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南越为何对秦朝灭亡无动于衷

南越为何对秦朝灭亡无动于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662 更新时间:2024/2/26 20:19:02

很多人都知道,南越是秦朝时期建立的一个政权,而南越建立之初,只是秦国的一个郡,名为南海郡,是后来在秦朝灭亡的危急关头,赵佗封关绝道,并且兼并了周边的几个郡,建立起了南越国,也就是说,南越作为秦国的一部分,却对秦国的生死不闻不问,可以说是无动于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秦朝对南越极其重视

秦统一六国后,迅速发动了征服南越的战争。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征服南越所调动的军队达到了惊人的五十万之众。

公元前214年,秦正式攻占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在此设置南海、桂林、象郡。然而仅仅八年之后,秦帝国即宣告灭亡。在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206年长达三年的战乱中,戍守岭南的五十万秦军竟然坐视秦朝灭亡而无动于衷,这又是为什么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秦王朝为什么要征服南越。

完成中原统一后,秦王朝的大规模对外用兵有两次,一次是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另一次就是征伐南越。

秦统一六国之前,匈奴就时常威胁着秦、燕、赵的北部边境,赵国甚至常年在北部长城一线布防十余万军队以防御匈奴南侵。出击匈奴,可以彻底解决匈奴对关中地区的威胁。然而与匈奴相比,南越对中原的威胁极为有限,但是,秦用于出击百越的兵力,不仅远远超过北击匈奴所用,甚至战争时间还要早于北击匈奴的时间。

早在公元前218年,秦将屠雎即率五路秦军攻击南越。两年之后,蒙恬才领军收复河套。为什么秦王朝对南越的重视甚至还要超过匈奴?

普天之下皆王土。

始皇以法家治国,“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念,让秦始皇把南进北击扩大疆域作为了自己的使命。

彼时,六十万秦军刚刚完成对楚国的征服,对南越已经形成了战略上的钳形攻势。然而相比北击匈奴的顺利,第一次征南战争却以秦军的大败告终,连秦军的统帅屠雎也战死了。史载,南越土著“与禽兽处”也“莫肯为秦虏”。这不得不让秦始皇重新调整征服南越的战略:稳扎稳打,攻心为上,移民实边,长期驻守。

2、赵佗进入南越

公元前214年,任嚣、赵佗统军第二次南征,秦发诸尝逋亡人、赘婿、商贾随军,不仅为秦军建立了稳定的军事据点,也在很大程度了开发了岭南地区,使得秦军顺利攻占该地,设置三郡。

直至四年后,秦始皇病死沙丘,秦征伐南越的五十万军队都未见北归。史书没有记载,秦为什么没有召回这50万秦军。

不过很显然,这应该是得到秦始皇的允许的,甚至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为了彻底征服南越之地,始皇可能有特殊诏命给任嚣、赵佗,以防秦军一旦撤离,百越族重新占领三郡,导致数十万阵亡秦军的鲜血白流。

这一点,从任嚣病故前对赵佗的嘱咐可以窥见一二。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作为南越地区最高统帅的任嚣在弥留之际嘱咐龙川令赵佗“休息其民,姑待诸侯之变。”

如果最高统帅有意置身之外的话,那么,五十万普通的秦军是否有北上救援的主观愿望呢?

毕竟,戍守岭南的秦军主要来源于王翦伐楚时的六十万人,可以说,多数是秦人,他们难道会眼睁睁看着秦国灭亡吗?或许他们的父母妻儿还在中原等待他们归来,他们会坐视家园毁灭吗?

出乎意料的是,这五十万秦军面对中原大乱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平静。除少数“长吏”被赵佗以违犯秦法的罪名处死外,普通秦军士兵并未出现逃亡和哗变,反而是听从赵佗调遣,在广西兴安筑起秦城,并沿广西三江至广东南雄一线布防,闭关自守。这条防线直至吕后时期依然坚不可摧,阻挡着汉军南下的脚步。

3、南越为何对秦朝的灭亡无动于衷

特殊使命。面对中原大乱,岭南秦军的异常表现,让我们不得不猜测其中的缘由。

一种可能是在执行某种使命;第二种可能是赵佗想要割据称王。我们先来分析第二种可能。赵佗在秦王朝灭亡后确实闭关称王,甚至一度称帝。不过,赵佗的表现却并不像一个野心家。

赵佗所控制的地域仅限于三郡,人口和经济远不及中原地区,如果赵佗有意坐视秦朝灭亡然后割据一方的话,那在中原内乱时,手握五十万雄兵的赵佗就应该北上争抢地盘,至少动员秦军北上可以顺理成章的打着平叛的旗号,毕竟,项羽鼎盛时兵也不过四十余万。

赵佗非但没有出兵,甚至在汉王朝完成统一后向汉称臣。是赵佗没有实力北上吗?显然不是。吕后时,汉王朝与南越关系恶化,汉军一度南下征讨,赵佗也自封帝号。

这次冲突汉军非但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反倒是南越军队北上攻入了长沙国境内。连夜郎、同师等周边国家也摄于南越的强盛,遣使称臣。汉文帝继位后,赵佗随即去帝号再次向汉称臣。赵佗的举动似乎在告诉我们他只满足于南越三郡,而不想与中原抗争。

自公元前214年五十万秦军停驻岭南,直到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统帅赵佗去世,这支秦军及其后裔既经历了秦末大乱,也经历了汉初的多次诸侯内战。

他们本有无数次的机会北上,却都安心戍守在南越。虽然坐视了秦王朝的灭亡,却在客观上加速了南越三郡并入华夏的进程。或许,他们以及他们的统帅赵佗真的是在执行某种使命吧。

我们已无从印证。

公元前113年,南越国第四代君主赵兴向汉王朝请求“内属”,自此,南越彻底并入华夏。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杨广那么恨李渊,为何不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隋朝和唐朝这两个朝代,它们的建立者之间可以说是亲戚了。而隋朝时期,李渊的存在对于皇帝来说都不是什么很好的事情,尤其是杨广,当时杨广还没有成为皇帝,甚至还不是太子,那时候的杨广就对李渊没有什么好感,甚至是非常厌恶他的,但是为什么后来杨广却没有找机会杀了李渊,以至于最后被李渊改朝换代了?下面就让小编来给

  • 裴行俭和夫人的历史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大多数人对于裴行俭的了解,相信都集中在他一生的功绩和成就方面,有关裴行俭的感情生活鲜为人知,当然这方面的内容在史籍上也是记载的比较少。裴行俭有过两位夫人,陆氏和库狄氏,库狄氏便是库狄琉璃的原型。《风起霓裳》中,是把主视角放在了库狄琉璃和裴行俭两人身上,介绍他们从相识到相爱的过程,还是比较感人的。有观

  • 明朝为什么没有控制西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可以说在很多时期,都有一些王朝以外的各个国家的存在,著名的比如匈奴、突厥、吐蕃等等,他们与中原王朝亦敌亦友,可以通商合作,也可能兵戈相向。而西域一般是对汉朝之后,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的一些国家的统称,而这一地区有时候会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有时候也会丢失,那在

  • 谢再兴为什么背叛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谢再兴曾是朱元璋手下大将,两人还是亲家关系。谢再兴早年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立有诸多功劳,因此得以重用。谢再兴能吃苦,在战场上懂得运用谋略,又不失勇武,帮朱元璋打了不少胜仗。不过谢再兴此后却选择背叛朱元璋,转而投靠张士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要知道谢再兴和朱元璋还有层亲戚关系,谢再兴是朱文正的岳父,当时

  • 李治靠什么得到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李治在唐朝皇帝中,似乎后世人对他的评价一般都不是很高也不是很好,毕竟前面有李世民,后面还有武则天,因此李治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做的很普通,没什么特殊记忆点的皇帝。但李治能够以非嫡非长的身份成为皇帝,本身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尽管这其中的主导者是李世民,但是能够让李世民选中,李治真的有那么简单

  •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爱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事情,话说这个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自己传言是有暧昧关系的,那么很多人也都问了,这个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个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呢?这个问题也还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继续一起来分析看看吧!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是中国历史上绯闻最多的历史人物,有人喜欢,有人

  • 李弘的妻子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李弘太子的故事,话说李弘死得非常的蹊跷,那么这个李弘的妻子又是怎么死的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你也一定别错过了,速度的来揭秘看看!李弘的妻子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应该是哀皇后裴氏,哀皇后裴氏是李弘死的后一年死的,也就是说,李弘死了一年后,这个哀皇

  • 武媚娘几个孩子的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不少的人也都在问这个武媚娘的故事,话说武媚娘最后虽然成了皇帝,但是也还是有过一段妃子的人生了,所以武媚娘也是有几个孩子的,那么这个武媚娘到底有几个孩子呢?然后这几个孩子的下场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武媚娘前后一共有6个孩子,2个女儿,4个儿子。1、安定公主武则

  • 历史上梁红玉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梁红玉是南宋著名抗金女将,她还是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出生于武将世家,她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武将,后来梁红玉和韩世忠多次出征抗金,立下汗马功劳,梁红玉也因此被封为护国夫人。历史上,我们把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和梁红玉称为古代四大女中豪杰,其中自然是花木兰的名气最大。不过这四人中只有梁红玉是有正史记载的,其

  • 顾顺章为何叛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在历史上,变节的人会受到后世的唾弃和憎恨,尤其是在变节之后还贪生怕死的出卖了自己的兄弟,更是让人不耻。中国革命成功有无数先烈付出生命,但也有很多叛徒出卖组织和同志,被后人唾弃。比如革命早期的大叛徒顾顺章、向忠发等人,身为高级领导干部,轻易叛变,给革命造成重大损失。顾顺章这个人,被视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