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朝修明史为为何不抹黑明朝皇帝?

清朝修明史为为何不抹黑明朝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400 更新时间:2024/3/10 5:04:30

在古代,很多时候都是后面的朝代会给前面的朝代修史书,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后面的朝代作为胜利者,推翻了前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政权,那么对于前朝的史书编撰的工作,自然也是会尽力去抹黑的,虽然不会全盘否定,但是在对皇帝的评价上面还是不一定能够做到去夸赞他们。但其实在清朝人修明史的时候,对明朝的皇帝,却并没有进行什么抹黑,相反,他们甚至还有不少赞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记载了明朝276年的历史,以明朝十六帝为叙事主线,详细而全面的介绍了明朝各方面的历史。在二十四史中,《明史》的卷数仅次于《宋史》,可以说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被人称赞是编纂得体、叙事稳妥、材料翔实等等。

但是现在有不少人认为清朝修的《明史》篡改了历史,贬低甚至是抹黑了明朝皇帝及其明朝,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清朝到底有没有篡改、贬低甚至是抹黑明朝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1、《明史》最大不足之处不是“篡改”而是“删除”

近代著名的清史学家孟森先生,在“明史讲义”中特意说过《明史》的不足之处,可谓是一针见血。

《明史》有两个不足之处,①、偶有疏漏,间有重复。

当然这个不足之处属于正常情况,在各部史书之中,这种情况很是常见。而且相对来说《明史》这个问题不算严重,并非经常性的疏漏、重复。

②、《明史》中对于清朝还没有崛起时的建州女真部落与明朝的关系,是没有记载的,并且选择性删除掉相关历史,总之关于建州女真的历史是一律删除,是一片空白,至于原因很简单,毕竟建州女真曾臣服于明朝二百多年。

诸如王翱、李秉、赵辅、彭谊、程信诸传,这些明朝官员,都曾对建州女真有着抚治或者征讨之过绩,但都被略去这段历史,或有寥寥几笔记载,也是语焉不详,使人辨之不明。

所以总结来说,《明史》最大的不足之处并不是篡改历史,而是有选择性的不记载相关历史,有选择性的删除历史。

2、关于人们对于《明史》误解的解惑

很多人认为《明史》不客观,甚至是认为清朝在修《明史》过程中篡改历史,抹黑明朝。大概有3大原因:

①、清修《明史》时间过长,前后历时长达94年之久。虽然《明史》在二十四史之中规模仅次于《宋史》,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所以有人以此认为清朝在如此长的时间之内,是反复修改历史,贬低甚至抹黑明朝。

其实《明史》修纂的时间很长,还是可以理解的。

顺治二年,也就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年即1645年,设立明史馆,《明史》由此开始修纂。众所周知清朝在入关以后,并不等于统一中国,大规模的战争并没有停止,它还要面对李自成之大顺政权、张献忠之大西政权、南明小朝廷三大敌手,尤其是与南明的拉锯战长达十几年,才将南明最后一帝永历帝朱由榔赶至缅甸。

既然当时战事延绵,清朝肯定无暇修史,为何还要开修《明史》呢,因为按照传统,一般是前朝亡国以后,下一个朝代为其修史,证明前朝政权的合法性,意思是自己取而代之也具有合法性,是顺应天意,清朝是以此表示自己是继承了明朝的政权合法性,同时又宣告了明朝的灭亡,等于是不承认当时南明政权的存在。

所以说清朝在刚刚入关,立足未稳之际,过早的修《明史》,并非是真的要修《明史》,而是以此表明自己的政权合法性。

我们再来看看因为战乱耽误的时间,顺治一朝,清朝的大规模战事不停,到了康熙帝时期,先是苦于权臣鳌拜擅权,所以智擒鳌拜,不久又是三藩之乱,当时战火波及了大半个中国,所以这前30多年时间,实际上是根本没有修纂《明史》,也就是挂个名,达到实现自己政权合法性的政治目的即可。

因此应该以康熙十八年正式组织班子修纂为开始,再以乾隆四年正式完成来看,一共有着60年时间,虽然即使以这个标准来看,时间也足够长,但作为24史之中仅次于《宋史》的大作,这个时间也算合理。

而且如果真想通过修史来贬低甚至抹黑一个朝代,时间的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如果真想要贬低,组织庞大的人力物力也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不是说时间长了就一定等于有什么猫腻存在。

②、《明史》中一些记载被很多人诟病,进而认为是清朝修史过程中,对于明朝的抹黑。关于这点,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的应州大捷,应该是目前来说,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认为是清朝抹黑明朝的明显记载之一。

在正德十二年明武宗朱厚照在应州御驾亲征,与蒙古鞑靼部小王子激战一天,双方大约有十万军队,结果却记载双方只有几十个人战死。

对于这个战死人数明显不合逻辑之处,很多人以此认为是在抹黑明武宗,抹黑明朝。

其实关于这点,《明史》记载已经很厚道了,在武宗本纪之中是这样记载的:“冬十月癸卯,驻跸顺圣川。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并没有记载战死人数。

而在关于江彬的记载中,对于这场战事是这样记载的:“未几,幸阳和。迤北五万骑入寇,诸将王勋等力战。至应州,寇引去。斩首十六级,官军死数百人,以捷闻京师”。详细记载是斩首十六级,这里的明朝“军官军死数百人”,应该是“官军死伤数百人”。

因为《明史》中这个记载是援引的《明武宗实录》,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者(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乘舆几陷”。

而《明武宗实录》是由明朝官方修纂的,与清朝并没有关系,所以战死人数这个不合逻辑之处,不能归之为清朝抹黑明朝,是明显不对的。

所以说有些记载,如果有着明显不合逻辑之处,不必过分激动,要考证之后再下定义。

③、就事论事来说《明史》是客观的,除去删除掉不少关于建州女真历史这个不足之处,整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但除去《明史》以外,清朝其他书籍并非这么客观。诸如清高宗乾隆帝借着修纂《明通鉴纲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钦定历代职官表》等,就极力推崇清朝的“功德”,把明朝有着显著成绩之处进行了抹杀。

还有乾隆时期修纂的《四库全书》,就借着修书名义,下令将有“抵触本朝之语”的书籍都进行销毁,毁灭了与《四库全书》所收书籍种类几乎相同的三千余种书籍。其中销毁了很多天、崇祯二朝的档案,造成了明史史料的大量缺失,很多重要的历史细节难以还原,因此很多历史难以考证,基本上成为清朝的一家之言。

再加之清朝入关,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六年颁布的“面谕”中自诩“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意思是得天下之正,清朝是盖过汉、明,而且还超过三代,虽说朝代更替,每个朝代都为自己的政权合法性加以赞美,但是像康熙帝这样如此自夸,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史料被选择性删去不少,加之康熙帝为了政权合法性说出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观点,是极力抬高先祖业绩,当时对于晚明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贬低。

因此虽然《明史》客观,但是清朝修的其他史书,因为政权合法性原因,是抬高先祖,贬低晚明,并且选择性销毁不利于自己的书籍,留下一家之言,所以很多人自然对明朝有着偏见,同样也有很多不太了解历史的人,简单认为《明史》贬低甚至抹黑了明朝。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清朝,明朝亡国以后,那些思念故国的遗民们,对于明朝的灭亡进行多层次的分析,虽然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但是重点在于总结明亡的教训,自然是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肯定,这也是很多人为之诟病明朝的一个原因所在。

3、《明史》中对明朝皇帝的记载,及其清朝皇帝对明朝皇帝评价

正所谓要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要对这个人或事物进行足够了解,才可以评价,不然不了解,又何以评价呢?

其实《明史》对于明朝皇帝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说是不奢赞美之词的。

《明史》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是这般评价:“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意思朱元璋雄才大略,是汉朝、唐朝、宋朝这些朝代皇帝所不及的,可谓是评价相当之高!

对于明成祖朱棣是这般评价的:“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可以说很不错了,并没有重点批评明成祖的篡位历史,而是主要在于夸赞。

我们再来看看对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的评价:“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这段评价可以说是相当客观,对于崇祯帝的勤政和节俭,还有风骨大加赞美,虽然也说了崇祯帝的错误地方,但是对于明朝的亡国,认为不能归之于崇祯帝一人身上,而是因为积重难返的原因,可以说很不错的。

再来说说清朝皇帝对于明朝皇帝的态度:

顾诚先生曾在“南明史”中说过:“康熙皇帝在审阅明史稿以后,发现其中对于明朝皇帝和某些大臣的指责过多,很不满意,指示纂修大臣应严格把握好分寸;后来修成的《钦定明史》显然体现了康熙帝的意图,删改之处多是掩饰明朝统治者的阴暗面”。

康熙帝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治隆唐宋”。

清世祖顺治帝是这般评价明太祖朱元璋:“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

顺治三年三月,清廷翻译明《洪武宝训》成,清顺治帝制序颁行天下,直接自认为继明朝统治,与天下共遵明之祖训。

可以说顺治帝和康熙帝这父子俩,可谓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铁杆粉丝,对于朱元璋一向是不奢夸奖的。

综上来说,就《明史》而言,清朝对于明朝皇帝的评价可谓是很高,是相当客观的。最大问题在于隐去关于建州女真的历史,但这并不妨碍清朝对于明朝皇帝的不错评价,所以《明史》并没有贬低,乃至是抹黑明朝皇帝及其明朝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宁中则为什么没发现岳不群是伪君子,是岳不群隐藏太深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宁中则嫁给岳不群这么多年,为什么就没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一个隐藏的伪君子呢?宁中则在《笑傲江湖》中的作用,可能被很多人小看,如果没有宁中则可能令狐冲和岳不群决裂的速度会更快一些。作为令狐冲的养母,宁中则曾多次替冲儿出头,跟岳不群发生口角,其为人也是受到江湖豪杰的尊敬。就连任我行都觉得宁中则是不可多得的女

  • 匈牙利人是不是历史上的匈奴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匈奴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少数民族,对于古代的历史来说是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的,但是匈奴在秦汉时期非常活跃,但是到了后来就很少再看到匈奴的身影了,很多人对此也感到非常的好奇,想知道匈奴人后来究竟是都去了什么地方。而现如今也有很多人在猜测,匈奴人会不会就是现在的匈牙利人呢?那么究竟匈奴人和匈牙

  • 太监最早出现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太监在古代是专门供帝王役使的官员,其实最早的太监并非全部都是阉人,只是从东汉开始才规定太监必须全部净身。可能会有朋友不理解这其中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太监和皇帝身边的人走的太近,包括皇帝的后宫妃子,所以为了防止通奸的事情发生才让太监阉割下体。太监最早是出现在哪个朝代呢,太监和帝王之间的关系其实密不可分

  • 水浒传中柴进的丹书铁券真的有用吗?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丹书铁券,与人们经常说的免死金牌是差不多的,作用功能都是“免死”,但是,这样的东西在历史上真的是有用的吗?在《水浒传》当中,柴进柴大官人是有丹书铁券的,他也正是依靠着这个做了很多事情,在他看来,正是因为丹书铁券的免死的作用,让自己得以做很多“违规”的事

  • 西汉赏赐功臣的大量黄金去哪了?为何都消失不见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应该有很多人都知道,西汉时期出土的很多墓葬里面,都有大量的黄金,尤其是海昏侯墓,里面的黄金数量可以说令人震惊,如此大批量的黄金,在考古当中真的算是头一回见到。而其实在一些其他的西汉时期的墓葬里面也出现过很多黄金,但是都没有海昏侯墓里面的更多。这样似乎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西汉时期应该是有很多黄金的,而

  • 局中人沈放原型人物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从先前放出的预告来看,就感觉《局中人》的质量很高,主要是两位主演的演技太好了,所以有着极强的代入感。张一山饰演的沈放,是地下党安排在军统的卧底,期间他遭到自己哥哥沈林的怀疑,兄弟之间的感情一度遭遇破裂。沈放这个人物还是挺难演义的,因为他要在工作、亲情、爱情之间不断切换自己的身份和情绪。那在历史上,沈

  • 暮白首那岚岳和容靖沣恩怨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暮白首》作为原创剧本,在剧情设定方面还是挺吸引人的。那岚岳是玄冰一族后人,但他的族人却被容靖沣灭族,要不是林若寒将他救出,可能那岚岳也活不了。那容靖沣和玄冰一族到底有什么恩怨呢?容靖沣外表正气凌然,实际上狠毒无比,为了得到赤华珠可以不择手段,而赤华珠是救命之花,能够治疗一切伤病。那岚岳为了复仇化名

  • 林丹汗为何打不过皇太极?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熟悉明清时期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虽然很多人的关注点都在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统一上,但在这时候,却并不是只有这两方之间的战斗,还有一个蒙古,他们也不容小觑。因为元朝是被明朝所灭的,因此蒙古的后裔一直都想要复兴元朝,但其实最重要的是要重新让元朝统一天下。而当时明朝和努尔哈赤处于对立面,而且努尔哈赤一直在挖

  • 局中人沈放喜欢谁,和谁在一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不少观众似乎都很好奇,这次《局中人》中沈放有着怎样的感情线。其实剧照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在一张沈家的全家福中,沈放和他的爱人姚碧君站在一起,两人看上去十分恩爱。不过沈放因为工作原因,时常陷入纠结当中,所以没办法照顾姚碧君太多,导致两人感情也没那么稳定。只能说沈放背负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如果姚碧君得知其

  • 局中人沈放结局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局中人》从名字就应该能猜到这是一部谍战剧,因为是由张一山和潘粤明两位实力、人气兼备的演员主演,所以也是备受关注。这次张一山饰演的沈放和潘粤明饰演的沈林是一对亲兄弟,但他们的关系却异常紧张,更是差点反目成仇。沈放的身份并不简单,他表面是替军统做事,实际上还有隐藏更深的一面。风铃会不会就是沈放呢?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