,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人吗?在新疆的确有一座香妃墓,这个香妃和那个香妃到底是不是同样一个人?香妃墓里面埋的究竟是

  • 张无忌挑战三渡,为什么不请张三丰帮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张无忌挑战少林三渡,一人明显力不从心,期间他曾邀请外公殷天正帮忙,但殷天正毕竟年事已高,最后油尽灯枯,溘然长逝,这也让张无忌感到十分内疚。三渡的金刚伏魔圈被认为是天下第二强的阵法,仅次于武当,张三丰算是张无忌的师公,为什么张无忌没有请他帮忙呢?张三丰的实力当属天下第一,可能他一人就能对付三渡破解金刚

  • 常德为什么叫常德?有什么历史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长德为什么叫长德呢?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尴尬的,因为不了解的人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其实问题也不大,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来分析看看,有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分析分析,看看这个长德有什么历史典故,看看长德到底为什么叫长德!这个问题看视简单,其实很复杂,在学术界争议很大。主要原因是与楚文化历

  • 《山海经》为何被清朝列为禁书?秘密就在书中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山海经》这部著作现在看来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的,尽管书中所描写的都是一些听上去光怪陆离的故事,各种稀奇古怪的神兽也的确是像是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夜很难说。不过,很多人大概不知道,在清朝时期,《山海经》却一度被列为禁书,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山海经中写了什么内容,为何会被列为禁书呢?后来又是如何

  • 古代的水蛭疗法真的可以治病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当你在19世纪中叶的时候,如果你得了扁导体炎的话,医生很有可能会把几只黑乎乎和滑溜溜的吸血虫放在你肿大的扁桃体处。然后这个吸血虫就会慢慢的变大,变得圆滚的时候就会送开口。然后一生就会将其当做宝贝一样放回陶罐之中。而你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里,始终都能感觉喉咙有股咸咸的血腥味。而这种虫子,就是大

  • 《万历十五年》为何评价那么高?书中写了什么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看过《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的人应该对《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不陌生吧,即便是没有看过这本书,也一定听说过很多次,不光是剧情里面经常提及,在讨论电视剧情的时候也经常会提到这本书。而这本书在很多人心中甚至被架上了神坛,得到了很多人的非常高的评价。那么这本书里面究竟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能够得到这样高的评

  • 中国古代的食用油有哪些?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我国的食物文化是非常发达的,在中餐的烹饪中是绝对离不开食用油的。通过高温油脂的烹调,是能够缩短食物加工的事件的,保持食品的新鲜口感,改善色泽和风味,提高营养价值。在我们常见的食用油通常分为植物油和动物油两种。食用油的历史悠久,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史。食用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

  • 在没有洗衣粉的情况下,古代人是如何洗去衣物上的污渍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从最初的衣不遮体到衣冠楚楚,已经是过去了几十万年的时间了。所以有些人就有些疑问了,古人穿着光鲜亮丽,那么古人在洗衣服的时候是用什么来去除污渍的呢?毕竟古代可没有洗衣粉。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解古人洗衣服如何去污,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根据史上记载,最早的洗衣记录要追溯到40

  • 瓜蔓抄是什么刑法?历史唯一被诛十族的人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自从秦国首创了“夷三族”的刑罚之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就特别喜欢使用族诛这种酷刑在震慑以及威慑异己分子。在历史上,最早记载了商鞅、嫪毐被族诛,李斯,赵高被“夷三族”,汉初功臣彭越、韩信等人也被夷三族。为了更好的起到威吓惩戒之效,统治者把“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