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各朝代都被游牧民族入侵,为何清朝没有?

各朝代都被游牧民族入侵,为何清朝没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07 更新时间:2024/2/17 21:54:36

在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对于古代各个王朝的入侵可以说一直都没有停止,在历朝历代都有出现过与游牧民族作战的经历,甚至可以说从周朝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但是唯独在清朝时期,似乎对游牧民族所说的并不多,战争也很少听说,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与清朝的建立者本身就不是汉族有关吗?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以东亚的大历史视角去看中国的古代史,那就是一部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冲突与融合史。

一个文明的中心,总是容易招来一些临近的不开化,武力却很强大的政权的攻击。自秦汉以来,长城以北强大的草原部落,一直是中原帝国的威胁。

翻开历史书就会发现,清朝与周围的游牧民族相处的特别融洽。为什么那么多朝代无法解决的游牧民族边患问题,清朝却可以解决?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必须要弄明白,古代边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再去看清朝是如何解决它的。

1、古代边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由于游牧民族都生活在中亚和北亚的草原、戈壁、沙漠地区,草原上的资源十分有限,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来说,要想获得一些生活必需品,只能通过两种办法——战争和贸易。

通过不断的战争,获取战利品,或者和农耕民族进行贸易,以物易物。所以,看清楚这一点,边患问题的本质就逐渐清晰了。

草原游牧民族为获取生活资料,以其骑兵的机动性优势,对中原农耕帝国的边境进行快速劫掠。

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草原民族强健的体魄和好斗的性格。为了生存,他们必须为争夺有限的资源进行斗争,所以他们崇尚“力”和“勇”,谁力气大、敢拼命,就能赢得大家的尊重。与农耕文明的礼仪之邦相比,草原民族的文化基因中,更具有天然的侵略性。

草原民族的人,不光体格健硕,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小就骑马狩猎。长期与野兽的接触,让他们学会了野兽捕猎的战术。之所以草原民族崇拜狼性,不仅仅是因为狼嗜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更是因为他们无往不利的骑兵战术,都是从狼群捕猎的过程学来的。

冷兵器时代,草原民主凭借他们游牧生活中养成的勇敢和坚韧,再加上他们骑马作战的机动性和骑兵战术,常常能够打败一个农耕民族。

游牧民族面对农耕文明的广阔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从政治到文化上,都没有能力去驾驭。单凭杀戮和游牧文化维持不了农耕帝国的秩序,强行统治的结果,不是被汉族的文化同化,就是被赶回草原,即使强大的蒙元帝国,也统治不了百年。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游牧民族的军队侵略的目的,并非是永久占有汉人的土地,而是对其进行劫掠。

所以,草原上资源稀缺问题无法解决,为了获取草原上无法生产的生活资料,草原游牧民族仗着自己骑兵灵活机动和强大的武力,会不断的对中原农耕王朝边境地区发起局部战争,进行抢掠。同时,对于草原游牧民族获取生活资料来说,通过战争的方式,代价实在过大,除非迫不得已,他们更愿意通过贸易渠道来获取。

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贸易失衡,最终导致边境摩擦。

由于恶劣的地理条件,草原民族只能游牧,不断从一片草场迁徙到另一片草场。由于草原部落没有稳定的居所,就发展不出城市,再加上生产材料单一(几乎只有牲口和草),也就发展不出多样化的社会分工。所以,在草原上,大家都是穷的只剩牲口。

就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如果天下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资源,就没有冲突了。但是在古代,偏偏农耕文明的物产相比于草原民族丰富太多了,什么丝绸、金银铜铁器、陶瓷等产品,让游牧民族的人们看得直流口水。

是啊,好东西谁不想要啊。你会说,想要的话,去农耕帝国那去买啊。你想想,古代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没有今天的美元外汇做支撑,只能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草原文明那里的物产又少得可怜,拿什么去换?草原上,除了动物毛皮,和牛羊,在交易时最有议价能力的只有马了。

说道马,那就有必要聊一聊了。以唐开元年间为例,普通马价值35匹绢帛,一匹绢帛当时大概值450文铜钱。按1000文铜钱换1两白银计算,一匹马大概是16两白银。一两白银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16两银子就相当于今天的66000多元人民币。这还是普通的马,如果是战马还得翻几倍。

马四岁左右才性成熟,基本上是一年生一胎,所以,草原上马的规模十分有限。同时,马的价值,也是随着农耕文明的需求决定的。中原帝国动乱时期,马的需求量大,价格就高。但是,王朝统一的太平年代,中原对马的需求就会降低,马的价格就相对低了。

中原王朝的政治局势,关系到游牧民族的生活质量,中原越乱他们越高兴。从这一方面也能解释,为何在中原动乱时期,草原民族相对安静,但一到了太平年代,草原民族反而会不断骚扰边境的问题了。另一方面,如果草原遇到天灾,牲口锐减的话,他们就没有进行交易的货物了,所以只能南下抢掠,否则没有活路。

所以,中原王朝的边患问题,本质上是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贸易失衡导致的摩擦。

2、清朝如何解决的边患问题

从历史上解决边患问题的办法是有的,无非两种:一种办法是武力,简单粗暴,将草原游牧部落打服,用武力镇压,但成本太高维持不了太久;另一种办法比较高明,就是用文化来统治草原民族,历史上有比较成功的案例。

武力解决边患问题,对农耕王朝来说成本太高,难以长期维持。

世界上的农耕文明有一个共同点,都处于400毫米等降雨线附近。因为,农耕文明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如果一个地方的年降雨量少于400毫米,那么,靠种地是活不下去的。中国的400毫米等降雨线,恰好就在长城附近。

农耕帝国征服草原后,如果想维持统治,就必须大量驻军。但是,草原上不适合就地耕种,大量的军队吃饭很是问题,只能从长城以南补给。铁路出现以前,人类通过牲口运送粮食,军粮还得有军队押送。几百公里,人吃马喂,可能还没到呢,粮食先吃完了。所以,由于汉王朝在草原驻扎的成本太高,汉人的军队在草原要想不饿肚子,只能游牧化。

那么问题来了,军队一旦游牧化后,组织结构、人际关系都会变成游牧民族的文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汉人胡化”。长此以往,汉人就变成蒙古人、突厥人了。儒家文化是从中原农耕文明孵化出来的,它只能在长城以南的农耕地区开花结果,无法越过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去改造游牧民族的社会。

所以,受古代陆地物流运输效率和文化差异的限制,纯汉人王朝,是无法长期稳定地统治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雪域高原等地区。即使在特定的时间因为武力强盛,打败并占领长城以北地区,在这些地区也没办法长期驻守军队维持统治。对于这些地区的边患问题,农耕王朝实在是无能为力。

3、清朝高明的民族政策——用不同的文化的方式统治不同民族,将自己打造成文化纽带

中国历史上,能够长期统治长城南北的朝代,有唐朝、辽、金、元、清。你可能要说汉朝,汉朝是曾经开疆拓土,但他们在草原没有维持过长期的统治,基本上是为其他草原部落做了嫁衣。

那么,对这些朝代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同时兼容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的二元王朝。唐朝皇族有胡人血统(李渊母亲是鲜卑人,和隋朝独孤皇后是亲姐妹,都是北周军事贵族独孤信的女儿),唐太宗李世民在草原,甚至被奉为“天可汗”。辽和金虽然一个是契丹王朝,一个是女真人王朝,保留民族传统的同时,他们都奉行汉文化,甚至和大宋(北宋和南宋)争夺文化上的正统。蒙元定都大都(北京)后,草原地区实行草原文化,长城以南的统治奉行汉文化。

清朝更不用说,作为少数民族入关之后,保留本族文化的同时,奉汉文化为正统。作为二元王朝,可以说,清朝是历史上对周边少数民族统治上最成功的朝代。这得益于清帝国基因中高超的民族整合能力。

满人的大本营在东北,东北是草原和中原的过渡地带,北有呼伦贝尔和科尔沁草原,南面是大明中原王朝。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个部落后,知道会引起明朝统治者的注意,为了避免明朝的打击,他不得不考虑,如何跟周围的蒙古部落搞好关系。

女真人长期跟蒙古部落是邻居,文化习俗有相似之处,于是,努尔哈赤通过联姻方式,将科尔沁部牢牢团结在自己周围。满蒙联盟就是这么来的。努尔哈赤取了蒙古女人之后,他的儿子们也纷纷效仿,皇太极一人就娶了6位蒙古后妃,其中最有名的孝庄文皇后,就来自科尔沁大草原。皇子取蒙古媳妇儿的同时,清朝的公主,也嫁给蒙古王子。清王朝的统治稳固之后,为了维护草原的稳定,满蒙联姻更成为所谓“北不断亲”的大清国策。

通过联姻,内蒙地区的部落基本上都成为满清的家人了,清朝皇帝被草原部落尊为大汗。但外蒙古和西北草原的部落还没得到有效控制。蒙古铁骑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人多,而在于其灵活的机动性。所以,只要能够将那些蒙古部落圈住,就能够控制他们骑兵的机动性。于是,满清统治者想出一个好办法,就是鼓励藏传佛教。“修一座庙,胜十万兵”,游牧民族一旦信了藏传佛教,就不能远离寺庙,这样他们的活动范围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除了修庙外,满清皇帝还取得了一个“文殊菩萨转世”的身份,有了这个身份,皇帝不仅巩固了自己在信奉藏传佛教的草原部落中的权威,更是为清帝国在雪域高原地区的统治,提供精神秩序。

中国的西南地区,虽然在汉朝就被征服,但因为其地势险峻,少数民族部落混杂,直到明朝也没有完全汉化。那里的秩序,一直是苗族势力和土司主导。雍正帝用鄂尔泰的计划,改土归流的政策,鼓励汉人迁往西南边陲,鼓励苗人汉化,减少土司的势力。这样,云贵地区才算真正融入汉文化。

在西北的穆斯林地区,满清允许他们保留原有的着装和习俗,不用剃头。对大清有卓越贡献的伯克,朝廷会赐予他们剃头的恩典。清朝用穆斯林自治的方针,在西北维持统治。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七国是现在的哪个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七国也就是东周末期时候的七国都在现在的哪个省呢?如果拿当时的地图和现在的地图对比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这些个问题也都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具体的揭秘看看!一、七国是现在的哪个省1、秦:陕西省、四川省。2、齐:山东省、河北省。3、楚: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安徽省、

  • 溥仪身体怎么被宫女掏空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溥仪一生无子这个问题一直令人好奇,他16岁便娶了皇后婉容,还有3位妃子,为何没有一人怀上溥仪的孩子呢?传闻,这跟溥仪童年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有关。溥仪继位时只是个宝宝,还需要奶妈照顾,此时宫女根本就不惧怕溥仪,还时常挑逗他,导致溥仪身体受损,心里还产生了巨大阴影。不过有学者推翻了这样一种说法,称溥仪是天

  • 秦朝的影响力有多远?与阿富汗地区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我们都知道,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随着1974年3月山西农民发现兵马俑,秦始皇陵的面纱就被一层又一次的揭开。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而等到秦始皇的时候,秦始皇并没有用人殉,而是才用陶俑的方式,把自己的千军万马,把自己生前辉煌的一切制

  • 赵高真的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亡国的第一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赵高,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秦朝时期丞相,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在秦始皇嬴政驾崩之后,便发动了沙丘政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迫长子扶苏自杀,另外立秦始皇幼子胡亥位皇。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

  • 华阳夫人和吕不韦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华夏历史

    在我国历史当中有非常多的历史人物,而且很多历史人物不仅仅只有一个角色,很多都是多重身份的,并且在历史上以多重身份扮演着,给历史带来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在战国时期的秦国,社会高度自由化,并且秦国在谏逐客书李斯事件之后,不再限制人口的流动,每一个恃才傲物自命不凡的人都可以在战国时期去到秦国来谋求一官半职,

  • 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到底是谁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华夏历史

    近期《大秦赋》这部剧的上瘾又再一次的带动了一把了解秦朝历史的热度,这部剧也算是做的非常的精良了,自上线开始就一只好评不断。这部剧主要讲述的就是秦始皇嬴政从幼年生活,到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故事。时间跨度很长,从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再到秦始皇,秦国4代君主均有出场。这部剧的起始时间很

  • 王翦的儿子王贲怎么念?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已经是平定了六国,并且建立的中国封建王朝中首个大一统王朝秦朝。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这千秋功业的背后,必定离不开秦国历代君主所打下的基础和积累的经验,同时也更离不开百万将士征战疆场。而其中王翦的儿子王贲[wángbēn],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将门出虎子王贲的父亲王翦,是战国时期赫赫

  • 王翦的父亲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王翦,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这是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秦国的一员大将,关中人士,是秦国数一数二的军事家。燕国和赵国便是被王翦所消灭掉的,并且还用绝对的兵力优势将楚国平定。王贲是王翦的儿子,也是秦国的一名猛将,可以说,秦国能够平定六国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都是王翦父子的功劳。王翦的儿子是王贲,那

  • 王龁,王陵,王翦,王贲,王离之间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了解商鞅变法的朋友们都知道,商鞅变法实行了20等级的军工爵位制度之后,一般的平民老百姓也就有着上阵杀敌,建功立业,慢慢升级爵位的机会了,这就是为为何秦国在战国时期战斗时超群的主要原因是之一。得益于这种军功制度,使得秦国名将辈出,基本山可以说是一时难以胜数,顺口就能说出很多熟悉的名字——司马错、魏章、

  • 秦始皇芈华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有关秦始皇亲属的记载并不齐全,只知道他的父母兄弟,但不知后妃以及大部分子女是谁。不过这反倒给后世留有很大的创作空间,可以虚构出几个角色同嬴政谈谈情。所以在《大秦赋》中,大家都很好奇的芈华便是这样一个角色。嬴政对芈华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并且很快就承诺要娶她为妻。如果婚事顺利的话,那芈华应该会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