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昭死后,司马炎为何过了14年才出兵伐吴

司马昭死后,司马炎为何过了14年才出兵伐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85 更新时间:2024/1/26 18:59:02

司马昭灭蜀后,过了两年他便病逝,所以没时间接着伐吴。此后司马炎登基称帝,改朝换代,但他为何又等了十几年才决心出兵伐吴呢?实际上,东吴这段时间能独活,并不是因为他的实力有所增强,而是司马炎建立晋朝后实在太忙了,而且他们内部迟迟不能形成一个统一意见,也就只能暂时将东吴的事搁置。如果司马昭能多活几年,这件事估计也不用留给他儿子干了。

1、东吴独活

公元263年夏,魏国伐蜀前夕,司马昭定下灭吴大计,计划在灭掉蜀国之后,花三年时间筹备,然后大军从巴蜀顺流而下,水陆并进,直捣黄龙。“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此灭虞定虢,吞韩并魏之势也。”

然而,当魏国花了三个月轻取蜀国之后,伐吴之战便遭到搁置,迟迟没有下文。公元264年的年初,也就是刚灭掉蜀国之后,蜀地就发生了成都之乱。当时平蜀的魏军主帅钟会,扣押了邓艾,意图在蜀地割据自立,结果引发了魏军兵变,最终钟会死于乱军之中,而邓艾、姜维等人也在此次事件中身亡,成都更是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当然了,钟会谋反祸及的可不仅仅只是成都。在洛阳,同样也掀起了一片血雨腥风。钟会出身豪门,钟家乃是颍川望族,父亲钟繇更是魏国重臣,官至太傅。所以钟会的谋反,牵连甚广,魏国内部随之迎来了新一轮的政治洗牌。此时的司马昭,显然是没工夫去想灭吴的事儿。

当然了,钟会之乱对司马昭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毕竟也算是趁机肃清了内部的反对势力。与此同时,因为灭蜀之功,司马昭被加九锡,进封为晋王。此时的司马昭离登基称帝,只差一步。只要司马昭成功伐吴,一同天下,那么一切都将水到渠成,再无阻碍。所以,灭吴计划,也还在筹备之中,期间司马昭还给孙皓写了封信,表示了自己统一天下的决心。然而,时不我待,司马昭封王仅一年,便中风猝死了。司马昭这一死,魏国则又开始乱了,灭吴计划再度被搁浅。所以,司马昭虽然提出了三年灭吴的计划,但他根本没有时间去实行他的计划。

司马昭死后,由儿子司马炎接班。这司马炎是个狠人,上台不过数月,便逼迫魏帝禅让,自己取而代之,建立了晋朝。当然了,这并不是司马炎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司马家祖孙三代的共同努力。曹魏在经过了司马家三代人的精心经营之后,改朝换代已经是水到渠成,再无阻力。

但是,对于司马炎来说,他毕竟是新人上位,本身地位有待稳固;而西晋王朝又是一个新生政权,有着一大堆的事务都亟待解决。比如彻底清除前朝遗留下来的反对势力,怎么安排禅让的曹魏皇室,如何分配、协调好功臣们之间的既得利益等等?

所以,司马炎上位之后的第一件事,不是伐吴,而是处理内务,这可花了他不少时间。

2、急于处理内务

首先,封赏功臣这种事儿,是绝对要做的。毕竟人家追随你司马家那么久,一直任劳任怨,为的不就是日后当个开国功臣,福泽后世嘛。你司马炎一个刚刚继位的后生,但凡是抠门一点,估计就得完。

所以司马炎在登基之后,就开始大封群臣,像贾充、荀勖、石苞这些勋臣贵戚,那都是封邑万户的公爵。

当然了,司马炎对于自家人更是不会亏待。历史的教训让他意识到,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得父子兵,外姓人永远不靠谱,说不准那天就挟天子以令诸侯了。所以为了防止有日后步上曹家的后尘,司马炎登基之后大搞分封,对于司马家的直系亲属,个个封王,使其驻守四方,巩固司马王朝的统治。

在当时,司马炎一口气封了27个诸侯王,果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我们都知道,分封这种制度实在要不得,无情最是帝王家嘛。所以,司马炎的分封,也为日后的八王之乱,西晋灭亡埋下了伏笔。

此外,司马炎在登基后的前两年,还花费了不少精力去安抚曹魏和蜀汉的旧臣遗民,对于前朝和敌对势力的王公子弟,一律优待。很显然,这是司马炎消除反对声音,巩固自己统治的一种手段。

而这些工程,都需要付出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虽然表面上看,都只是皇帝一纸诏书的事儿,但实际上,背后所需动用的人力物力,都不是什么小数目。就拿分封诸王来说,从封邑的划分,到封国制度建设,再到军队官属的安排,都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所以当时的西晋王朝,都在忙分封的事情,哪有时间去管东吴?就这样过了几年,司马炎算是安顿下来了,可麻烦事儿接踵而至。比如公元268年,先是司马炎的母亲去世,后又有青、徐、兖、豫四州发生大水。公元275年,洛阳发生瘟疫,死者过半,城内几乎是家家戴孝。

此外,西晋的西北和西南地区,一直都不太安宁。

比如在西北,匈奴和鲜卑从公元270年开始,一直都在作乱。先是河西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晋,后又有南匈奴右贤王刘猛叛出塞。其中河西鲜卑最为强悍,其纵横秦凉二州,攻城略地,西晋派去的刺史,基本上是去一个,死一个,弄得司马炎极其头疼。河西鲜卑之乱,一直持续了九年,直到公元279年西晋伐吴前夕,方才平定。

至于在西南方向,蜀地的百姓一直都不太安分。蜀中状况频发,动荡不断,民变、兵变不绝于书。在公元272年的动乱中,连益州刺史皇甫宴都身首异处,可见蜀中有多不太平。

蜀地的不稳定,一定程度上拖慢了西晋伐吴的步伐。毕竟王濬是在蜀中安定之后,才得以有时间和精力,大造楼船,训练水军,最终顺流而下,一举灭吴。

这一点其实很关键,因为长期以来,东吴抵御西晋的最大倚仗,就是长江天险。其凭借强大的水军,控制长江河道,使得西晋军队无法大举渡江。然而随着王濬在蜀地建造了一只强大的水军之后,所谓的长江天险,便失去了作用。

伐吴一战,王濬的水师从蜀地顺江而下,一路上势如破竹,东吴水军根本无法抵挡。而在失去了长江防线之后,东吴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在王濬水军建好之前,伐吴的把握则并不大。

所以,总的来讲,司马炎虽然有大把的时间,但他比司马昭的情况好不到哪里去。面前破事儿一大堆,根本没太大心思放在伐吴上,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准备好。

3、内部决策不统一

当然了,没有时间和精力只是一方面,司马炎之所以迟迟没有伐吴,群臣的阻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南下伐吴这件事,当时在西晋内部一直有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他们以贾充、荀勖为首,一直都在阻挠司马炎伐吴,甚至于打压羊祜、王濬、张华这些主战派。

当初益州刺史王濬上表,请求司马炎举兵伐吴,贾充和荀勖便立马跳出来反对。甚至于在伐吴前夕,他们还在苦谏不可,只不过司马炎没有听他们的。

初谋伐吴,紞与贾充、荀勖同共苦谏不可。

可即便是在伐吴期间,西晋大军已经开始动身,贾充都还在从中阻挠,说什么“吴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湿,疾疫必起”,要求罢兵撤军。

贾充和荀勖他们,之所以会百般阻挠伐吴,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为了权力二字。因为伐吴乃是一同天下的大功劳,羊祜、王濬这些人在平定东吴之后,必将加官进爵,进而威胁自己的政治地位。尤其是贾充等人,本就和张华这些人不对付,如果让他们拿下这伐吴的功劳,那么自己日后将会很被动。

虽然晋武帝司马炎一直都有心伐吴,但是贾充这些人乃是朝中重臣,势力非常大,不可能忽略不理。所以,伐吴的计划只能是一拖再拖,最终拖到了公元279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西晋一直没多少时间和精力搭理东吴,但东吴可没闲着。从蜀国灭亡到西晋伐吴的这十六年里,东吴进行过多次北伐。其中吴主孙皓,还多次御驾亲征,这一点可比刘禅强多了。

虽然东吴的北伐,大都收效甚微,但也还是有过一些漂亮仗。比如在公元272年,西陵督步阐据城降晋,孙皓派东吴大都督陆抗讨伐,西晋则派出羊祜、杨肇救援步阐。结果西晋不仅没能救下步阐,还被陆抗给教做人,大败而归。

由此也看得出来,东吴国力虽不如西晋,但也不是什么软柿子。至少在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里,东吴还是有着一战之力。所以对于西晋来讲,自己原本就精力有限,准备不足,而东吴又实力尚存,很明显不是伐吴的最好时机。

等到公元279年,则一切都不一样了,首先西北边患已定,西晋再无后顾之忧;其次蜀中大治,王濬得以在上游大造楼船,训练出一支强悍的水军;最后,贾充等一众反对势力,在晋武帝敲打安排下,起到的阻碍作用也越来越小,连贾充都来当了伐吴的前线总指挥。

此时的西晋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吴国又恰好送来了这股“东风”。随着丁奉、陆抗一批名将的去世,东吴再无可用之人。而吴主孙皓又是一个昏庸暴虐之君,只知玩乐,不修军备。

正如丹阳太守沈莹所说的那样:“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

此时的吴国,已经是虚弱不堪了,面对西晋的大军,毫无抵抗之力。最终西晋伐吴,不过四个月,吴亡。

总结来讲,蜀汉灭亡后,东吴之所以还能再撑十六七年。一方面是因为西晋没有准备好,另一方面则是东吴自身实力尚存。简而言之四个字,时机未到!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关羽心中的五虎上将应该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成为了汉中王之后便开始大肆分封群臣。既然自己做了王,那就是有了自己的国家,就像是集团上市了一样。因此刘备就想着开始给那些拥有者原始股份的兄弟们,一起跟着自己发家的兄弟们开始粉红了。给主要的几位原始股东分红的情况大概是这样的:一、关羽,刘备的铁杆粉丝,情同兄弟,恩若父子,因此被封为前将军。二、马超

  • 李世民真的爱萧太后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萧太后,可以说在年轻的时候风华绝代,绝对不比那史上的四大美女逊色。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萧太后便是如此,一生中被六位男子争抢,一生历经坎坷的传奇人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李世民跟萧皇后,看看李世民是否这的爱国萧皇后,看看两人彼此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1、历史中的萧皇后根据史书记载,萧皇后

  • 元朝全盛时期疆域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元朝是事情,很多人对元朝也是非常的感兴趣,那么也有人问了,其实元朝也还是非常非常故事的,其中让人比较感兴趣的就是成吉思汗曾经的铁蹄踏破了整个亚欧,疆域大的很,那么也有人要问了,这个元朝全盛时期的疆域图又有多大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元朝全盛时期疆域图:元朝(1271年——1

  • 蒙古十大功臣下场分别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蒙古国十大功臣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蒙古国的厉害的人也非常多的,那么这个元朝时候蒙古国的十大功臣分别是哪十大呢?他们又分别是怎么死的呢?这些问题也都非常的有意思,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可以看看一起学习学习收藏了!蒙古帝国开国十大功臣简介和结局1、木华黎(1170

  • 四大汗国为什么不打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十大汗国其实很多人容易混淆了,四大汗国是四大汉国,和当时的元朝明朝关系其实不算大,当时元朝被朱元璋打的时候很多人就问了,这个四大汗国为什么不打明朝,也就是为什么不去救援这个元朝,他们不是一家的么?怎么会变得像陌生人呢?这个问题也非常的有意思的,有很多的知识点的,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

  • 慈禧西行带了哪些人,一路上吃什么住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1900年北平时候,慈禧为了活命驾驶西逃,开始逃跑的具体时间是在阴历的7月21日早晨,逃的相当匆忙,连早饭都没吃,衣服,吃喝啥的都没带,仅仅只是包了些散碎的银子。一起带走的人只有光绪、隆裕、瑾妃、三格格、四格格、大阿哥、溥伦、以及李莲英、崔玉贵及随身宫女。慈禧出逃后,一开始是非常惨的,和逃荒要饭的没

  • 刘娥如何临朝称制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刘娥皇后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她早年深得宋真宗宠爱,不惜利用其他妃子,也要扶持刘娥称后。等宋真宗死后,刘娥垂帘听政,手握大权,为此后的“仁宗盛治”打下坚实基础。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刘娥距离效仿武则天称帝仅一步之遥,但她终是压制住内心的欲望,没有称帝。对于刘娥的评价有好有坏,她的确非

  • 后三国时期名将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了解三国的朋友们都直到,在后三国时期的武将们相比于前三国时期的武将,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之上。前三分是猛将叠出如鳞次栉比,而到了后三国时代,擅长阵前单挑厮杀的勇士如凤毛麟角,拔拉不出来几个。前三分时代比较能熬的,撑到后三国时代都能混成名将。以蜀汉五虎上将最后一位凋落的赵子龙将军的离世做为标志,三国

  • 万历皇帝身体有什么疾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网上不少人给万历皇帝贴上了“奇葩”这样的标签,因为万历皇帝虽然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但有超过一半的时间都不上朝,比嘉靖帝还要夸张。后世对于万历皇帝的评价也有很多争议,因为当时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正处于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夜,而万历皇帝并没有带领明朝搭上这股

  • 唐玄宗废除王皇后,为什么就不在立后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王皇后是唐玄宗结发妻子,但王皇后一直没有孩子,导致她不再得宠。也正是因为这样,此后发生了符厌事件,王皇后直接是被废为庶人。这样大唐皇后的位置便空了出来,不过奇怪的是,此后唐玄宗再也没有立过皇后,哪怕是他最宠爱的杨贵妃,也仅仅是贵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后人推测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就和大家进行一个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