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商市有哪些功劳

古代商市有哪些功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1646 更新时间:2024/1/19 5:27:15

“商市”一词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二》,其中写道:“利商市关梁之行,能以所有致所无”。商市意思不难理解,就是买卖物品的地方,这样一个场所也是从古流传至今,没有发生过太大改变。其实研究一个朝代的商市就能从中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可以说商市是城镇最早的雏形,而且还给人们带来了和平。关于商市的功劳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细想过这个问题,那今天借此机会,就让我们了解下商市的历史吧。

1、何为“商”?

从字面了解来看,《汉书》解释的甚为通透,即“作巧成器为工,通财鬻货曰商”。《白虎通义》更进一步解释曰:“商之为言章者,章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也就是说“商”作为字就是“章”的意思,明了其远近,揣度其有无,沟通四方物资,故而叫“商”。

最初的商人是谁,恐怕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以商品交换来看,远在舜时期便有了专门进行的商业行为,但大部分都是由部落领袖掌握的。如《淮南子》记载:“尧之治天下也……以所有易所无,以所工易所掘。”再如《尚书》记载“舜贩于顿丘,就时负夏。”又如舜“散其邑粟与财物,以市虎豹之皮”,等等,这些记载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商品交换情况,更反映了当时还是以物物交换为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不顾“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奔走四方,经营商业,甚至开始脱离了“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的物物交换阶段,专门居间行商,获利谋生,涌现出一大批有名的商人,如春秋末期的范蠡子贡,战国时期的吕不韦、白圭、巴青等。

商人真正成为一种职业是在汉代。汉朝统一后“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得各地自由往来,商业活动更加频繁,商业活动范围也更加广泛。为方便管理,汉朝政府在各大城市设立“市廛(chán)”,俗称为“市”,自此商人成为一个职业,甚至一个阶级,真正诞生出来。

2、何为“市”?

所谓“市”,即市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男耕女织,皆有富余,于是交易就出现了,《易经·系辞》解释得很清楚: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列廛于国,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所需。

这就是“市”之起源。

最原始所谓的“市”,与后世所说之“市”有着大不同。所谓“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售卖,故曰市井”。以此推断,当时货物交换地应该是田野上进行的,故而不能真正称为“市”。

到了汉代,才有了专门供商业活动的“市”,但在初期仍然与“城”有着区别,“城”是住所,“市”是交易场所,到了后期,虽然“市”设在城内,但仍然被政府筑起围墙,与住宅隔离,方便管理。

以汉朝的长安城为例,城内外有东西九市,城内圈起来的“市”被称之为“阛”,其中除了商店摊贩外,还住着专门做买卖的商贾,整个部分由市吏管理,对各商人实行登记,注明“市籍”,这套管理制度,从汉朝经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都被沿用。

然而再严格的市场管制也阻挡不了商品经济本身发展的冲力,六朝时期,宫廷皇城固然还是被分割开来的,可是坊间与市廛已全非泾渭分明。大唐盛世,外来商贾云集,民坊、市廛界限更加模糊,至唐朝中晚期,已不只是“日中而市”,夜市也出现在长安城中。六朝时期出现的“草市”较唐时更加活跃,最终因“草市”聚拢人口,发展成一个个新生的民坊和市廛混合在一起的商业小城镇。

到了宋朝,“市”完全冲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东京梦华录》形容当时市场的繁荣景象:“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这样的景象与后世几乎无异,虽然明清对市场的控制有所加强,但在一些大城市如南京、苏州、扬州等地,市场还是如同宋朝一样,不避时间不避地点,任由商业行为的发展。

3、商市之功贯穿于整个历史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商业自从汉朝立市以来,便很快从贩夫走卒成为立国大计。

早在汉武帝时期,随着北击匈奴的脚步,商人们也开始拓展商路,他们用驼队将中国的丝绸带往西域贩卖,开辟出一条人类前所未有的商路,为了稳定这条商路,汉朝政府甚至沿路设置驿站来为商贾们提供服务,最终西域七十二国向大汉臣服,与其像传统说其是仰慕中原文化所致,不如说这份开疆拓地之功,商贾手段才是真正利器。

除了对外贸易以外,汉朝内部的市场商业行为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城之市、夜市、草市,还有互市,可以说汉代以商业拓地,各朝沿用以商业定边,“商市”在这里,成了王朝靖边宁边的法宝,这是有史实可查的。汉朝应劭《鲜卑胡市议》中提到:“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言下之意是说胡人犯边,实为生计,道德教化对其无意义,所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唯至互市,乃来靡服。”

互市始于汉朝,中唐以后,不唯北疆,西南更有“茶马互市”,东南则海运大盛,出现了泉州、交州、广州等重要商港。宋、辽、金、元更曾在边疆设“榷场”互市,海外通商更加重要。明朝一边修筑长城,设“九边”,一边与边族修好。到了清代,西北少数民族及俄国贸易,专门有设置的理藩院和当地将军、大臣及各旗札萨克管理稽查,内地商人有理藩院票或当地监管衙门的执照,皆可前往贸易,这种方法其实还是利用商贾实行的一种宁边政策。

但是互市一途,真的就这么轻松惬意就能开疆拓土,真的就这么容易宁边靖边吗?其实远不是此番写来得这般顺畅。

以明朝为例

中国的统一,向来是北方统一南方。三国由晋统一,南北朝由隋统一,五代十国由宋统一,宋金对峙由元统一,这种现象一直到了明朝才有所改变。1368年,朱元璋的大军将元帝逐出北京城,元朝灭亡,明朝统一中原,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南方统一北方的壮举,辉煌一时的蒙古政权败退至漠北,虽然蒙古人退出中原,但与明朝各种各样的对峙和争斗却从未停止。

明宪宗成化年间,东部蒙古势力再次兴起,达延汗完成了对蒙古三大部落的统一,然后和平分封了诸子的势力范围,这就是后世蒙古各部分立的起源。本来“互市”对明、蒙双方皆有好处,实施得也一度很顺畅,但在达延汗后期,随着蒙古各部南下劫掠,明朝中止与蒙古的商业活动,并设“九边”重镇对抗蒙古入侵,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嘉靖二十二年(1522年),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况在蒙古首先发生了转变。达延汗死后,其第三子俺答汗势力日盛,成为蒙古各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俺答汗是“互市”最坚定的支持者,自1541年到1547年间,先后向明王朝派遣使者几十次,表示愿意臣服明廷,承诺每年进贡,只求在长城关口恢复“互市”。当时整个河套地区都是俺答汗的势力范围,蒙古兵东压宣大,南控榆林、固原,西则虎视宁夏,以此形势之优而愿行臣服之礼,足见其诚意。但嘉靖帝却以“寇情多诈”的理由拒绝了俺答汗的“互市”要求。

于是打了和,和了再打,直到隆庆四年(1570年),戏剧性的变化出现了。俺答汗的一个孙子因家庭纠纷跑到大同投靠了明朝,这个机会被当时的宣大总督王崇古抓住了,他奏请朝廷“封俺答,定朝贡,通互市”,这个主张得到了当时的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张四维的支持,于是一切水到渠成。

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二十八日,隆庆帝下诏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子弟各有封赏,并从宣府到甘肃向蒙古开放十一处马市,商市宁边的功效再次体现出来。与蒙古接壤的几千里边境很快出现了一派安定、祥和、繁荣的景象。史书中对此评价曰:“朝廷无此后顾之忧,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师旅无调遣之劳。”明蒙边境数十年相安无事。

清朝又是另一番光景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清雍正五年(1728年)中俄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这两个条约,开了中俄间的国际贸易。与1840年之后签订的条约不同,中俄间这两个条约是通过谈判而签订的对等条约,通过这两个条约的缔结,清朝以商市安定了疆土,消除了外患,为北方赢得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安定的国际环境。而俄国看重的则是“准其贸易互市”,条约签订之后,俄国以国家垄断之力,展开了对华贸易,两个世纪中俄国把持了中国商品在西方的销售,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和国家税收。

这一现象,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国际经济事件,就连马克思都专门著文论述。不言而喻,俄国从对华贸易中得到的是国库的充实、国力军力的增强,为其跻身于列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桩长达两百年的贸易中,俄国是作为国家级的大事来对待与处理的,就拿俄方“市圈”的规划建造者来说,就是参与《恰克图条约》的俄国全权大使瓦萨伯爵。而在清朝统治者看来,这只是政治行为的衍生产品,更多的是出于“安外靖边”的目的而给予俄国的“恩赐”,所以官方的所作所为,就是防范俄国来华商队“窥探枢机”,故而两百年间,能将出口俄国的商品贩卖到恰克图的,全部是清一色的“晋商”。

有商人的地方就能成城镇,晋商靠着他们的勤劳实干,伐木建铺,连绵不绝,自名为“买卖城”,与毗邻的俄国“市圈”仅以木栏相隔,宛若一城,其间“百商云集,万货云囤,市肆喧闹,居然都会也”。这一地方本为内陆腹地,荒僻无比,但因有了商市,就有了自己的机缘,成为远东最繁华的商业都会之一,全球最繁忙的外贸口岸之一。

当然,因商市繁荣起来的不仅仅是恰克图此一地,晋商行经处,城镇鹊起。张家口、归化城、哈密、库伦、乌里雅苏台、伊犁、多伦诺尔、叶尔羌、阿克苏等地,无一不是因商市而兴起的重镇。

结语

尽管历代王朝对待“商市”的态度不一而论,但自汉朝以来将“商市”作为一种手段来安抚便民、消除外患从未真正变过。但客观来看,“商市”之功并非全然就是安边抚民,更多的表现的是对城镇化的推进,还有民族融合的促进。所以,“无商不活、无市不兴”,从这个角度来看,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何尝又不是一部商业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凤归四时歌萧祁结局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凤归四时歌》虽然定位是甜宠剧,但原著剧情还是有虐心之处的,看起来没那么轻松。剧版应该进行了一些改动,多增添一些笑料,这样效果肯定会更好。以往类似的剧集都是安排一个女主,两个男主,围绕一段三角恋展开。但《凤归四时歌》是有两个女主,三角恋变成了四角恋,那势必会有一人走向黑化。萧祁原本喜欢的是素锦,但这

  • 华阳之战秦军如何8天赶到?白起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熟悉战国时期历史的人应该知道一场很著名的战役,名为华阳之战。华阳之战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在战争过程中,白起率领秦军,在八天的时间内,赶往千里之外的华阳城,犹如天降神兵一般突然出现,将赵国和魏国的联军击败,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看起来在当时那个年代简直是不可思议,八天赶路千里,到了之后还能作战,这件事

  • 凤归四时歌闻素语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凤归四时歌》和原著相比,在剧情方面进行了一些改动。小说中,闻素锦和闻素语这对姐妹的关系并不好,后期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闻素语的结局也是十分凄惨。闻素锦同时被安排要嫁给萧煜和萧祁两位王爷,所以姐姐闻素语准备帮妹妹一把,但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却因爱生恨。不过剧版似乎是让这对姐妹的关系有多缓和,给闻素

  • 暮白首陆一舟身份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从官方给出的剧照来看,基本已经可以确定陆一舟和容夙是一对了,感觉他们二人还挺甜蜜的。不过容夙性格毕竟不像姐姐容婳那样,容夙更加腹黑一些,她和陆一舟在一起恐怕目的不纯,所以这一对能否走到最后暂且需要打上一个问号。陆一舟和那岚岳是好友,他们各自都爱上了一个没那么容易牵手的人,所以《暮白首》这部剧的感情戏

  • 观音为什么要收服红孩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西游记》当中有观音帮助孙悟空降服红孩儿,之后收服红孩儿做了自己的善财童子这一情节,很多人应该都还是印象非常深刻的吧。这段情节直接引发了后面,铁扇公主对孙悟空不满,不愿将芭蕉扇借给他的故事。但是从这里我们不如回去想一想,为什么观音当初要将红孩儿收服呢?观音这样做究竟是有什么样的目的,她这样的举动是早

  • 凤归四时歌萧煜结局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又有一部新的甜宠下饭剧即将来临,此前大火的《陈芊芊》完结后,很多观众依然是意犹未尽,那这次《凤归四时歌》的播出,相信同样会带来不少惊喜。《凤归四时歌》改编自高人气小说《妃上不可》,看过原著的朋友应该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剧版究竟是什么样子,那喜欢的小伙伴一定不要错过。全剧将围绕一段四角恋展开,下面就先

  • 王伦为什么要杨志不要林冲?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看过《水浒传》的人应该都知道,林冲因为遭遇陷害,刺配沧州,又被陆虞侯赶尽杀绝,林冲气愤之下,杀掉了来杀他的几个人,对曾经自己所处的那个官场失望透顶,决心落草为寇,这才来到了梁山泊。当时主事的还是秀才王伦,但是很显然王伦并不愿意留下林冲,这和他面对杨志的时候的态度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王伦不愿留下

  • 暮白首有小说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网友在询问《暮白首》有没有小说,如果有的话,想先去看看小说做一番了解。不过这部剧是原创剧情,不是根据小说改编,所以想看还真看不到。从目前给出的剧情介绍来看,整个故事还是比较有看点的。这次就准备给各位做个简单的人物介绍,再来讲讲全剧最主要的几条感情线,要是不怕剧透,想快点了解剧情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 民初奇人传方远极结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方远极登场后,给人的感觉亦正亦邪,不过就他目前所做之事来看,方远极已经属于反派阵营了。方远极有着不错的身手,可惜缺少一些思考能力,容易被人利用。很多观众好奇方远极喜欢谁,感觉他这次应该不会有感情线,毕竟方远极有着更加重要的人物。华民初和八行已经蓄势待发,方远极的阴谋不会得逞,但他也只是棋子之一,真正

  • 袁绍袁术为何都败给了曹操?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袁绍和袁术,两人都是出自汉末时期四世三公的袁家,虽然说两人算是兄弟,只不过两人在家族当中的地位差别比较大,一个是嫡子一个是庶子,所以出身的差别是必然存在的。但是他们两人却也都同样是出身袁家,后来也都实力非常强,袁绍甚至自行称帝,可是为什么兄弟两人最终却全都败给了当时实力比较弱小的曹操了呢?曹操究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