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四公子为何没有秦国的公子,而秦国却统一了

战国四公子为何没有秦国的公子,而秦国却统一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196 更新时间:2024/1/17 5:21:12

战国时期有非常多的风云人物,其中就有战国四公子,分别是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这四个人分别是齐国、赵国、魏国、楚国人,但秦国当时那么强大,为什么秦国的公子却没有入选到这战国四公子里面呢?而没有入选的秦国最终却完成了统一,这之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周朝早就灭亡了

尽管研究历史是有趣的事情,但是毕竟古籍就那么多,感兴趣的话都可以读一读,但是你要是想在历史学领域,尤其是在不依靠新的考古发掘的情况下,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简直就是难上加难。

毕竟古代文献,尤其是靠谱的文献,越往上研究就越少,书就那么多,早就被专业人士甚至是业余人士读完了,你要想纯从从读书中发现新成果,那绝对是个天才。

清代有个读书人叫做崔述,这个人名气不大,因为他本人不擅长写诗文,也不是官员,他是个历史学家,擅长文献考据,这也是那个时代清朝特有的文化氛围,只敢在故纸堆里,纵横驰骋,怀疑杀伐古代一切传承下来的书籍。

这个崔述很厉害,他有个惊人的发现,这个发现要是说出来你可能也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事2000多年愣是没人发现。

他的这个发现很有趣,那就是周朝其实早在周显王二年(公元前367年)就亡国了,这个结论可是有点惊世骇俗呀,我们都知道最后的周天子是周赧王,这个《大秦赋》里也有演过,就是那个心情激动无比,咒骂秦人不过是自己仙人马奴的那个老头。

这个周赧王是末代天子,也是咱们教科书上写的,怎么崔述有什么新发现,推翻了这个结论了吗,那为什么我们教科书上还写的是周赧王是最后的周天子呢?

这个国家亡不亡,关键看你什么标准,有人说末代赵王是赵王迁,但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国称王,六年后才被灭,但大家公认的还是赵王迁是末代赵王。

如果按照通行标准,你会发现崔述的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历史过程不细说,简单来说下结果就是,周天子把属于自己的最后一块土地也分封了出去之后,周天子已经彻底没有一寸土地了。

而没有一寸土地的周天子,你要说他是亡国,这也完全是合理的,这里就要表扬一下《大秦赋》的编剧了,因为剧中出现了东周君、西周君和周天子,这个尽管很多人搞的一头雾水,但其实是符合历史的。

这里面就涉及到周朝的基本制度分封,最初的设计是这样的,天下初定,周天子分封诸侯,当时土地大人口少,用手大概一指说这个地方就归你了。

于是这个有功之人就带着“锅碗瓢盆”的礼器出发了,有天子昭命和一套礼乐典章,从此你和你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可以在这个地方生存下去,这个地方就是属于你们家族了。

但这个分封有个致命的缺陷,大臣有了功劳就要分封,可是地越封越少怎么办,而且有些到了后期,都是抢地盘,抢完之后,让周天子盖个戳认证一下,说这个地归我了。

这是周朝的命门,地越来越少,分封终有到头的时候,终于在周显王二年的时候,被逼无奈之下最后一块地盘也分封了,从此周天子就连一寸土地就没有了。

没有一寸土地的周天子,你要说他已经亡国了也行,不过分封的也是周天子的兄弟,暂住在兄弟家也没什么不行的,周天子没地方住,经常轮流住在东周君或者西周君家里,于是在《大秦赋》里,我们看到了同时存在着东周君、西周君和周天子,这是符合历史的。

因为周天子其实早就没了地盘,属于寄居在别人家里,分封分封本来是好制度,到了最后弄到天子连一寸土地都没有,这说明任何一种制度,时间长了都需要打补丁或者升级改造。

2、狡诈的黄蓉

《射雕英雄传》里有个有趣的情节,聪明的黄蓉为了通过渔樵耕读这一关,黄蓉出了一首非常刁钻的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这首诗是讽刺孟子的,尤其是最有一句让阻拦他们的儒生很是难堪,黄蓉的意思是,孟子那么有才能,你应该去效忠周天子,干嘛到处跑,不是到齐国就是到魏国。

黄蓉只是一是机巧而已,这个话题完全可以反驳,而其可以反驳的理直气壮,要是孟子去了周天子那里,才是真正的乱臣贼子呢。

分封的意思就是这个地就给你们家了,你们世代都在这里繁衍生息,对里面的土地人们全权负责,周天子不再享有所有权。

然后这里面往下就是逐级分封,太子给你封个国,国君在把土地分封给大夫,这样一级一级封下去,最后一个等级就叫士。

这里面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我上司的上司不是我的上司,我奴仆的奴仆不是我的奴仆,每个人之效忠听命与自己的上级,对越级的上司完全没有效忠义务,这就是那个时代著名的家臣篡位的基础。

国君只能命令大夫听话,大夫手底下有自己的兵马,如果大夫不听话,国君是没办法直接命令大夫手底下的人的,这样一路走下来,以下犯上的事情就时有发生。

因为封地是世袭的,你又拿不走,所以听不听上司的话,也是看下属的心情,这种体制到了战国时代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因为这样效率实在太低了,而且世袭封地,当地的封君想的就是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对国家利益不是很关心。

这里面改革最成功的就是秦国,正是秦国最成功最彻底的变法改革,才是秦国最终能够战胜其他六国的根本原因。

3、从封建到郡县

从春秋时代开始,各个诸侯国之间就开始了不断的攻伐,国与国之间的攻伐,就必然要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所有改革的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提高效率。

现在我们干什么事,不管多么困难的事,领导布置完任务之后,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行不行不行的话我找别人。

但是在先秦时代,这种对话是绝对不会发生了,比如晋国国君说,这楚国最近有点不老实呀,赵大夫你带兵教训一下楚国吧。

这个赵大夫一定,最近刚到了一批美食,此时出兵就吃不到美食了,于是回复晋国国君说,臣能力有限,打不过楚人。

这要是换到现在,国君肯定会说,你不行是吧,让魏大夫上吧,我扯你的职,但是在古代国君无法撤大夫的职,也无法剥夺他的封地,这样一来大家对发布的政令肯定会挑肥拣瘦,效率肯定不高。

不要说效率不高的问题了,国君因为对手下缺少有效的控制手段,国君被干掉的事情经常发生,整个春秋战国发生内乱,是所有国家通行的弊病,跟国君是不是昏庸没有关系。

最著名的就是韩赵魏三家干掉了晋国国君,田氏家族代替了姜氏家族成了齐国的新主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你连位置都朝不保夕,怎么谈效率怎么谈竞争。

古人也不傻呀,面对这样的情况,那必须变法,谁先变法成功,谁就能获得优势,谁变法彻底,谁就能获得长久的优势。

如何提高效率,各国君主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改变这种分封的局面,把手下这些世袭的官位,变成跟自己打工的,随时可以撤换。

只有掌握了人事权,君主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权力,国家的政令才能更好的实施下去,于是变法就成了那个时代君主们都要考虑的事情,因为不变不行呀,你不变别人变的好了就要来打你。

变法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分封结构,把分封制度改成郡县制度,郡县长官不世袭,谁上谁下有考核标准,君主觉的你不行就让你下去。

从封建到郡县,最先成功的是魏国,魏国在战国时代,首先开始变法,迅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完全把秦国按在地上摩擦,魏国不但夺取了河西高原,连后来秦国著名的,东方六国不可逾越的关隘函谷关,都被魏国夺走了。

当时的秦国可以说是国力衰到了极点,魏国也是极盛一时,但改革随着魏文侯的死亡就终止了,最终吴起被逼走,魏国的改革就结束了,从此魏国也慢慢走上了平庸与衰败的道路。

这里面最成功的就是秦国,商鞅变法彻底改造而来秦国,便世袭的分封为郡县,这一点秦国做的最彻底,最终即便是商鞅被车裂了,秦国的变法事业也进行的比较彻底,并最终让秦国走向了胜利。

4、秦国不需要四公子

为什么变个法这么难,除了秦国其他的都失败了,变法的根本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把你世袭的爵位官位给剥夺,一切都得重新按照功劳重新分配。

你这不是明显要了那些有世袭爵位人的命吗,而且一国之内原来绝大部分都是这种世袭势力,你要革他们的命谈何容易,但是一旦成功了效果就非常明显了。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为什么秦军被称作虎狼之师,因为秦军有明确的规定,斩首一级给你什么样的爵位,一共二十级爵位,所以每次打仗,秦军看到的不是敌人,而是一个个明晃晃的爵位和金钱呀。

很多人都夸秦军的军功制度,但是这只是变法成功之后的表象而已,别的国家都不傻,打仗立功就可以加官进爵,这么简单地道理,不要说战国的人知道,夏商周估计都知道这个道理。

问题的关键在于,秦国有那么多的爵位官位给到士兵,其他国家没有,因为其他国家的爵位都被旧贵族占着,他们不肯放手,不管国君如何许诺前方将士,顶多也就是得点钱财,加官进爵不是不可以,你得等到你上面的老贵族死了,而且还的运气好,自己功劳足够大,才有可能加官进爵。

为什么战国四公子这么出名,因为他们个个势力都非常强大,都有自己的门客,而且他们本身都是王族出身,除了楚国的黄歇之外。

这样的身份,他们自然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力,他们自然也是全心全意的为国办事,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但是因为他们的身份高,所以他们一直在,一直在影响着自己的国家。

他们本身的确很能干,问题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能保证一直做正确的事情,人总有糊涂的时候,但即便是他们犯了错误也不要紧,反正他们的位置一直在,没人可以把他们撤职。

对比一下秦国的魏冉你就看出来差别了,同样是位高权重,同样是对本国影响巨大,魏冉为相却几次上下,一旦某个时候,他做的不好,被撤下来也是常有的事,当然最后一次被撤职后,抑郁而死,连带着自己举荐的白起最终也因为没了靠山,而被秦昭王给赐死了。

秦昭王赐死白起当然是错的,撤掉魏冉或对或错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可以撤,但是战国四公子呢,他们的身份和权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做的不好的事情,依然是稳稳在位,这样的体制,你最终遇到一个混蛋人物,那铁定完蛋。

秦国的郡县制度,和其他国家的分封制度,很明显郡县制有巨大的优势,郡县长官不世袭,当然要卖命工作,不合心意就换了你,这种体制肯定有弊端,但是比分封制却是好太多,分封制下,这个地方的管理者好与不好全部靠命,而且从逻辑上讲,一个家族世代统治这里,要保证每一个统治者都很贤,几乎是不可能的,几代之后必出逆子,这是个概率问题,时间久了总会出问题,谁也不能改变。

秦国没有战国四公子,秦国也不需要,秦国需要的就是无数个不知名的郡守,不知名的官吏,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秦朝这件机器告诉运转,统一大业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郡县制代表着未来,分封制代表着过去,用未来治理攻击腐朽之势,秦国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杨贵妃是活埋吗,究竟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杨贵妃确切的死因在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相传杨贵妃的下落有好几种,例如死于马嵬坡、死于佛堂、被活埋、死于乱军等。其中杨贵妃是否被活埋被讨论的最多,当时杨贵妃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眼中钉,还把这场动乱的部分原因归结到杨贵妃的身上,最后李隆基在杨贵妃身上必须做出一个选择,那他当然是选择江山。不过安史之乱

  • 叶赫那拉静芬长相最丑,慈禧为何将静芬许给光绪帝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1888年,在太和殿当中,慈禧太后为光绪皇帝举办了选后大典,最终将自己的侄女静芬,也就是未来的隆裕皇后许配给了光绪皇帝。静芬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二女儿,其长相非常的普通,甚至还有些丑陋。但是慈禧的亲侄女不止一位,因为桂祥还有两个女儿,分别是大女儿静荣,以及小女儿静芳,这两位女儿都比静芬相貌出挑,让人不

  • 明朝张嫣皇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张嫣,这是大名孝哀慈靖恭惠温贞偕天协圣悊皇后”,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原配皇后,明思宗朱由检之寡嫂,被认为是明朝时期最美艳的皇后。张嫣身上有三个鲜明的历史标签:艳名久传,仇恨阉党,自缢殉国。关于这位年轻的皇后,即使到了清代中期,坊间依然流传着她的诸多事迹,其贤后形象深入民心。我眼中的张嫣,

  • 吴三桂家族是如何发迹的,是如何成为豪族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万历40年(公元1612年),吴三桂出生在了一位军官之家,其父是吴襄,生母不详,但是其继母祖氏是辽西豪族祖家(祖大寿家)的妹妹。根据史料,吴三桂排行老二,他的哥哥叫吴三凤。他弟弟叫吴三辅,以及两个妹妹。(其实关于吴三桂的兄弟姐妹人数,各类史书中都没有完整的记载,到底他兄弟是不是三人,还是其他兄弟早夭

  • 谭嗣同是爱国主义者吗,还是卖国贼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戊戌变法,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上学时在课本当中都有学过。在近代历史上,戊戌变法最终是以惨败的形式收场的,结局就是戊戌六君子就义,留下了不少的传世名言。尤其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正史上孙坚的战绩如何,做过多少大事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东汉末年,董卓祸乱朝政,各路诸侯结盟奋起讨伐。在这其中,有一位喜欢带着红色头巾的武将不仅仅击溃了董卓的太守,杀了董卓的一位都督,甚至还打跑了董卓手下第一猛将吕布,即便是董卓率军亲自交手,也被打的是狼狈逃窜。当一起讨伐董卓的袁术听到此事后,颇感震惊,袁术的一个手下说,若让此人攻下洛阳,就相当于了除去了

  • 刘备伐吴损失了多少兵马和将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刘备伐吴可以说是刘备一生中一次非常重要并且可以说是错误的战役,在很多人看来,刘备这样做其实是错误的,以当时的蜀汉的军力来说,想要战胜吴国,本来就很难,而刘备更是因此损失了不少兵马甚至是大将。那刘备究竟损失了多少呢?如果这些兵马和大将都还在,后期诸葛亮北伐是不是会轻松一些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

  • 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为何倾尽所有还是赢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1840年6月份,一艘从印度起航的英国军舰来到了中国的广东海,随即第二次鸦片战争便就此拉开序幕。这场战争一共持续了2年的时间,最终以清朝的惨败结束。之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从中国获得了非常多的好处,但是当战争最终结束的时候。道光皇帝却还是不知道英国究竟在哪里,他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我

  • 岳家军有哪些叛徒,这五人曾参与构陷岳飞一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岳飞的死可以说是千古奇冤。而导致岳飞被诬陷,除了朝中那些奸臣以外,还有部分岳家军出卖了岳飞。岳飞回朝后,遭到了万俟卨和罗汝楫的弹劾,张俊则利用岳家军的矛盾,逼岳飞的好兄弟王贵诬陷岳飞,此后又有多人提供假的证词,这才导致岳飞的罪证被做实。这五人在历史上是有相关记载的,那除了王俊和王贵以外还有谁

  • 嬴政为何要杀韩王安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在战国七雄当中,韩国是第一个被灭的诸侯国,其末代君主韩王安可以说是亡国垂泪。苟延残喘9年,心情是三起三落,投降秦朝4年之后,过了这么久,为何嬴政还要杀韩王安泄愤呢?而这就要从头说起了,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吧。一,昙花一现的强盛公元前453年,晋国发生晋阳之战,赵襄子、魏献子、韩康子三位大夫暗杀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