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戚继光晚年为何会以悲剧收场,他的悲剧是由谁造成的

戚继光晚年为何会以悲剧收场,他的悲剧是由谁造成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417 更新时间:2024/3/11 2:16:14

历史上,遭受过不平等对待的将领有很多,明明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但下场却不尽人意,明朝将领戚继光就是其中一位。戚继光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肯定都有听说过一些他的事迹,戚家军在历史上也是非常的有名。但戚继光晚年多次遭贬,最后官职没了,一代名将就此陨落。那究竟是谁造成了戚继光的悲剧呢?下面是作者的分析,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欢迎留言进行讨论。

1、将门之子

明代的规矩,有功劳的官员逝世后,经朝廷特许,可以由其后裔世袭生前职位,明以前朝代所谓的“恩荫”就是这意思。戚继光的先祖戚祥,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死在沙场,是开国功臣。因此戚继光的上几辈人世袭正七品职别的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

戚继光从小聪明伶俐,将门之后虽以习武为主,但他也同时研习文学经史。其私塾老师在父亲戚景通面前夸奖他的文章写得好,还说“这娃娃前途远大,将来肯定能够为你家门户增光添彩”。

戚继光十三岁那年,父亲戚景通想检验一下儿子的志向,就问他将来如何做人?戚继光脱口而出:我打算当霍去病岳飞那样的英雄人物。父亲不由得含笑点头。后来母病亡父亲多病,生活举步维艰,有时甚至到了断炊的地步。尽管生活如此困难,但他仍坚持关心国家时局和研究兵法。十六岁参加山东乡试,考中了武举。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病危的父亲把戚继光叫到床前,要他立即起程到京城去办理有关继承父辈职位的手续。戚继光担心父亲,不肯北行。父亲怒道:凡能有成就者肯定都是下了一番苦功的。要珍惜世袭之职,它对你将来的发展有好处。

戚继光只好告别病中的父亲出发。没过几天父亲就去世了。是年17岁的戚继光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他写了一首五言绝句励志: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2、威震东南

他每天处理完公务就闭门读书,深入研究历代著名军事将领用兵的得失,这对于他日后成为一个军事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政绩和战绩卓著,九年后提升他为都指挥佥使,负责防御山东沿海来袭的倭寇,又过一年调任浙江任都司佥事。

他每到一处,巩固防御设施,加紧训练士兵,当地的海防很快得到了巩固。因功因才,他得到总督胡宗宪的赏识,推荐他任参将。

他担任参将不久,参加慈溪县龙山所的战斗,有上万兵力的明军抵挡不住只有几百倭寇的进攻,被打得丢盔卸甲狼狈溃退。他急中生智,赶快跳到旁边一块高高的石头上,快速连发三箭,射倒了三个倭寇头目,敌人才吓得停止进攻。他又赶快组织溃逃的明军反攻,才将敌人全部赶跑。

这次战斗给戚继光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现有的军队已腐败不堪,没有战斗力,再多也不管用,只有另组新军才行。他向总督胡宗宪呈送了一份书面意见,要求由他自己在浙江招募三千新兵并亲自训练,最多三年就能有效地打击敌人。但意见书交上去后久久没有回复。

戚继光毫不气馁,再送上去一份。胡宗宪把意见书丢在地上,说“练兵的事我也想过,要是能练,还轮得到戚继光现在来创业建功吗?”胡的幕僚提醒他,年轻人有此心,是一件好事,不妨让他试一试。

胡宗宪觉得有道理,就拨了三千士兵,让戚继光去训练。虽然这三千士兵基本素质差劲,一言以蔽之,基本上是懒汉兵痞,但戚继光不为他们叫苦连天所动,坚持严格要求和训练。一个月后,在围剿倭寇在山东巢穴之一的岑港战役中,戚继光率领导的这三千士兵,虽然发生了几起败坏军纪、厌战的事,有些差强人意,但总的来说作用发挥得不错,是最先攻进敌巢穴的。

戚继光大喜,觉得自己的思路正确,于是向胡宗宪第三次提出训练士兵的建议,并要求不用拨兵来的方式,而是由自己出面去招募新兵。胡宗觉得戚继光练兵的确有一套,批准了他的建议。

戚继光招募和训练士兵有一套独特的方法:

一是严格按照出身、履历、体格、武艺等条件全面综合考虑,招募思想纯朴、勇敢坚强、年轻力壮、练武基础好的工农子弟。

二是创立兵营,在军中设置帐篷,准备好军用物资和用具,可以随时行动。

三是进行几乎到了不近人情的严格训练,口号是训练士兵不讲仁慈,因为敌人不会对你讲仁慈。训练内容有队形、格斗、体能和阵图。戚继光十分重视整体的威力,整体的威力通过阵图表现出来。

几个月过去了,戚继光把这支部队训练成了铁军,经批准后来又增募了三千多人,总数达到了七千人。“戚家军”转战东南沿海的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战必胜,攻必克,打得倭寇望风披靡。在台州一役,斩敌数千,生擒倭寇头目两个,“戚家军”仅阵亡三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广东的倭寇与当地土匪勾结,兵力达到数万人。奉朝廷诏令,戚继光率部进入广东,采取以打击倭寇为主、对当地土匪剿抚并举的方针。经过数次艰苦的战斗,歼敌三万多人,将广东一带的倭寇土匪全部歼灭,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随着东南沿海一带倭患的平息,此时北方的形势紧张起来了。远在大漠深处的前朝残余势力趁明朝内忧,纷纷南下骚扰边境,军情紧急时敌骑兵部队到达了喜峰口和居庸关。朝廷诏令戚继光北上镇守边陲,并升任他为太子太保、左都督。

戚继光率部昼夜兼程到达后,加紧修筑长城和烽火台,坚持训练,严阵以待。敌人见无空子可钻,只好打消了南下的念头。如今北京及山海关一带的长城,就是戚继光负责修建的,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防御作用。

3、忧愤病逝

笔者认为,作为有大功于国的一代名将戚继光,他的悲惨人生结局,是由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乱作为造成的。

张居正是明王朝的一代名相,生前十分看重戚继光,对人说有戚继光这样杰出的军事将领来统兵打仗,根本用不着惧怕倭寇。

朱翊钧是张居正的学生,没当皇帝前和当上皇帝后,都十分害怕他的张老师,就如现在所用的形容语“叫站就不敢去坐”。

是朱翊钧心胸狭窄有了报复心理,或是张老师教育方法上存在问题,这些本文就不进行具体分析了。

反正张居正病逝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对张居正就大搞“秋后算帐”,不仅整张居正的家人,也整与张居正关系密切的人。

有些不安好心的人攻击戚继光,说他率领的部队只是偶尔打胜仗,并非百战百胜。他是在沽名钓誉,骗取褒赏。朱翊钧借此机会把张居正看重的戚继光贬职,逐出朝廷,调到已无战事的广东任闲职。

戚继光有自知之明,感到再留恋禄位就会凶多吉少,于是主动提出退休,朱翊钧想都不想一下,立即朱笔挥批“同意”。

退休在家的戚继光每天在家喝闷酒,不与家人说话,有时也偶尔自言自语地流泪和叹息:我不是争功之人,但不能中伤我啊!我在东南沿海作战数年,消灭了几十万敌人,身上负伤十多处,这些都成了我的罪过吗?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家逝世。

封建朝廷是残忍寡恩的,但历代后人永远不会忘记民族英雄戚继光的丰功伟绩。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理事。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丁谓为何被称为奸邪之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早年,丁谓意气风发,和赵恒的治国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得到重用。以丁谓的学识和能力来说,他的确算是一位人才。但在官场上,丁谓逐渐迷失了自我,他一再迎合皇帝,放纵自己,最后不仅遭贬,连名声也跟着一起坏了。《大宋宫词》中的丁谓,其经历和正史有一定区别,但下场基本差不多。想要了解丁谓的为人,需要从多角度来看,

  • 辛亥革命清朝多少兵力,为何使用的是北洋军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在武昌起义的时候,此时的袁世凯已经52岁,不得不赋闲在家。但是之后的形势的发展,再加上从各方面传来的消息,对袁世凯也是越来越有利了。前来巴结讨好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看重的不是袁世凯的为人,而是他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北洋军。事实上,朝廷除了北洋军,还有八旗军、武卫军、地方武装等等军队。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

  • 罗汝才为什么叫曹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罗汝才是明朝末年起义军的领袖之一,很多朋友好奇,他为什么自称“曹操”?其中的原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罗汝才为人狡诈善变,因此江湖上的人便将他称为“曹操”;而另一种说法,是跟当时的一首童谣有关,童谣内容有一句是“郑台复郑台,曹操今再来&r

  • 胤祥被囚禁十年之后有什么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原本侠肝义胆,侠骨柔肠的十三爷胤祥在经历了十年的囚禁之后,他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越来越小心了,越来越怕事了,可以说完全就是变了一个人。就连雍正也说道,你已经不是原来的胤祥了!康熙48年,十三阿哥因为协助太子胤礽暗杀郑春华而被康熙圈禁,一直到康熙驾崩,雍正继位了才从宗人府里出来。出来后的胤祥,两鬓斑白,

  • 陈宫为何不跟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陈宫,相信了解三国的朋友们都不会陌生了。陈宫虽说亡的早,但也绝对算得上是三国时期顶尖谋士之一了。先是跟了曹操,之后又跟了吕布,那么为何就是不选择跟刘备呢?当初刘备可是在徐州跟他有过相遇的时机,他为什么不抛下不成气候的吕布,转而投靠胸有大志的刘备呢?1、陈宫实在是瞧不上刘备,本钱太小了。刘备名义上

  • 刘备扔阿斗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在长坂坡大战中战败,而自己却只是带着20多人逃离了战场。此时赵云却是独自一人返回了战场,在乱军之中是杀进杀出,救出了刘备的儿子刘禅,甘夫人投井。但是在当赵云抱着刘禅冲出重围的时候,将年幼的刘禅递给刘备之后,刘备却将阿斗仍在了地上,怎么看都不符合人之常情的。那么刘备的这一番举动到底是为何呢?1、刘

  • 曹利用为什么不帮冀王谋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曹利用迎来了一段高光时刻,他对父亲曹太傅说的一段话,让整个曹家人瞬间清醒,其实他才是真正看清大局的人。曹利用如果帮冀王和他的妹妹谋反,可能他们曹家早就成为阶下囚了。而曹利用此番也不仅仅是为了自保,他还有一个更加长远的计划,曹利用如果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皇上,那他们曹家的未来便有了更大的可能。不得不说,

  • 康熙对蓝齐儿有多狠毒,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蓝齐儿,这是电视剧《康熙王朝》当中虚构出来的任务,而历史上的原型则是固荣宪公主,其父亲是康熙皇帝,母亲则是容妃。蓝齐儿是康熙最喜欢的女儿,也是孝庄最疼爱的重孙女。尽管蓝齐儿是康熙皇帝最为疼爱,最受宠的女儿,但是也是伤蓝齐儿最深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一下康熙是怎么伤蓝齐儿的,看看对蓝齐儿有多狠

  • 为什么刘伯温说张昶留不得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大臣的衣服穿破了也不换,就连朱元璋都直夸是清官。但是刘伯温却说“此人留不得!”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作为英武有作为的黄帝,自然是非常欣赏那些格尽职守、两袖清风的官员的。因为只要是正经的皇帝都会明白,皇帝拥有天下,组重要的已经不是钱财,而是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君主

  • 唐朝谏官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谏官其实也还是很多朝代都有的,就比如说这个唐朝,比如说宋朝,今天我们就简单来说说唐朝,看看唐朝的谏官的作用是什么,当朝事情的谏官是不是真的有发挥到作用呢?下面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1、封驳之权封驳是谏官言谏的主要方式。唐朝实行三省制度,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奉行,此处的&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