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为什么要把通敌的信件都烧毁

曹操为什么要把通敌的信件都烧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783 更新时间:2024/2/11 12:31:13

有句话是这么评价曹操的:“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不得不说这句话是对曹操最好最贴切的评价了。东汉末年,曹操成为了一位改变了历史进程的人物,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创始人,是孙刘最为强劲的对手。曹操一统北方,为后续的西晋再一次实现华夏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的出生并不太“光彩”,其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与袁绍袁术等豪门大族出生的人相比,曹操就显得逊色了许多。然而,汉末的曹操,从陈留起兵开始,先后消灭了陶谦吕布,袁术,袁绍等劲敌,成功统一了北方,并且将汉献帝掌控在自己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了汉朝的实际掌权者。

众所周知,曹操起兵之初实力并不强,早年更是依附袁绍,然而,凭借他出色的军事能力,识人能力,曹操总能以少胜多,反败为胜。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无疑是艰难的,但曹操完成了这一壮举,相继消灭了众多地方势力,在消灭掉袁绍势力后,曹操基本上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

然而,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对决前,很多人是不看好曹操的,因为与袁绍相比,曹操无论是地盘还是兵力都远远不如对手。因此,当时曹操身边许多人都看衰曹操,纷纷向袁绍写信,表明了自己对袁绍的“忠诚”,为日后如果曹操战败了,自己能被袁绍所容。

1、曹操官员私通袁绍

虽然袁绍地广人多,兵多将广,但一支军队是否强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取决于领导人的。很显然,与曹操相比,袁绍在很多方面都逊色很多,尤其是军事上。曹操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这一点是袁绍所不具备的。

官渡之战中,曹操采用了许攸的计策,放火烧了袁绍军的粮草辎重,最终曹操在官渡大战中大胜袁绍。袁绍战败逃走后,曹操在袁绍的营寨下搜到了自己官员与袁绍暗中来往的书信,内容都是对袁绍的吹捧之词。

曹操搜到了大量自己官员与袁绍私通的书信后,按照正常思路应该是将书信中的内容一一核实,然后根据内容对其一一定罪。如果是这样做的话,那么大批官员将坐立不安,因为与袁绍私通书信被杀者应该不少。

当得知自己与袁绍私通的书信被曹操搜到后,许多官员应该是坐立不安,他们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曹操最终做了一个让人想不到的决定,他让士兵用一把火当着众人的面将这些自己官员私通袁绍的书信烧毁了,表明了对此事的既往不咎。

烧完书信后,曹操说:“在开展前我自己都不相信能战胜袁绍,何况别人呢?”.经历此事后,许多人对曹操十分佩服,觉得曹操以德报怨,胸襟宽广。那么,一向多疑的曹操,为何会放过那些在大战前私通袁绍的人呢?

2、曹操的聪明之处

曹操的一生杀了许多人,有名士,也有叛徒,还有敌将,甚至还屠过城。面对那些私通袁绍的官员,曹操并没有对他们痛下杀手,而是选择既往不咎,主动烧毁了他们通敌的罪证,让那些通敌的官员得以安心。

曹操为何不选择睚眦必报,将那些背叛自己的官员杀掉呢?这种选择体现了曹操的聪明之处。

曹操即便知道是哪些人在官渡之战前背叛了自己,也无法将这些人杀死。因为在汉末,能当官的绝大多数都是世家门阀,只不过有些门阀大族势力强一点,如袁氏家族。

在汉末,有一句话叫铁打的氏族,流水的皇帝,皇帝是谁坐不重要,氏族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袁绍的家族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因此起兵之初势力很强,直到官渡之战战败后,袁绍的实力仍然强于曹操。

曹操想要起兵成就一番大业,必须要得到门阀大族们的支持,如果将那些暗通袁绍的门阀大族子弟们杀了,必然会得罪那些门阀大族,使自己陷入无人支持的境地。如果将臣子暗通袁绍的书信烧毁,能稳住他们的同时,还会得到门阀氏族的大力支持。

曹操烧掉下属通敌的书信,在一定程度上能收买人心,因为当时袁绍已经战败,此时正是曹操拉拢此前支持袁绍家族的最好时机。在当时曹操表现出一副胸襟宽广,不记仇恨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他人对自己的好印象。

如果曹操不安抚那些人,则那些人为了自保,肯定会做一些反抗,到时候曹操在前线征战,自己内部又不稳定,很容易被袁绍势力反败为胜,弄不好会把即将到来的胜利丢掉了。

3、结语

曹操在处理下属通敌信件的时候,体现出了曹操的聪明之处,当时的曹操才刚刚战胜袁绍,他急需内部稳定,如果他下令处死那些暗通袁绍的官员,势必会引起腥风血雨,许多人面临被杀的结语,到时候曹操内部不稳,袁绍势力又没有彻底消灭,曹操本人也会面临诸多危险。

曹操其实并非一个胸襟宽广之人,为人处事方面曹操绝大多数都是睚眦必报的,例如其父曹嵩被杀的时候,曹操为了报父仇下令屠城了,董贵妃涉嫌谋反,曹操也对一名女子下了死手。不过曹操懂得在什么时候杀人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小,什么时候又不能杀人。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舒白历史原型是谁,他是唐朝哪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华夏历史

    李舒白这个角色出自《簪中录》,该故事的朝代背景设定在唐懿宗年间。此时已是唐朝末期,朝廷陷入衰败之势。男主李舒白因长相出众,所以在城内有众多爱慕者,不过李舒白自小身中诅咒,不喜欢外人接近自己,所以性格上比较的冷漠。该故事中很多角色其实在历史上都有原型可寻,但主线剧情是虚构,大家千万不要当做正史看待了。

  • 清朝为什么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解决了蒙古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蒙古问题上,明朝一直都是属于战败的一方,但是到了清朝,他们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直接解决了蒙古问题。难道是清朝的兵力比明朝的强悍?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蒙古一直是古代活跃在我国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在十三世纪之后崛起,扮演着蒙古草原霸主的角色,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

  • 武士彟三个女儿分别叫什么以及她们的身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在说这个武士彟的事情,其中问得比较多的就是这个武士彟有几个女儿的事情,话说这个武士彟是有三个女儿的,那么这三个女儿分别叫什么呢?这三个女儿的身世又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详细的解析分析下看看吧。武士彟三个女儿分别叫:武顺、武则天、武氏。1、武顺武顺(623年~665年),字

  • 汉武帝让张骞出使西域最初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汉武帝时期,他让张骞出使西域这件事,具有重大意义。不过最开始,汉武帝命张骞开辟西域,并不是冲着发展经贸去的,而是希望能和西域众国联手对付匈奴,这才是最初的目的。谁知,张骞这一去,带回来的收获颇丰,令汉武帝喜出望外。下面就来做个简单的分析,看看张骞两度出访西域的真正意图到底是什么,以及这件事在历史上为

  • 历史上朱棣是如何对待朱权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第17子,靖难之役期间,朱棣挟持了朱权,他被迫参与靖难。而朱棣曾答应朱权,得天下后,一定不会少了他的那份,然而等朱棣成功继位后,朱权只是改封南昌,而且过程十分艰难,朱权只能智取。不过朱权并没有打算反抗朱棣,他此后韬光养晦,不问政事,朱棣也就没再为难他,朱权算是得以善终。那下面就来介绍

  • 秦国和赵国是同宗吗?是不是都是嬴姓赵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秦国和赵国的事情,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秦国和赵国是不是同宗的,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还有这个秦国和赵国是不是都是这个嬴姓赵氏,对于这些问题其实也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详细的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一起来仔细的解谜分析分析具体的情况吧。1、秦与赵是同一个先祖秦与赵的先祖

  • 漠北是如何纳入清朝版图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清军入关之前,已经和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康熙时期,噶尔丹和戈洛文商讨进攻漠北蒙古事宜,原本噶尔丹和漠北蒙古的土谢图汗部就有矛盾,这场战事也是一触即发。当时噶尔丹实力强大,很快便取得了优势,此后察珲多尔济只能求助清朝,而康熙皇帝决定征伐噶尔丹,最后不仅取得胜利,还将漠北蒙古纳

  • 朱棣宁王平分天下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在靖难之役之前,朱棣的军队不是很多,于是就想到了宁王朱权利。为了让朱权加入造反的阵营,于是朱棣起兵的时候,曾答应和宁王朱权平分天下。但是事实我们都知道,结果并非如此。宁王最终什么也没得到。那么宁王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的?他的家人是否服气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棣刚刚起兵,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由于自

  • 吕公为什么将吕雉嫁给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刘邦十四、五岁完成学业后,便投身张耳门下,当时张耳非常喜欢刘邦,便带着刘邦四处云游。大概张耳当时是在联络抗秦势力吧。这可让刘邦大长了见识,见过世面的人,吹起牛来,那一定是不一般。刘邦在分文没有的情况下,胆敢喊出“贺钱万。”这可让吕公看到刘邦的胆略和智慧。酒席间,可能刘邦在与吕

  • 夷陵之战刘备身边为何没有大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夷陵之战,相信大家也不会陌生了。这场战争是三国时期蜀国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不过就是这么一场战争,刘备身边似乎没有很强大的将领,那么这是为何呢?这就涉及到刘备称汉中王后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人才不够用。都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实得人才者才能得天下。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人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