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佛狸是指什么

佛狸是指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120 更新时间:2024/1/19 11:00:26

最近有人读到了辛弃疾的一首词,那就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句话如果单独的拿出来理解的话,那就是在一个叫佛狸的祠堂附近,有一种神鸦社鼓的景象,单纯的这样理解的话,肯定是不懂的,但是这些不是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首先来看看这个佛狸到底是指什么吧,一起来学习分析分析!

佛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并不是指的:“百姓祭祀的狐仙”。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佛狸是指: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魏太武帝拓拔焘!

答案解析:

出自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注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不知真相的百姓们祭祀异族君王,让辛弃疾很感慨也很无奈。

佛(bì)狸祠:拓跋焘小名佛狸。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翻译: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滔滔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是有道理的,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以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非是辛弃疾的缺点,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山东一工地发现东汉古墓是怎么回事?墓主是谁有什么文物?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悠久,传承至今也是留下了很多古代的各种文物,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古墓,不同时期的古墓对于人们了解当时的历史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最近在山东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就又挖到了东汉时期的古墓,对于人们了解东汉时期的一些风俗习惯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那么这个东汉古墓的墓主人是谁,里面又有哪些出土的文物

  • 真实的西域都护府有多少兵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我国历史上的西域都护府,相信对历史比较有兴趣的朋友们多少对这个都会知道个一星半点的。关于这件事,很多人都认为是传说,但事实上并不是。1928年,著名史地专家黄文弼在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轮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处(距库尔勒市113公里,距轮台县城58公里)发现了两处遗址。据其著作《塔里木盆地考古记

  • 明朝服饰和韩国服饰一样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近期,有韩国网友称明朝的服饰是抄袭的韩服,这种说法实在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稍微了解历史的朋友应该都会知道,“朝鲜”的国名还是由朱元璋裁定的,历史上朝鲜各方面的文化都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说明朝服饰抄袭古代朝鲜,毫无道理可言。准确来讲,朝鲜的服饰才是借鉴了明服,如果仔细研究的话

  • 金朝为什么要修长城?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都知道,长城在我国古代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尤其是可以抵御外族对于中原的入侵,在这一点上面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秦始皇要将长城连接在一起,而后世各个朝代几乎都会对长城进行修缮和加固。然而,由女真族统治的金朝,为什么也要去修长城呢?长城本来就是用来抵御外族的,那他们修长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小编

  • 元朝为什么没有灭掉高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鼎盛期,其战力所向披靡,西夏、金国、南宋统统不是元军的对手。所以后来元朝才能完成统一,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元朝为什么没有将高丽一同吞并呢?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当时元军想要灭掉高丽都不算难事,为何忽必烈没有下手?那下面就准备跟大家分析下其中缘由,实际上也是有一定的外界因素所致,想

  • 尼布楚在现在的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对我国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们肯定知道在清朝初年,康熙爷与沙俄签署了一份条约,这份条约便是《尼布楚条约》。这份条约是中国历史上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份国际条约,该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仍属于中国领土。之所以将这条约称之为尼布楚条约,是因为这份条

  • 非洲有长城吗?解密约鲁巴环形墙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人类文明从古至今,有太多的文明建造了类似于长城的防御工事,成为了充当拱卫自身安全的保障。所以这类建筑就几乎遍布欧亚大陆的各个角落,乃至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地区。例如被人发现于尼日利亚境内的约鲁巴环形墙,就是这类永固设施的代表。今日的约鲁巴环形墙遗迹由于历史沿革和人口流动,后世对约鲁巴环形墙的建造、使用

  • 长安为何要改名为西安?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西安,相信大家都非常了解了,一座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都,是中国古代13个王朝的古都,也是中国历史上建朝最多的一个城市,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首,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的人或许会疑惑,既然西安拥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那么为何在古代的诗歌作品、历史记载中,西安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呢?这就必须要说到西安的

  • 历史上有几人死后被鞭尸?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以来,古人都认为死者为大,除非是一些坏事做尽的坏人,死后尸身或许也得不到保护,比如董卓,但如果人死后已经入土,大部分时候也不会再去想要报仇了,但历史上却记载着这样几个人,他们即便是自己死了,自己的尸体也是得不到安宁的,还被人从墓里掘出来鞭尸,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为什么死后还要遭到这样的对待?今天

  • 高湛为啥不传位兰陵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最近有人说了,这个高湛还挺有意思的,话说他和这个兰陵王的关系非常好,而且兰陵王也的的确确是非常厉害的一个人,但是最后这个高湛却没有把皇位传给这个兰陵王,那么有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高湛为啥不传位给兰陵王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高湛是兰陵王的伯伯啊,高湛自己有儿子不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