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起义不断是因为可以招安吗

宋朝起义不断是因为可以招安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721 更新时间:2024/1/15 18:03:48

论富裕、文化、生活水平程度,宋朝比唐朝更加繁荣。宋朝在人们的印象里,有富足的一面,但也有不太好的一面,就是宋朝发生过的起义事件特别多。为什么兴盛的宋朝,各地还会频频起义呢?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个是朝廷的角度,还有一个是起义者的角度。宋朝有着比较特殊的招安制,有些起义者最后会受到朝廷的招安,这种身份上的转变对起义者来说,好处是很大的。

1、宋朝繁荣的一面

宋朝,特别是北宋,史学界公认的看法是,当时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50%以上,最高达80%。

唐朝最盛之时人口超过1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7座,而北宋末年超过10万以上的城市竟发展到52座。此时欧洲的最大城市伦敦、巴黎、威尼斯等人口均不超过万人,到13世纪(南宋后期)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仅有10万人口。北宋时东京(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今河北大名)人口均在百万以上。

宋朝人很有钱,过着从容自在的生活。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朝宰相、枢密使等高官,每月俸禄为300贯,折合成今天的价值最少也不少于30万元人民币。基层公务员每月也有万元以上。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的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文化高度繁荣。而南宋初期对南方的大规模全面深度开发,促成南方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从此完全取代北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地位。

宋朝的农业逐步走向专业化与商业化。北宋初期大面积开荒,土地不抑兼并,农田规模扩大,注重兴修水利,改进农具,改良品种,农业发展迅速,粮食产量和品种增加,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中释放出来,可以从事制造业、手工业、商业等其它行业。加上宋代城市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流入,促进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北宋大臣司马光曾抱怨世风奢靡时说:现在的农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丝制的鞋袜。

既然世人都说宋朝如此富有,如此美好,为什么还出现《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还会有王小波、李顺、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

2、为何起义不断

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说到北宋的皇帝宋徽宗赵佶,他在位二十六年(1100年—1126年初),是宋朝第八位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但最不适合当皇帝。宋徽宗在生活上穷奢极欲、在军事上好大喜功,在政治上重用奸臣,把北宋的大好江山短短20多年就给葬送了。

宋徽宗以前的皇帝都是非常节俭的,比如当了42年皇帝的宋仁宗,有一次批阅奏章到很晚,饿了想吃烤羊肉,交代下去之后又后悔了,说不用准备了。为什么呢,他说因为烤羊肉要很长时间,而御膳房知道皇帝可能晚上要吃烤羊肉,会每天杀一只羊烤了,无论皇帝吃还是不吃都要提前准备,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所以就不吃了。宋仁宗就节俭自律到这种程度。

宋徽宗在位的最初几年,还比较勤政爱民,那时,天下太平无事,一派繁华的景象。

然而宋徽宗在以蔡京为首的六贼的吹捧蛊惑下,生活日渐奢靡,大兴“花石纲”,竟至搜刮天下,导致民怨沸腾,国力困竭,成为激起方腊造反的重要原因,包括《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造反,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但比方腊的造反规模要小。

宋太祖看来,“民间如果富裕,那么兵反民不反。如果民间穷苦,那么民反兵不反。”就是说宋朝自开国皇帝,就对农民之所以会造反的原因看得很清楚,就是如果百姓的生活富裕,是不会造反的,之所以造反,就是生活过不下去了。

宋朝在民与兵之间采用了一种有特色的募兵制度。宋朝百姓没有服兵役的义务,官军都是雇佣军,每个士兵都有军饷,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而当某个地方发生饥荒灾祸时,宋朝就会在该地区加大募兵力度,征召饥民入伍,并可以带家属随军,解决了饥民的吃饭问题,也就没有必要造反。

虽然这样也造成了宋朝军队多而不精,即是所谓的“冗兵”,并需要花费巨额资金供养军队,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确实得以快速解决了饥民的生活问题。

基于同样的思路,对于造反,宋朝政府常常采取招安的方式解决。把叛军直接转为官军,给头目官职,给队伍发饷,朝廷付出几个官职、几份俸禄,与大军开拔打仗相比,性价比是相当高。并可以派这些人镇压流寇,还能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稳固统治。通过招安,一些没有成气候的民变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平息。

3、“要高官,受招安”

以上是从朝廷的角度来说,从造反者的角度来说,宋朝百姓要造反,难度是比较小的,好处比较大。因为北宋在军事上实施的是“强干弱枝”之策,强大的禁军都是驻扎在都城附近,从而导致地方的兵力十分虚弱。所以农民造反很容易爆发起来。而爆发起来之后,也有招安一步可以走,民变首领由贼成为了“官”,对于没有什么追求的流寇来说,也是一条不错的人生捷径。就象宋江的这个造反队伍,就是被招安的。

宋朝甚至有一句名言:“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须胡做。”(《鸡肋编》)

当然有些造反队伍是不能招安的,比如方腊的造反。

史载方腊是浙江青溪经营油漆的一个漆园主,因对当时宋徽宗的穷奢极侈,官吏的横征暴敛不堪其扰,于宣和二年(1120年)起事,他为人豪爽,又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在短时间内就组织了很多人追随他。方腊起义利用了摩尼教,他自号“圣公”,与宋朝分庭抗礼。尽管方腊之乱持续时间只半年左右,但是《续资治通鉴》记载,“凡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所掠妇女,自贼洞逃出,裸而缢于林中者,相望百馀里。”

所以虽然方腊起义是由宋徽宗和一众奸臣的责任,弄得民不聊生而起,然而方腊却杀害平民二百万,劫掠奸淫妇女,祸害极大,至少可以说后来完全是祸害百姓的匪贼强盗,并不值得同情。

历来民变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是难成气候的。宋代对于知识分子的重视可谓是仁至义尽,重文轻武、不杀大臣、高薪厚禄、科举取士。既然如此、知识分子又有什么理由参与到造反中来呢?没有知识分子参与的造反也就是流寇强盗之类,成不了气候。象梁山好汉的总头领宋江也只不过是一个县衙里写文书的白领而已,比起人才济济的大宋朝廷中的文人,级别是最低最低的。

徭役一直以来都是民变的导火索之一。对广大农民来说徭役确实比较痛苦,完全是免费劳动力。宋朝鉴于这种情况,采用了独特的“厢军”来减轻成年劳动者需要提供的徭役。所谓“厢军”虽然是军队编制,但从来不进行作战,打仗都交给了“禁军”,厢军平时就负责修筑、运输之类的杂货。当然,其兵员素质也很差,大多是囚犯或者被禁军淘汰的人。《水浒传》里林冲发配去的牢城营就是厢军。

宋朝对土地控制其实是比较松的,并不反对兼并,农民流动性大,选择多,无需在一个地方绑死。另外土地商品化也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加上农业科技的进步,使得饥荒出现的次数大大减少。再加上宋朝整体上十分富有,惠及百姓的福利制度也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虽然《宋史》记载的农民造反次数不少,一说为历代之最,但因为《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帙最为浩繁的史书,史料最多编纂质量又差,可以说比其它朝代的统计起点低,有些民变的规模小得只记了一个“乱”字就做了数。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宋朝的民变数量真是未必那么突出。而且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宋朝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大规模农民造反。造反基本上出不了一省之地,稍稍成点气候就被灭了,或者被招安了;对大宋江山完全没有构成过实质的威胁。

其它朝代,无论是明朝、唐朝、汉朝,在国家灭亡的时候,都有农民起义参与进来,对这个垂危的朝代轮番夹攻。可是,无论北宋末年还是南宋末年,农民造反不但没有对朝廷参与夹攻,而且还积极行动起来,抗击金国和蒙古外族入侵,维护赵家天下,保卫大宋王朝。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宋朝恩荫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恩荫制度很多人应该听说过,小编也听说过,好像就是宋朝的一种制度,但是具体是什么制度就不知道了,估计很多人也都不太知道这个制度是什么制度,今天我们就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看看这个宋朝恩荫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还有这个宋朝恩荫制度评价和影响,一起来学习学习。1、宋朝恩荫制度的含义宋朝时期的恩

  • 如果孙权没有偷袭,徐晃的援军能打败关羽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襄樊之战,这是关羽一生中最后一次进攻型战役。在此之间的长时间里,关羽都坐镇荆州。为了保卫刘备的大后方,一直处于防御姿态。在这场战役当中,关羽充分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在关羽的胜利面前,曹操企图迁都来躲避关羽的锋芒。在手下的劝说下,曹操一面派徐晃救援襄樊,一面与孙权联系,夹攻关羽

  • 清废后静妃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静妃是清朝唯一一位废后,据悉,顺治皇帝废后的理由有三个。第一,和静妃的婚事不是自己选择的;第二,婚后相处不和睦;第三,静妃不贤良淑德,难以做出表率。在很多清宫剧中,静妃也是常常被黑的那一个,那历史上真正的静妃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真有如此不堪吗?从《孝献皇后行状》的记载来看,静妃的确是一个嫉妒心很强,

  • 为什么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曹操是怎么评价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夷陵之战,打了一年的时间。从表面上来看,刘备是为了给关羽报仇才发动的这场战争,而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从208年赤壁之战便遗留下来的荆州归属问题,因为这关系到了蜀汉日后北伐并一统天下的战略问题。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备发动东征也掺杂着公元215年孙权趁曹操攻打汉中、刘备主力北调之际派吕蒙攻夺荆州三郡的旧

  • 李世民为什么对长歌那么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家人被杀后,长歌一直把李世民当做最大的仇人,但李世民从没有打算置长歌于死地,反而处处替她开恩。可能有人会说,因为长歌是阿瑾的女儿,阿瑾又是李世民的恋人,所以才会对她那么好。但这应该只是原因之一,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长歌行》这部剧其实展现出了一些很深刻的东西,如果不好好思考的话难以发现,不知道大家

  • 刘娥什么时候还政给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刘娥病逝后,赵祯才得以亲政。也就是说,刘娥在世的时候,她并没有还政的打算,这可能令很多人感到不解。赵祯得知自己生母是李宸妃后,他和刘娥之间的关系跌落到冰点,赵祯也有考虑过要拿回大权,但当他看到母亲的遗容,似乎是明白了什么,他最后应该原谅了刘娥,并且成为了一名好皇帝。在北宋历史上,对宋仁宗的评

  • 澶渊之盟的利弊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澶渊之盟的事情,也还是很有意思的,话说这个澶渊之盟到底有哪些内容和意义呢?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值得讨论的,下面小编也已经给大家收集了相关的资料了,大家可以看看,看看澶渊之盟的利弊,还有澶渊之盟的内容和意义,感兴趣的一起看看。1、澶渊之盟的利弊1.1、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a、结束了

  • 赵恒留给婉儿的遗诏在哪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宋真宗封禅前,单独和婉儿见了一面,还给了婉儿一封遗诏,应该是有非常重要的内容。推测遗诏可能写下了有关赵祯身世的真相,这样可以保住婉儿一命,但对刘娥来说没什么用。还有一种可能是让刘娥垂帘听政,这样虽然委屈了婉儿,但起码能保证赵祯的地位不会受到威胁,朝廷局势稳定才是最重要的。刘娥和寇准的矛盾也在这,刘娥

  • 张作霖死后为什么一直没下葬,为何停尸九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1937年的6月3日,奉天城,也就是如今的沈阳。一辆专车从珠林寺带出一具遗体,遗体是刚刚做完慰灵祭的,将要从石山车站上车前去锦县,然后安葬在当地的驿马坊。伴随着专车慢慢开来,后面跟着将近一里长的送葬队伍。花圈、万民伞、挽联、万民旗是一应俱全。细看之下,还有数十个日本官兵跟随在灵车左右,送葬队伍哀伤肃

  •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为什么那么阴柔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其实说到古代的男子,大家应该都知道,很多时候都是留的长头发,再加上一些古装的衣服,如果不是提前知道的话,非常有可能就会将其认成是女子。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男子竟然也能和其他女子一样阴柔。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1、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为什么那么阴柔魏晋玄学兴盛,玄学家思想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