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宋时期,良贱制度的消亡有何历史意义?

两宋时期,良贱制度的消亡有何历史意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252 更新时间:2024/1/3 20:52:35

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秦汉以来森严的良贱制度逐渐被打破,宋仁宗登基后,私人奴婢在法律上得到了编户齐民的待遇。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官奴婢制度得以废除消亡。无论是从中国封建法制史,还是从世界中世纪法制史来看,宋代取消良贱制度的做法都可以称得上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值得深入分析。

一、良贱制度的加强与固化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良贱制度中的“良贱”,指代的是两类有着不同法律地位的人群,即“良民”与“贱民”。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贱民的基础构成是官、私奴婢。自秦朝起至五代时期,奴婢的法律地位虽时有变化,但永远不改的是官、私奴婢的来源与民事权利客体地位。秦汉时期,奴婢改变自身低贱身份的条件较为宽松。秦朝一统六国后,基本沿用了商鞅变法后的律法,是为秦律,而秦国的奴婢制度也随之保留,其主要特点是良贱之间允许通婚奴婢改变身份的途径较多——如奴婢凭军功可以获得爵位,爵位又可用来赎免亲属、冗边五年可换取一人免贱等。

汉承秦制,奴婢的地位与待遇基本没有下降,加上汉初统治者以黄老之学治世,奉行休养生息政策,非常重视民力,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帝诏:“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可见西汉初年,奴婢得到了统治者重视。东汉初年也是如此,世祖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帝诏:“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婢,不得减罪。”同年八月又诏:“敢炙灼奴婢论如律,免所炙灼者为庶民。”这些诏令无疑说明在两汉时期,奴婢的人身权得到了较高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割据混战不断以及胡人南下,天下大乱,奴婢的法律地位急剧下降。曹魏时,统治者恢复了西汉对官属奴婢的黥刑,黥其面以示与良人的区别,这是自汉文帝废除肉刑以来的历史倒退。到南北分裂的南北朝,即使是北魏孝文帝进行变革,将北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时,军队攻城略地仍旧将战俘尽数充当为官属奴婢。隋唐时期,良贱制度进一步完善,统治者通过立法使得“良贱”更加固定化。东亚地区最早的成文法《唐律疏议》中,涉及良贱身份的律例近一百条,约占其内容的五分之一,可见良贱制度对唐朝的统治有何重要。

与之相匹配的则是尊卑等级制度,西汉“上请”、曹魏“八议”、南北朝“官当”、隋朝“例减”都属于特权法的范畴,《唐律疏议》则将历代特权法尽数归纳,并增加了新的特权法“赎”,即官员用钱可抵刑罚的律条,用此强调奴婢卑下,在法律地位上与畜产无异,良贱之间也被禁止通婚。《唐律疏议》载“奴婢有罪,其主不请官司而杀者,杖一百,无罪而杀者,徒一年。”奴婢犯罪时,主人不告知官府就擅自殴打,判处一百杖刑,无故杀害奴隶也不过是惩罚性地劳动一年。

由于犯罪成本实在过低,从而引发大量主杀奴的私刑案件,而这其实也是奴隶制残余与唐初尊卑等级压迫的礼制所融合的结果。“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的力量有了明显增长,大土地所有制得以发展,随着“两税法”的实施,租佃雇佣制在工商业向前发展的基础上得到推进,良贱制度也随之产生一些变化。新兴的“典身制”类似于债务奴婢,不属于贱籍,不能相互转卖,官属奴婢劳作达到一定年限后,也可以被准许从良。不过“两税法”的推行,虽然使得奴婢总量少于均田制时期,但非债务奴婢的买卖依旧属于合法行为。

二、商品经济下的良贱制度变革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良贱制度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帝诏:“奴婢非理致死者,即时检视,听其主速自收瘗,病死者,不须检视。”奴隶非正常死亡,官衙应派人立即检查,之后听从主人意见迅速收埋,病死的奴婢则不需要检查。太宗及真宗时期,政府颁布一系列法律,进一步加强了奴婢的身体权与生命权,如主人不得私自黥面及擅杀奴婢、不能将奴婢视为畜产估价买卖等。

宋仁宗登基后,北宋进入浩浩荡荡的改革时期。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宋仁宗下诏改五等户制,规定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此举意味着原本桎梏下层百姓权利的制度得以松绑,奴婢生命权也得到进一步深入具体的保护。史载“开封府言旧制,公私家婢仆疾病三申官者,死日不须检验,或有夹带致害无由觉察。”为此,帝诏令“今后所申状内无医人姓名及一日三申者,差人检验”。即朝廷增设了医生签署死亡报告的律例款项,以此约束奴婢雇主,防止夹带造成伤害奴婢致死现象发生。

事实上,自北宋建国以来,奴婢的性质早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官方诏令与刑律等正式文献记载中,对奴婢这类“贱民”多采用表现雇佣关系的“人力、女使”等称谓。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的“嘉祐敕”,也以法律形式将男女奴婢称作“人力”与“女使”,此时奴婢法律地位的变化,也可通过具体案例用以证明。如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宰相陈执中宠妾鞭笞女使(奴婢)迎儿致其死亡,殿中侍御史赵上书弹劾“执中不能无罪,若女使本有过犯,自当送官断遣,岂宜肆匹夫之暴,失大臣之礼,违朝廷之法。”此事导致京城开封“道路喧腾”,百姓对其大加议论,欧阳修也对此做法表示不满,陈执中最后致仕罢相与此事也不无关系。

宋英宗时,有官员刘注“坐刺仆人面”,私自惩罚自家奴婢,最终被“追三官,潭州编管”,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这些都表明了宋代统治者不再死守高官残害奴婢可依“特权法”免罪或轻罪的传统教条。北宋后期,“人力”与“女使”的法律地位又进一步提高,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宋廷组织相关人员对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有关律例进行了修改,“主殴人力、女使有愆犯,因决罚邂逅致死,若遇恩,品官、民庶之家,并合作杂犯。” 真宗时杀无罪奴婢流放三千里的刑罚被大幅加重,即使私自杀害的是有罪人力、女使,严重者会被官衙判处死刑。到南宋时期,擅杀人力、女使,无论对方有罪与否,杀人者都是死罪一条。

三、两宋良贱制度的进步本质

需要指出的是,宋朝人力、女使与雇主的“主仆关系”与前代主人奴役奴婢的关系有着本质区别,即“诸于人力,女使,佃客称主者,谓同居应有财分者。”司马光在其《涑水家仪》中记载:“凡男仆,有忠信可任者重其禄,能干家事次之。其专务欺诈,背公徇私,屡为盗窃,弄权犯上者逐之;凡女仆,年满不愿留者纵之。勤旧少过者资而嫁之。其两面二舌,饰虚造馋、离间骨肉者逐之,屡为盗窃者逐之,放荡不谨者逐之,有离叛之志者逐之。” 大意就是雇主也必须重视人力、女使的品行优劣,并加之区别对待,这也是宋代雇佣关系的主流做法。与其相反的是,若雇主品行不端,人力、女使处于弱势时,按同居法,虽仍有上下之分,尊卑之义,但人力、女使在契约届满后,自身去留可以自由,不愿留者,主仆关系随着契约的到期作废。

这些变化的出现,使得北宋官奴婢数量,与前代相比相对减少。《天圣令》残本十卷记载,北宋废弃了唐令中不少有关官奴婢的律条,比如被视作畜产的官属奴婢赏赐制度、官属奴婢的劳役与供给制度、捕获逃亡奴婢的酬赏制度等。虽然北宋雇佣关系下新形成的主仆关系不再视同于良贱关系,成为了奴婢制的主体,但官属奴婢现象仍然存在。《天圣令》载,官属奴婢可作财产用以买卖、转让或质举。宋仁宗以后的历次变法,罪犯籍没为官属奴婢的做法逐渐减少。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籍没罪犯为官奴婢的做法从制度上得到正式废除。

两宋良贱制度的废黜消亡之所以能够在中西方法制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其在封建社会难能可贵——与两宋同期的辽、西夏、金、蒙古等国都存在影响恶劣良贱制度。到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大为发展,奴婢数量虽较之金、元时期大减,但买卖奴婢的现象依然存在,相关制度也未废除。清朝时期,自康熙皇帝以后历代清帝都制定了关于奴婢从良的民事法条法规,但这与宋代奴婢整体地位提高为良人仍旧存在很大差距。直至清末沈家本修律,引进西方世界大陆法系,并加之改变,中国的奴婢制度至此才宣告终结。

标签: 宋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广田的主要作品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广田,文学,散文家,民国,历史解密

    李广田(1906~1968),散文家。号洗岑,笔名黎地、曦晨等。山东邹平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外语系,次年开始发表诗文。1935年大学毕业,回济南教中学。曾与北大学友卞之琳、何其芳合出诗集《汉园集》。云南大学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1952年),云南大学校长(1957-1959年)。1959年

  • 李斯临死总结了自己的七条罪状,时刻影响着中国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李斯,秦朝,历史解密

    李斯,多么简单的一个名字,又是影响多么深远的一个人。他曾位极人臣,达到权力的巅峰;又被打入牢狱,受尽屈辱。最后被腰斩于咸阳。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厕所里看到吃粪便的老鼠,老鼠见有人来,就顺着墙脚仓皇逃窜。而米仓里的老鼠则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交配,很少有人来打扰他们。于是,

  • 揭秘:诸葛亮真能一天吃一斤米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三国,历史解密

    之前,诸葛亮把司马懿忽悠进了上方谷,眼看司马懿父子就要烧成“死马父子”了,可这时候不知从哪飘来了一场邪雨,正好下在了上方谷,正好浇灭司马父子身上的大火,正好司马父子趁机逃脱,一切都好巧!司马懿死里逃生!心中犹自惊魂未定,一声长叹:“诸葛亮真乃神人也,我不及也!”从此之后,司马懿高悬免战牌,不打了!他

  • 苏轼为歌女填词,太过情深至今广为传诵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苏轼,宋朝,历史解密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北宋政坛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有御史打小报告说:“(苏轼)与王巩往还,漏泄禁中语,阴同货赂,密与宴游。”于是时任秘书省正字、苏轼的好友王巩被一撸到底,贬去宾州监督盐酒税。宾州就是今天的广西宾阳,王巩也因此成了20多位“乌台诗案”案犯中,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苏轼为

  • 二战后芬兰是资本主义国家吗?为什么被视为一个红色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芬兰,二战,历史解密

    二战后芬兰是资本主义国家,却为何被视为一个红色政权?其中缘由我们要从1808年说起,那年北欧霸主瑞典,为了阻止东边俄罗斯帝国崛起,对它发起了猛烈的“扼杀”攻势。原创芬兰地图但不幸的是瑞典人“滑铁卢”了,1809年9月在俄罗斯人疯狂的反攻中,瑞典军队节节败退,不可一世的瑞典人不得不低下头颅,举着白旗向

  • 揭秘:韩信在战场上究竟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韩信,汉朝,历史解密

    秦王朝在秦始皇的统治之下,虽然平定了六国,横扫了天下。但是因为秦始皇早期强制性地压迫百姓的做法,使得民心无法真正得到归顺。而到了暴虐的秦二世,百姓们的生活更加凄苦。于是,各地的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一刘一项”成为了争夺天下的霸主。想要掌管天下之事,一个人的力量自然是不足以起到作用的。

  • 赵匡胤去世之前,是自愿传位给自己弟弟赵光义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匡胤,北宋,赵匡胤,历史解密

    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而他弟弟就是赵光义,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那么赵匡胤去世之前,确实是自愿传位给自己弟弟赵光义吗?还是说他不愿意,被赵光义篡位的呢?小编则对此认为,这次的传位有蹊跷,赵匡胤不是自愿的。第一、什么是金匮之盟?那个时候赵匡胤的老妈杜太后还在世,她认为大宋朝刚刚一统天下,一切还没

  • 揭秘:李定国和孙可望为何会反目?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献忠,明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张献忠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孙可望是明末农民叛军首领张献忠的义子,被张献忠重用。张献忠去世后,孙可望,李定国一起接管张献忠的义军。随后,联明抗清的政策被执行,成为南明王朝的大臣。后来,他投向清朝,协助清朝夺取南明王朝的势

  • 吴三桂为何趁机渡江北上呢 他为什么要作出这种决策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清朝,吴三桂,吴三桂,历史解密

    吴三桂为何趁机渡江北上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673年11月,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乱,史称“三藩之乱”。在叛乱初期,由于清朝方面准备不足,而吴三桂蓄谋已久,因此叛军节节胜利,兵不血刃占领贵州,接着又占领的湖南、四川等地,兵锋直抵长江南岸。

  • 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为什么没人敢和朱标争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谁敢溜到朱元璋面前和大哥朱标争一争,这个后果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并不是说大哥朱标没有容人之量,我的意思是,朱元璋可能会在朱标反应过来之前,跳起来狠狠地把这个不开眼的儿子痛打一顿。当年朱元璋有长子朱标之后,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把朱标当场成继承人培养的,文官武将都给安排的最好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