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还是个优秀的官二代?

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庸才还是个优秀的官二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026 更新时间:2024/1/3 2:39:19

赵孝成王七年(前260年),秦赵两国在赵国境内长平展开决战。在这场决定天下大势的战役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临阵换将,犯兵家之大忌。结果赵国大败,主将赵括阵亡,数十万士兵降后被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一百多年以后,司马迁著《史记》,记述了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故事。经司马迁描述,赵括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成为夸夸其谈、读死书、不知变通的代名词。

客观分析赵括的经历及长平之战进程,我认为赵括并非传说中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用现代话讲,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官二代。理由有三:

第一,赵括学习努力,不拼爹,立志为国效力。《史记》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按说赵奢为国家立有大功,地位与廉颇、蔺相如相同,享受副国级待遇,而且是世袭的爵位。赵括作为他的儿子,养尊处优、安享富贵足矣,没有必要“妄言兵事”博取名利。相比而言,廉颇、蔺相如位列上卿,但是他们的子孙全都庸庸碌碌,寂寂无名。赵括并不是纨绔子弟,他好学习,自幼熟读兵书,立志做一个优秀职业军人,为国效力。同时,赵括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他探讨用兵之道,常常能驳倒久经战阵的赵奢。这一点,空谈理论不懂变通的书呆子是做不到的。赵奢不看好赵括,并非不欣赏自己的儿子。他是觉得战争太残酷,年轻的儿子缺少历练,暂时还难以担当大任。

赵奢死于赵惠文王晚期,根据他的经历分析,大约活了五六十岁。赵奢死后,赵括袭爵为马服君,掌管家族事务。到赵孝成王七年,赵括大约在四十岁左右。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自古以来“打仗父子兵”,我们有理由相信赵括曾长期跟随赵奢历练,绝非是深居简出的公子哥。赵孝成王七年,赵括应该是赵国仅次于廉颇的高级将领(后来的名将李牧刚刚暂露头脚)。赵孝成王虽资质平庸,但是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上卿虞卿等主政大臣都不曾反对赵括出任赵军统帅,足以说明赵括在赵国军队中的地位。

第二,赵括有担当,关键时刻不明哲保身。赵孝成王六年(前261年)初,秦国攻占韩国野王邑(今河南沁阳),将韩国上党郡(包括今长治、晋城两市)与本土完全隔绝。韩王命上党郡守冯亭投降秦国,以求和解,而冯亭却另有打算。当时,山东六国只有赵国军力强盛,可与秦国一战。冯亭欲嫁祸赵国,让韩国坐收渔利,于是便率上党军民归降赵国。贪婪的赵国君臣欣喜若狂,赵孝成王派平原君亲自到上党接收土地。煮熟的鸭子落到别人口中,秦昭襄王勃然大怒,增兵大举进攻上党。赵军尚未部署完毕,上党已然得而复失,冯亭率军民退入赵国。秦军趁势攻入赵国境内,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等待他们的是廉颇率领的20万赵国精兵。秦军孤军深入,廉颇很想以逸待劳迅速击败秦军,于是主动出击。谁知秦军斗志正盛,在敌国境内竟然连战连捷,破军杀将。廉颇只得采取守势,打算凭借地利人和拖垮秦军。两国不断增兵,战争进入僵持阶段。

秦国劳师远征,主力部队远离本土作战,处于赵、魏、韩、楚四国夹击之下,已经犯了兵家之大忌。廉颇用兵老到,坚守不战,静待时局变化。此时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因素,一是国力,一是外交。而赵孝成王恰恰在这两方面都犯了致命的错误:在外交上,没有采纳虞卿联合魏楚合纵抗秦的建议,反而派使者与秦国议和,给了秦国离间诸侯、从容布局的时间,赵国因此陷入孤立;在国力上,过低估计了秦国的战争潜力,以为在自家境内,凭倾国之师足以击败秦军。正是因为这个因素,赵王才会中了范雎的离间之计,以年轻气盛的赵括代替廉颇,并下令赵军主动发起攻击。

从名望和作战经验两方面比较,赵括都远逊于廉颇,这一点赵括自己应该清楚。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日渐强盛,长年对山东六国用兵,兵精粮足,名将辈出。当时天下诸侯对秦国军队无不是怕的要死,恨得要命,唯恐避之而不及。长平之战前后,赵国能征惯战的将领只有廉颇一人。统帅数十万大军与秦国虎狼之师对垒,胜算能有多少?对此赵括未必心中无数。但是作为职业军人,当国家召唤之时义无反顾地披挂上阵,虽九死而不悔,这就是赵括的担当。

第三,赵括宁死不屈,壮烈殉国。史书记载:赵括接替廉颇之后,马上变更军事部署,主动向秦军发动攻击。此时秦军统帅已偷偷换成战国第一名将白起,原主将王龁担任他的副将。白起故意示弱,命秦军佯败溃退,引诱赵军主力离开营垒。同时派奇兵断其退路,绝其粮道,将赵军合围在丹水河谷狭小的区域(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乃至于杀死伤员充饥,于是军心涣散。赵括兵分四路轮番冲击秦军营垒,并亲率精锐部队突围,被秦军射杀。赵括死后,数十万赵军投降后被坑杀。

司马迁描写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赵括无能,却忽略了两个细节。其一,在秦国方面:“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秦昭王听说赵国主力部队被围,亲自赶到刚刚设立不久的河内郡(即一年前攻占的韩国野王邑),征发国内十五岁以上壮丁赴长平助战,彻底断绝赵国的救兵和粮道。秦昭王不愧为战国时期的王中王,关键时刻亲自披挂上阵,确保白起围歼赵军。反观赵国君臣,在赵括军被困的四十多天里做了些什么?是否组织兵力为赵括解围?是否做过外交努力促使楚魏两国发兵?这些史实司马迁都只字未提。假设赵孝成王动员全国的武装力量,派廉颇统帅生力军出击秦军,深入赵国境内的秦军必将首尾难以相顾,长平解围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可惜历史不相信假设,客观事实是赵括孤军作战,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绝望之中赵括亲率精锐部队搏杀,被秦军乱箭射死。

《史记》记载:“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自古以来,关于四十万降卒这个数字是有争议的,水分很大。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赵军的战斗力不亚于秦军,赵括分兵四路拼死突围,对秦军的杀伤力相当惊人,以至于战后白起曾心有余悸地说:“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据此有人推测,秦国在长平之战中阵亡人数不下三十万人,兵力严重不足导致其不能趁势进攻邯郸。史书记载赵国前后死亡四十五万人,大多是在进攻过程中阵亡的。赵括死后,赵军精锐丧失殆尽,已无力发动进攻,残存的士卒不得不放下武器。秦军原本已伤亡惨重,对十数万老弱伤残的降兵根本没有办法处置,于是残酷的杀戮开始了。

由此笔者认为,虽然长平之败赵括难辞其咎,但是导致战争失利的因素很多,指责赵括“纸上谈兵”有失公允。赵孝成王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接连失措,才是长平之战的真正败因。

标签: 战国赵括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窦怀贞是怎么收纳七旬老太太 为了保住官位博取信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窦怀贞,历史解密

    虽说官字两张口,在面对百姓时可以獠牙毕露,但做官也有做官的难,只有上边罩着,下边捧着,自己才能混的稳当,所以混到位极人臣时多半已经变成人精,唐朝的窦怀贞就是例子。毕竟身居庙堂之高,抬头便看到龙颜,低头又是百姓吃饭的嘴,夹在中间的人必然如履薄冰,好在升迁的路上,他早已练就了城墙般厚的脸皮,节操这回事,

  • 内阁首辅沈一贯上书请问皇后的近况,皇帝大怒将其投入诏狱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沈一贯,明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XXX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在现在的后宫剧中,绝大部分的皇后都是反面人物,要么心怀鬼胎,要么懦弱无能,要么嫉妒成性,要么凶狠残暴。总之,在小说家的笔下,皇后都是宫廷剧中最后的怪兽,是通关必须要打倒的。其实,在小珏看来,历

  • 他是与夏桀齐名的历史三大暴君,下场极为凄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纣王,商朝,历史解密

    看过封神榜这部电视剧的小伙伴们一定对商纣王有着极为深刻的印象。施炮烙之刑,修观星高台,兴酒池肉林,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讲,这样一位君王无疑都是人们心中暴君的典范。事实上,到了现在商纣王与夏桀和周厉王一样,并列为我国历史上公认的三大暴君。然而大家不觉得十分奇怪吗?在商朝末年,处于商纣王统治下的商朝并没有

  • 新自由主义的起源是什么?是怎样进一步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新自由主义,英国,历史解密

    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早期新自由主义创立时期、新自由主义受冷落与自我雕琢时期、新自由主义勃兴时期、新自由主义政治化和向全球蔓延时期。创立时期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是由这个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环

  • 日本天皇的祖上丰臣完子的身世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丰臣完子,历史解密

    丰臣完子是日本曾经统治者丰臣秀吉家族的人,后来嫁给了九条忠荣,剩下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以至于丰臣家族被灭族,断子绝孙,只留下对后来者德川家族毫无威胁的丰臣完子,所以如今的日本天皇也有一部分丰臣家族的血液。丰臣完子出生于文禄元年,父丰臣秀胜,母浅井江。秀胜的母亲瑞龙院是日本当时的掌权者丰臣秀吉的亲姐姐

  • 两宋时期,良贱制度的消亡有何历史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秦汉以来森严的良贱制度逐渐被打破,宋仁宗登基后,私人奴婢在法律上得到了编户齐民的待遇。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官奴婢制度得以废除消亡。无论是从中国封建法制史,还是从世界中世纪法制史来看,宋代取消良贱制度的做法都可以称得上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值得深入分析。

  • 李广田的主要作品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广田,文学,散文家,民国,历史解密

    李广田(1906~1968),散文家。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1935年大学毕业,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云南大学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52年),云南大学校长(1957-1959年)。1959年

  • 李斯临死总结了自己的七条罪状,时刻影响着中国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斯,秦朝,历史解密

    李斯,多么简单的一个名字,又是影响多么深远的一个人。他曾位极人臣,达到权力的巅峰;又被打入牢狱,受尽屈辱。最后被腰斩于咸阳。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厕所里看到吃粪便的老鼠,老鼠见有人来,就顺着墙脚仓皇逃窜。而米仓里的老鼠则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很少有人来打扰他们。于是,

  • 揭秘:诸葛亮真能一天吃一斤米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三国,历史解密

    之前,诸葛亮把司马懿忽悠进了上方谷,眼看司马懿父子就要烧成“死马父子”了,可这时候不知从哪飘来了一场邪雨,正好下在了上方谷,正好浇灭司马父子身上的大火,正好司马父子趁机逃脱,一切都好巧!司马懿死里逃生!心中犹自惊魂未定,一声长叹:“诸葛亮真乃神人也,我不及也!”从此之后,司马懿高悬免战牌,不打了!他

  • 苏轼为歌女填词,太过情深至今广为传诵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苏轼,宋朝,历史解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北宋政坛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有御史打小报告说:“(苏轼)与王巩往还,漏泄禁中语,阴同货赂,密与宴游。”于是时任秘书省正字、苏轼的好友王巩被一撸到底,贬去宾州监督盐酒税。宾州就是今天的广西宾阳,王巩也因此成了20多位“乌台诗案”案犯中,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苏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