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邦是怎么夺了韩信的印

刘邦是怎么夺了韩信的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014 更新时间:2024/1/28 0:33:33

说起刘邦,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汉朝的开朝皇帝。对刘邦比较了解的朋友们都会知道刘邦与项羽在荥阳之战战败之后向北窜逃,只身来到了韩信的大营,并且只身一人轻而易举的就多得了韩信的兵权,而韩信这是一点反抗的余地都没有。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接下来小编就来跟大家讲一讲把。

1、刘邦智夺韩信兵权

公元前204年四月,项羽率领西楚大军包围荥阳,楚军攻势猛烈,汉军难挡,荥阳危在旦夕。刘邦恐惧之下向项羽求和,未果。于是在众人的掩护下,从西门开溜了。

五月,刘邦乘彭越缠着项羽之际,发动急攻,击破楚将终公,重新占据了成皋。

六月,项羽得知成皋失陷,猛攻彭越,攻破荥阳,便又马不停蹄地亲率楚军迅速西进,包围成皋。刘邦一直就怵于项羽逆天的战力,加上自己势单力薄,知道成皋保不住了,没等项羽攻城,就带着夏侯婴(驾车技艺高超,助刘邦逃跑的不二人选),同乘一辆小车,悄悄溜出北门。

奇怪的是,刘邦并没有继续往西逃回自己的老巢关中,而是悄悄地北渡黄河,来到了成皋北部的小修武(河南省获嘉县城东,获嘉县有东西二城,东城为小修武,西城叫大修武) ,不声不响,投宿一家传舍(也就是小客栈)。

“项羽……遂围成皋。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修武。” (《史记 卷八•高祖本纪》)。

这个修武是个什么地方?这是韩信和张耳大军驻扎地。此时的韩信和张耳已经攻占了赵代之地,具有一定实力,而他们的大军就驻扎在修武。既然是韩信、张耳的驻军地,而刘邦又是领导,为何不去通报他们,而是悄悄地过去呢?这跟刘邦后面的行动有关。

在客栈住了一宿后,次日凌晨,刘邦就带着夏侯婴直奔韩信军营,并对守营士兵谎称是汉王的使者。进入大帅营帐后,韩信和张耳都还没有醒,刘邦便直取韩信、张耳的印信。退出营帐后,刘邦用该印信召集众将,开了一次紧急军事会议,重新给他们安排职务或工作。

“汉王……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史记 卷八•高祖本纪》)

而等到韩信、张耳起床后才知道,来的居然是汉王本人,吓得魂不附体,赶紧上前请罪,刘邦当面责怪他们警戒松懈、防务松驰,并更换他们的职务:张耳坚守赵国地盘,韩信为赵国相,令他们重新招募赵地士兵,由韩信率领去攻打齐国。而刘邦则轻松接管韩信大军后,汉军军威和信心大振,并重新与项羽形成对峙之势。

“汉王得韩信军,则复振。”(《史记 卷八•高祖本纪》)

2、刘邦北逃的原因

现在我们知道为何刘邦悄悄北入修武了。荥阳被围,韩信并没有引兵来救,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在刘邦眼里,韩信是有私心的,是靠不住的,所以刘邦要夺韩信兵权。

其作用有三:

2.1、一是解除潜在威胁。

刘邦被项羽一连打击后,实力大减,此时的韩信和张耳已经攻占了赵代之地,具有一定实力,而韩信又不可控,所以这股势力对刘邦来说是潜在威胁。

2.2、二是敲打韩信。

韩信被誉为军神,治军自然是严明的,别说一个使者,就算刘邦来了,估计也不能悄无声息地直接进入大帅营帐,而且至始至终没有一人去通知韩信,这只能说明韩信大营之中有刘邦的亲信,而且居高位,可以调动卫兵,以至于刘邦能像入无人之境地。通过此事,刘邦想告诉韩信:虽然你手握重兵,但一切都在我掌控之中。

2.3、三是重新强大自己的实力。

经彭城之战和荥阳之战后,汉军实力几乎消耗殆尽,急需扩充自己的实力来提振众人之心,而接管韩信大军,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3、刘邦为何能轻松夺取韩信兵权

那为何刘邦能轻松夺取韩信兵权呢?这跟当时的军队制度有关。

其实古人早就意识到了军队的两面性,所以早早就制定出了一套办法来管控军队。

3.1、将领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因为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虎符”。虎符被一分为二,右边的在中央,左边的在各地统兵将令手里。需要调兵的时候中央会派人手持专门的虎符,跟统兵官保管的那一半进行配对验证,无误后才能调动。也是因为虎符的存在,让中国古代的统兵权和调兵权实现了一个分割。这两个权力的分开,也就使得有调兵权的,到了战场上没有指挥权;有指挥权的不能随意调动军队的移动。这就让任何一方都做不到完全控制军队。

韩信手上的兵符也是如此,只有战时指挥权,不具调兵权。如果刘邦不发出调动指令,韩信的兵符其实是没有价值的。但刘邦手上此时只有调兵权,没有统兵印信,所以刘邦必须夺取韩信手上的印信。

3.2、大军的行动,受制于后方的补给供应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通常情况下,军队的后勤补给都需要大后方的供应,除非是流寇军阀和藩镇势力,所以军队在粮草上就受到中央的节制。而韩信想图谋造反,除了将调兵权和统兵权一手抓外,还必须建立稳定的大后方,有自己的文官系统帮他打理,能为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而当时的韩信才刚刚攻下赵国,他根本在短时间内做不到这点,所以他的粮草还必须依赖关中运送。

3.3、将令在外领兵要受到多方制约

3.3.1、派监军随行

古代监军一般都是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史记.司马穰直列传》就记载了:“穰苴曰:‘......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监军一般由宗室之人或亲信担任,职位虽然不高,但地位很重,他们的职责就是负责监督统帅领兵,只要将令按朝廷的既定方针执行任务就行,具体军事方略他们不能干预。但是如果统帅偏离既定行军方针,监军就有权代表皇帝临机处置统帅将令。

3.3.2、留下家属做人质

古代将令领兵出征,其家属必须留在京城,这也形成了一条潜规则,否则将令是绝不可能有到独自领兵的权力的。这对外美其名曰是方便朝廷照顾军属,实则就是让君王掌握大部队的把柄,这样才能放心地向下授予兵权。

3.3.3、安插亲信

历来君王都会在军中安插自己的亲信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说监军是明面上的亲信,那这里就是暗地里的亲信,类似于“间谍”,而且通常在军中位居要职,以便需要时君王能便宜行事。

除了以上因素,再加上韩信自己政治上的短见和刘邦的识人用人的高超技术,所以韩信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以至于刘邦几次三番的夺取韩信兵权,韩信也只能是干瞪眼。

4、结束语:

刘邦此次夺取张耳、韩信的军权,堪称是刘邦一生之中最精彩的一次表演,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兵权从韩信手上夺走。虽然行为让人感觉是颇为无赖,但却极为简易实用,不仅牢牢地控制了张耳、韩信,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还接管了他们的大军,让自己的实力陡然大增,从而一举改变了汉军颓势,重新和项羽形成对峙之势,对扭转楚汉战争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这方面说,刘邦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明孝宗为什么是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明孝宗朱祐樘不知道大家聊不了解,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他的。很多人会说明孝宗自幼就是个可怜人,因为明孝宗他爹朱见深不知道是为何,有着特别严重的“恋母癖”,后宫那么多人不爱,就非要独宠一个比自己大好多岁的万贵妃,而且对万贵妃也是唯命是从。万贵妃善妒,自己年龄大没办法生下孩子,也不

  • 唐朝时期的山东士族是什么氏族?为什么李世民想很想除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唐朝时期的事情,在唐朝时期是有这个山东士族的,这个山东士族是李世民非常想除掉的士族,那么很多人问了,这个山东士族是什么士族呢?李世民为什么想除掉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唐初时期的山东士族,正处于历史上最为强大的一个时期。当时有一本书叫《氏族志》,就是用来

  • 蓝玉是被朱棣害死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蓝玉是被朱元璋所杀,不过朱棣在背后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传闻,蓝玉早就看出朱棣有造反的迹象,他从蒙古回朝后,曾提醒太子朱标,称朱棣在自己的封地一言一行都和皇帝一样,日后恐生反心,只是朱标并没有太在意。这件事让朱棣知道后,他非常的敏感,留着蓝玉可能会成为他的威胁,便在朱标死后劝说朱元璋除掉蓝玉。如果这

  • 元朝灭亡是因为远征日本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元朝时期,忽必烈当时为什么要选择远征日本呢?对于这个事情的原因大家可能并不能给出答案。但是后面元朝的灭亡,是不是和远征日本有关呢?而且最重要的是,元朝两次远征日本都是失败告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元朝灭亡是因为远征日本吗这次远征而元朝丢失了一件最重要的东西。为何说远征

  • 刘邦早期如何看待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早期韩信经历并不如意,他多次易主,却始终得不到重用。韩信投靠刘邦却差点被杀,因夏侯婴看出韩信非同寻常,将他从刽子手上救下,然后推荐给了萧何。其实萧何还有夏侯婴都算是韩信的恩人,不过在刘邦眼里,韩信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所以根本不被重视,所以此后才会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那韩信究竟是靠什么完成的逆

  • 清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说到清朝的历史,在乾隆之前都还是比较不错的,而且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皇帝,打造了清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可是到了乾隆后期之后,清朝慢慢的就开始下滑。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清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由盛转衰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清朝前期的时候,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个皇

  • 唐顺宗为什么禅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唐顺宗李诵时期,唐朝整体国力已衰弱了不少,而他这个皇帝在朝中一点威信都没有,最后被迫禅位太子李纯,在位仅186天。唐顺宗禅位并非自愿,而是外界给了他很大的压力。唐朝宦官干政的现象一度十分严重,而逼唐顺宗做出这样的事情,就跟当时的宦官集团有关。唐顺宗一生非常不容易,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是很好,在整个唐朝

  • 秦朝一统天下后,为什么短时间内便人才凋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秦国一路走来,明君能臣不断涌现,所以才能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按理说,秦朝建立后,可以直接网罗天下人才,但结果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面临人才凋零的窘境。秦朝被灭时,曾经秦国的那些骁勇善战的将领,似乎一夜之间都消失了。难道是因为秦朝完成一统后,便开始松懈了吗?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和秦朝执政不得人心有很大关

  • 淮南王为什么要谋反,刘安与汉武帝的关系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淮南王刘安,了解汉朝历史的朋友们都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这个刘安处处跟汉武帝作对。其实严格来说也谈不上是作对,算是政见不同。刘安其实很有野心,认为自己有继承大位的天命。在皇位面前是六亲不认,早在七国之乱的时候刘安就有想要参与反叛了,结果是因为自己太蠢把兵权弄丢了,这也反倒是拯救了自己。刘安为何野心

  • 为什么明朝大多数皇帝不喜欢上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皇帝一般都会有一个早朝,那个时候基本上都是和朝廷命官一起来商议国事,而且在各个朝代都是比较看重的,毕竟是恨严肃的时候。可是在明朝就不一样了,大多数的皇帝都不喜欢上朝。甚至是直接不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个人爱好,兴趣所系皇帝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