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鸿章为什么放弃朝鲜?

李鸿章为什么放弃朝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296 更新时间:2024/1/20 20:24:31

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拥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在每一个时代都是泱泱大国的存在,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停的与世界进行交流和碰撞,可谓是大放异彩,不论是在哪里,在任何方面,都对世界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与中国比邻而居,就单单这方而言,朝鲜与中国二者便注定双方在各方面交互联系,彼此影响。清朝末期,朝鲜差点成为中国一个行省,李鸿章为何不同意?

中朝两国自古渊源颇深

朝鲜与中国自古便是邻国,仅仅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两者最早的渊源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邻邦之谊。在政权方面,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中国进贡。除开这层关系,传说朝鲜国土上的祖先最早便是由中原人士繁衍而来,乃中国古代部族的一支后代。

基此缘由,中原的习俗与化便随之而然被传到朝鲜一带,至今仍流传着不少关于“檀君”的传说。由此可见,中朝文明自上古时期便已开始生根发芽。而后几百年的时间里,中朝两国关系时而亲密缓和,时而剑拔弩张,两国政权的发展亦是随世事沉浮不定。

朝鲜差点成为中国一个行省

时间推移至1868年9月,日本皇帝裕仁正式登基,野心勃勃欲征服中朝两国。朝鲜慑于其威力之下,几次三番欲投靠日本,企图摆脱中国控制。

袁世凯是当时驻守朝鲜本地的军官,察觉其中冲突,便秘密致信中央大臣李鸿章,建议政府可将朝鲜设置为地方行省,以便清朝控制。

思虑再三,李鸿章还是回绝了袁世凯的建议。李鸿章为何不同意将朝鲜设立为中国的行省?总结清政府当时国力及形势来看,无非以下几点。

其一,清政府江河日下,实力不再

千里驾江河,滔滔伴日下。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清政府实力如何,通过各方面不同的史料看来,最显而易见的便是两个字:孱弱。虽说军事装备在国际上看来仍旧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规模性,然而由于清政府常年“闭关锁国”,军队整体实力软弱地一塌糊涂。

军事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虽然装备齐全,然而操作技术与战略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清政府在后来反法西斯的一系列战争中屡战屡败。抵不过日益腐朽的专制思想和落后技术,如此“外强内弱”之象,兵败如山倒,失败是必然。

再者看来,彼时清廷内部政治结构愈发衰败,其中最显著之处便是过分向专制集权发展。如此一来,不仅损害了各职能部门间的权责,更是打破了清政府中央权力体系应有的平衡与稳定。尽管中央皇权在不断集中,各部下相应的动员能力却没得到相应的增强。

最后,清廷官员腐败,贪污及受贿情况日趋广泛和严重。朝廷官员自行创收,然而摊在百姓身上的苛捐杂税却益发深重,如此便深刻激化了社会矛盾,开始面临一系列严峻的现代化考验。

其二,内忧:民间起义频繁,占据清廷半壁江山

晚清年代,可谓一个“多事之秋”,天灾人祸持续不断,且惊心动魄。1851年,太平军纵横驰骋北方之地,兵分两路,一路西征北伐,战无不胜。与此同时,北有太平军,南有天地会,两相夹击之下,清政府应接不暇,说是“四面楚歌”丝毫不为过。

太平起义军最精明的地方,在于起义之名带有相当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于此名义之下,大批笃信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志士为了所谓的“中华文明”奋起而抗争,清廷专制主义思想岌岌可危,每日民间祸乱不断,“改朝换代”“反清复明”等呼声日益高涨。

洪秀全领导下的太平军打着宗教的旗号,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民变组织,甚至一度占据了清廷的半壁江山,清廷险些就此灭亡。后因太平天国内讧不断,导致力量分散,就此四分五裂,因此灭亡。

朝廷在经过太平天国动荡之后,无奈之下只得只得解除禁令,允许官僚组建民兵清缴叛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初步主张建立了一定的军事工业,总体上来说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其三,外患: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860年,英法联军进军中国,一路直指京城脚下。“火烧圆明园”的来龙去脉,根源不仅在于清廷政府昏聩无能,更在于英法联军残暴狠毒,说是趁火打劫亦不为过。这对于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廷来说,实在是个致命的打击。

清政府近两百多年以来闭关锁国的影响,不问世事,坐井观天,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西方世界却在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工业运动。清朝固步自封,虽说起到一定程度的自卫作用,然而如此与世隔绝却未能看到世界潮流的变化,也未及时地向西方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慈禧掌权清朝,官僚腐败,奢靡至极,一味实行对外妥协的政策,对内失去民心,对外却无力统治抵抗。于此同时,朝鲜对中国早已忠心不再,欲图清廷祸乱之际脱离其控制之下,因而调转枪口,欲与日本结成同盟,挥兵中国。

1645年,朝鲜质子李澄于紫禁城宣德宫内暴毙而亡,值此风云变幻之际,中朝两国关系自此剑拔弩张,一触即发。至1636年止已交锋两次,不绝如线。朝鲜因此对中国仇恨极深,朝廷对朝北伐计划就此被迫搁浅。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朝战败。次年朝鲜终是脱离中国控制之下,宣告独立,自此开始沦为日本的“保护”之下。

因此,李鸿章不同意朝鲜纳入为中国行省之事,一是清政府江河日下,二是内忧外患之际,自顾尚且不暇,何来心思处理外族之事。只能眼睁睁看着日本将朝鲜纳入羽翼之下,清廷亦是以往风光不再,接连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令世人唾骂不止。

中国与朝鲜是唇齿相依的两国人民,“亲者痛仇者快”的局面非但伤害了两国之间由来已久的民族情感,更是互相削弱了两国间的综合实力。两国之间虽说存在众多不和谐或不稳定的国际因素,然而两国唯有密切合作,方能走向更繁荣昌盛的未来。

国家利益是两国之间关系如何的决定性因素,中朝两国自古以来便存在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及传统友谊。

尽管世界的格局变幻不断被刷新重置,在如此旋涡中两国新旧矛盾交织不断,但两者之间用生命和鲜血结成的友谊,如此深厚的感情,必将永远铭记在历史之上。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慈禧要将洪秀全分尸,为何曾国藩抗旨?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在19实际50年代,以红袖钱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为清朝带来了巨大的麻烦,致使万清政府陷入到了内忧外患的局势当中。此时清朝重臣曾国藩凑准了时机,接着镇压起义之名将自己的湘军发展了起来,就这么与太平天国耗了十几个年头。1964年3月,湘军包围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7月19日,天京陷落。而早在三年前,咸丰皇

  • 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不反目,他们的真实感情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面对至高的权利,哪怕是亲兄弟之间也会反目成仇,甚至痛下狠手,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是司空见惯。不过很多人好奇,三国末期司马家族已经成为曹魏的真正主人,司马师和司马昭其实都有称帝的可能,为何他们两兄弟面对权利没有反目呢?司马师和司马昭的感情似乎异常坚定,如果司马师没有早逝,野心膨胀的司马昭会乖乖放权吗?下

  • 明朝修了多少年的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长城,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如今北京现存的长城主要是明朝时期所修筑的长城,贯串明代的始终。明长城的建筑工艺得到了升级和发展,在规模和坚固性上都有大大的提升,近300年统治的稳定有赖于长城的修筑,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么,明朝究竟修筑了多少长城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吧。明代长

  • 公孙度和公孙瓒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华夏历史

    三国时期有不少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们之间都是有亲缘关系的,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大家族,比如诸葛家族、袁氏家族、夏侯家等等,很多同姓的人之间都有一些亲缘关系,那公孙瓒和公孙度两人之间,有没有这样的关系呢?他们都姓公孙,是不是也是一家人?两人都是东汉末年的群雄之一,他们两个之间是不是也有什么关系呢?下

  • 朱高炽和朱允炆是同辈,为什么一个是高一个是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光从辈分上面来看,朱高炽和朱允炆的确是同辈,朱高炽的父亲朱棣,和朱允炆的父亲朱标都是朱元璋的儿子,一般来说我们知道,古代的很多家族之间,同辈的人他们名字里面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这被称为字辈知道字辈就知道同一家族之间人们的辈分大小,但为什么朱高炽和朱允炆两人的字辈却不一样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

  • 关羽被杀刘备为何不救?那么近为何不前来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纵观关羽之死,关羽北伐襄樊失利之后逃往麦城,其实麦城离刘备多控制的地盘已经是非常接近了,但是刘备却并没有去就关羽,很多人都认为这里面其实是有阴谋的。但事实上,这种阴谋论完全就是想太多了。刘备当时之所以没有去救关羽,完全是因为关羽败得太突然,刘备来不及反应造成的。当时关羽倾巢出动导致荆州被占领,关羽的

  • 张辽追杀曹操,追杀刘备,追杀孙权,分别是什么时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三国时期的名将,相信人人多少都能说出个一二来,那么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三国名将,此人25岁追杀曹操,29岁追杀刘备,46岁追杀孙权,最终还得以善终,被后人敬仰。此人就是张辽,张文远。此人25岁杀曹操,29岁追杀刘备,46岁追杀孙权,战绩比关羽还神话张辽是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自从出世

  • 为何说读不透荀彧之死,谈何读懂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荀彧,相信了解三国的朋友们对这个人不会陌生了。荀彧死的时候已经是三国历史的中后期,对于这种掐头掐尾的人物事件的评述其实一件很麻烦也很艰难的事情。但是,荀彧之死在三国历史上是极具代表性、典型性和重要性的事件,对其正确解读对于改观传统的三国历史印象,特别是《三国演义》所带给大家的民间历史影响,是大有

  • 李渊22个儿子,为什么只有三个斗得最狠?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李渊作为唐朝开国皇帝,膝下儿子有二十二个,这么多儿子在古代皇帝里面也算是不少了,然而历史上所记载的情况中,却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这三个儿子最为出名,同时也斗得最凶。但李渊毕竟有那么多儿子,为什么这三个斗得最狠,其他的儿子好像很少有人知道,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

  • 杨坚和李渊关系示意图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华夏历史

    说到这个杨坚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这位皇帝的,很多人说他不好,也有人说他还可以,但是也就那么一回事了,各有各的看法,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这个杨坚和李渊的关系示意图,看看这两个人到底有什么样的来历吧,有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别错过了,一起来分析看看吧!闲话少叙,直接上图,如下:这个隋文帝就是杨坚,这个唐高祖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