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孝成王赵丹是昏君吗

赵孝成王赵丹是昏君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18 更新时间:2024/1/13 3:36:39

赵孝成王是一个什么样的王,这一点很多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知道赵国在赵武灵王手上变得很强大,但后续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长平之战时期的赵孝成王,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战役,赵国损失惨重,很多人认为,赵国也是因此走向了灭国的倒计时,因此当时的赵王,也就是赵孝成王,自然也就被认为是昏君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赵孝成王赵丹,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嫡子,在位期间使赵国由盛转衰,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相持的实力,国势走了下坡路。那么,他真是一个败家子吗?

1、太子之

赵丹,是赵惠文王王后赵威后生的儿子,虽然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嫡子,却不是嫡长子,按说继位为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根据《史记》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和秦昭襄王进行渑池之会时,廉颇率军送赵王一行到边境地区,与赵王约定:“大王此去来回最多不会超过三十天;若是大王三十天还不回来,则请立太子为君,以绝秦望。”廉颇这样对国君说,显然是吸取了楚怀王的历史教训,为维护国家利益着想的,所以得到了贤明的赵惠文王的支持。

这件事说明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这个时候,赵国已经有太子了。

但是,太史公在《史记》的《赵世家》中又说:“(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大疫。置公子丹为太子。”也就是说,渑池之会二年后的赵惠文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7年,赵国发生了规模很大的瘟疫,立公子丹为太子。

那么,之前的那个太子呢?那个太子又是谁呢?

根据《庄子·杂篇·说剑》篇可知,赵国在太子赵丹之前确实还有一位太子,是太子悝。《庄子》中,赵惠文王热衷于击剑术,使国家面临严重的隐患和危难而不自知。这时候,太子赵悝请出了庄子,前去劝谏赵王。庄子果然不辱使命,以天子之剑、诸侯之剑、百姓之剑相讽喻,使聪颖的赵惠文王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从此改邪归正,将精力用在了治国理政、富国强军上来了。

可见,太子赵悝还是很有谋略和智慧的。但是,赵惠文王二十二年,为何又立赵丹为太子呢?这些,史书无载,可能是赵悝被废黜了,也可能是死了,毕竟立赵丹为太子那年是“大疫”,疾病流行,死了不少人,可能太子赵悝也被瘟疫给带走了。

反正,对赵丹来说,太子赵悝的位置没有了,自己成为新的太子,将来赵王的位子就是自己的了,真是一件好事。

2、为政之路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崩殂,做了十一年太子的赵丹继位,是为赵孝成王,其母赵威后执政。按说,此时的赵丹年纪也不会太小了,怎么还不能亲自掌权,非要让老妈赵威后出来执政呢?

据有些史料分析,赵孝成王的出生时间,当在公元前288年-前285年之间,也就是说,他继位的时候起码也有二十岁了,完全可以独立执政了。他的母亲赵威后的年龄应该在四十岁左右,正当壮年。看来,她还是不放心儿子,便亲自秉政,为国事操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赵丹的治国理政能力有些欠缺。

但是,赵威后想送儿子一程,却送的不远,她二年后便去世了。二十出头的赵孝成王只好亲自走到前台,担负起富国强兵的历史重任。

其时,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赵惠文王父子两代六十年的苦心经营,国势正盛、兵锋正劲,正是盛世景象出现的好时候。赵惠文王为儿子留下的大臣班底,文有平原君、蔺相如、虞卿、赵豹等人,武有赵奢、廉颇、楼昌、乐乘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可谓人才济济,为繁荣国家、持续盛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赵孝成王若能勤政治国、选贤任能,把国家推上快速发展的正轨车道,应该是不成问题,尽管秦国已经崛起,但是赵国的底子也厚。可惜的是,赵国的好前途被赵孝成王的一个美梦给断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秦国与韩国发生了战争,打得难解难分。可韩国又岂是秦国的对手?渐有不支之势。上党的韩国军民在郡守冯亭的带领下,想投降赵国,将上党一带的城池、百姓、土地都献给赵国。这个烫手的山芋,明眼人看得出来,还是别碰为好,因为那是秦国志在必得且为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你去“抢”他唾手可得的东西,不是想找事吗?

但是,赵孝成王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穿着华丽但凌乱的衣衫,乘飞龙升天了,可是半道上却掉下来了;正在懊恼,却发现眼前都是金山银山。他找人解梦,人家说不是吉兆,华丽但凌乱的衣衫是残缺不全,乘龙半道而下是有气无实,见到金银是忧愁的征兆。

他不甘心,又先后招来平阳君赵豹、平原君赵胜两位叔叔,说想接受上党。赵豹极力劝阻,认为不能贪小便宜吃大亏,凭赵国实力还无绝对把握战胜秦国,并提醒说:这是韩国要嫁祸于赵国,想将战火引到赵国,一定不能上当。但是,平原君却认为应该接受,认为派百十万军队攻伐,期年尚难克一城,今天坐享其成,一下子得到十七座城,上哪找这好事呢?不接受,你傻呀?

客观地说,赵豹的分析是从实际出发,侧重一个“理”字,是很理性的;赵胜说的也有道理,但更讲求实际利益,侧重一个“利”字。二人所说都有一定道理。但是,从当时七国形势来看,接受与否,实在都很难。因为韩国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这一点谁都看得出来,秦军真要杀进新郑灭了韩国,在当时并不十分费力。问题是,灭掉了韩国,下一个是谁?作为三晋的韩、赵、魏三国紧挨着秦国,是秦国东出、北上的必经之地,也是秦军攻伐的主要目标。韩国灭亡了,下一个就是魏国或赵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摆在眼前。

唯一的办法就是,六国抱团拧成一股绳,合力抗秦,才有出路。但是,当时六国却各怀鬼胎、心力不齐,灭亡又如何避免?也就是说,接受上党与否,赵国都逃不脱被灭亡的命运,只是若不接受,秦国或许还能暂时不动它,毕竟赵国的实力在那搁着呢;若是接受的话,与六国合纵攻秦,也能抗击秦国,延缓灭亡的时间,只是当时的六国早就被瓦解了。

其结果是,利令智昏的平原君劝侄子赵孝成王接受了上党,直接面临秦国的攻伐,开始了长达六个年头的战争: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

这两场战争下来,赵国几代先君的积蓄几乎被耗完,国力大损,至少有五十万士卒为国捐躯,赵国从此由盛而衰,再也难以恢复元气了,真是得不偿失、何苦来哉!

3、伐燕之战

邯郸保卫战结束于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这年,赵孝成王大约三十岁。经过了这长达五六年的战争,尤其是两年多的敌军围城考验,他成熟了许多。

赵孝成王首先将在邯郸保卫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廉颇、赵豹等人提拔到重要位置,依靠这些忠贞老臣苦力支撑,还慰劳了平原君赵胜,让他继续担任相国,用他的巨大影响力作号召,为赵国的复兴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说,在邯郸保卫战后几年,因为有一帮子忠贞大臣的尽心辅佐和努力,赵国国力有所恢复,但是比起战前还差得太多。

不久,一批老臣相继谢世,上来的一帮子少壮派,又非能指望上的贤能之辈,大臣方面处于青黄不接阶段,赵国在复兴之路上走的相当艰难。

赵孝成王十四年(前252),一说十五年(前251),年过天命的平原君去世。后来,赵豹也去世了。赵孝成王以老将廉颇为相国,封信平君。十五年(前251),燕国派丞相栗腹为赵孝成王祝寿。栗腹见赵国精兵强将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中几乎丧失殆尽,尽剩下些老弱病残,灵机一动,回到燕国,就极力劝说燕王发兵伐赵。

燕国与赵国是邻国,也是经常发生战争的国家。虽然当年赵武灵王拥立燕昭王即位,赵孝成王的姊妹也嫁给了燕武成王,改善了两国关系,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两国之间深入到骨子里的相互仇恨问题。所以,见栗腹如此这般一说,刚即位不久、年轻气盛的燕王喜就要发兵伐赵,但遭到了乐毅之子昌国君乐间的反对。燕王震怒之下,派栗腹为主帅,卿秦为副帅,乐间也被强行带军,督二军两千乘,一同向赵国杀去。

赵军从举国悲痛中还未完全解脱出来,见燕军趁人之危杀来,怀怒未发的他们,在老将廉颇的率领下,一鼓作气,先后在鄗城、代郡将燕军打得惨败。栗腹被赵军攻杀,卿秦、乐间被俘虏。

愤怒的赵军还不解恨,马不停蹄地杀进燕国境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直接包围了燕国的国都蓟城,迫使燕国签订了城下之盟。燕王喜,这次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估计是无法欢喜了。

按理说,燕王该歇歇了。但是,年轻气盛的他怎受得了如此奇耻大辱?背后,他竟然偷偷地又与秦国勾结,继续从事威胁赵国的行为。

赵孝成王难以容忍自己背后老有人勾结宿敌秦国威胁自己,于十七年(前249)又派乐毅的侄子武襄君乐乘攻进了燕国,再次包围了蓟城。燕王喜故伎重演,再次向赵军表示和解,愿意割土赔款。第二年,得罪了魏国的燕国,又被魏军兵临城下,廉颇率领赵军支援魏军,算是将燕王喜收拾的老实了。从此后,燕国在赵国的背后算是基本上消停了。

赵孝成王二十年(前246),即秦王政元年,吕不韦派秦军进攻赵国,攻占了赵国的故都晋阳(今太原市)。在赵国有着重要战略位置和政治地位的故都晋阳的失陷,对赵孝成王打击很大,感到愧对列祖列宗。不久,他就病倒了。一年后,赵孝成王崩殂,在位二十一年,享年大约四十二岁左右。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北宋末年名将刘法怎么死的,刘法生平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刘法是北宋末年名将,有着“天生神将”的称号。在宋夏战争期间,刘法立有多项关键战功,令敌人闻风丧胆,只可惜刘法最终是被奸臣童贯害死。当时童贯命刘法率军进攻西夏统安城,但刘法认为此举太过冒险,童贯不听强行让刘法出军,最后宋军是被西夏包围,而刘法也战败身亡。事后童贯还把一切责任都推

  • 周平王和周携王谁才是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知道,作为西周和东周的时代划分的重要的事件,就是平王东迁,正是因为周幽王之后,周平王东迁,周朝得以延续,也就是历史上被称为东周的时代。但是除了周平王,还有一个周携王,他是周幽王的弟弟,即周平王的叔叔,两人同为周王,形成了一个二王并立的局面,但最终还是以周携王的死而告终。但由此却引发了一些争论,他

  • 曹彰是不是曹丕害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华夏历史

    曹操的儿子中,属曹丕和曹植最为出名,他们争嗣的故事也是流传千年,最后曹丕登基称帝,改朝换代。比较令人意外的是,曹丕并没有对曹植赶尽杀绝,最后放了他一命,要知道历史上为了皇位兄弟相残的事也是屡见不鲜。不过当中有个人物,我们往往会忽略掉,他就是曹操的次子曹彰。曹彰也是曹魏阵营中的一员大将,为何他没有同曹

  • 秦国对百姓那么残酷,为何百姓还愿意为秦国打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华夏历史

    秦法严苛,很多人都知道这一点,而这却是秦国能够崛起,能够灭掉六国的最根本的一个原因,但在很多人看来,如果因为严苛而让百姓受到了残酷的待遇,那秦国的百姓难道不会起来反抗吗?可为何在历史上秦国百姓却并没有什么造反起义之类的举动,而是甘愿为了秦国去打仗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秦国对国内的老百姓

  • 唐朝历代皇帝表,含在位时间排列顺序以及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唐朝非常的繁荣,也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唐朝的历史皇帝表吧,看看他们都是怎么排列的,然后在位时间又是多长,还有简单的平级,有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学习看看,一起来学习学习吧!关于大唐王朝的简介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大,统治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封建

  • 为什么说秦国统一天下比任何朝代都难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我国古代有很多个统一的王朝,而这些王朝中,秦朝又是第一个,秦国从崛起到统一花了上百年,几代人的努力,但是建成了秦朝之后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即便是后世的隋朝,相比起来也没有秦朝更难,那为什么秦朝想要完成统一这么难,为什么说秦朝是所有统一的王朝里面最难做的一个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纪晓岚墓惊现七具女尸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因为《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剧的大火,让更多人认识了纪晓岚这个人物。不过影视剧中的纪晓岚和历史上真正的纪晓岚还是有一定出入的,他和皇帝以及和珅之间的关系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只是在剧本中才将纪晓岚打造成了一位与和珅长期斗智斗勇的人物。其实和珅算纪晓岚的上司,两人之间的交情也没那么多。下面就来讲讲纪晓岚真

  • 故剑情深关于哪位皇后,汉宣帝的浪漫故事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故剑情深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夫妻之间十分恩爱,感情浓厚。那这背后的典故出自《汉书·外戚传上》,其实是讲述汉宣帝刘询和皇后许平君之间的浪漫故事。汉宣帝在位期间开创“孝宣之治”,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其实汉宣帝能有此番作为,跟他的为人有很大关系。从故剑情深的典故中就能体现出汉宣帝是一

  • 梃击案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在明朝末年时期,围绕着宫廷发生了三大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之为“三案”。这三桩案件扰攘纠结,延续三朝之久,引发了明政权内部的分裂,加速了大明王朝的崩溃。“三案”的发生是明神宗朱翊钩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的结果。从封建礼法说,皇位继承人首先应是嫡长子.即皇后所

  • 秦国为何难灭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虽然战国末期的结果是秦国完成了一统,但过程也是十分凶险,而且略带几分运气。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都是举全国之力迎战,假如最后的胜者不是秦国而是赵国,那历史多半会被改写。其实也能看出赵国韧性十足,长平一战牺牲掉了国内几乎全部成年男子,但最后还硬撑了将近四十年。为什么秦国这么难灭赵国呢?下面就来分析看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