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康熙南巡真正目的是什么,六下江南都做了同一件事

康熙南巡真正目的是什么,六下江南都做了同一件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4562 更新时间:2024/2/5 7:26:24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或是出于好奇,民间特别热衷知晓康熙皇帝在南巡时所发生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传闻也是越来越多,让人分不清真假。不过其中大部分事例都是杜撰出来的,康熙多为私访,外人想要知晓皇帝做了什么事,基本不太可能。那康熙南巡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有一项是明确的,那就是和当地的水利工程有关,康熙六次南巡都做了这样一件事。

1、康熙皇帝南巡

水患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只拦路虎。康熙执政伊始,就对水利工程很关注并有相当的研究。那个时期黄河下游决口频繁,引发的水灾不断。康熙高度重视水患问题,曾在太和殿以治河为策论题测试考生。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以后,虽然国家财政存在较大的困难,但康熙皇帝还是下定决心对黄河、淮河进行全面治理。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至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二十三年间,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先后到过清江、淮安、江宁、扬州、苏州、杭州、镇江等地,查看当地的水利建设情况,亲自带领随行大臣视察高家堰等地的堤岸闸坝,观看陶庄引河、减水坝等水利设施。勉励嘉奖负责水利建设的官员。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第三次。

在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间,由于平定葛尔丹叛乱,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官员人事变动频繁,使得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松弛,虚报工程款、贪污盗窃等问题十分严重。引起了全国朝野的关注,康熙第三次视察黄河南岸归仁堤、高家堰等处水利工程时,颁布了《修浚清口诏》《巡视河湖酌定应办工程诏》,具体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深浚河身、筑挑水坝、开陶庄引河、浚直河道和拆除拦黄坝。这一新的治河方略,在第二年由新任河道总督张鹏翮开始组织施工。到康熙四十年底,各项工程陆续完成。第二年夏天,黄河又发生了特大洪害,各项工程都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

还有就是第六次。

1707年以前,黄、淮再次发生多年未有的暴涨,水利建设工程上又出了问题,造成古沟塘、韩家庄、清水沟几处堤岸冲决,发生水灾。当年初康熙皇帝闻讯十分生气,立即降旨“今春朕欲亲视高家堰”。他和大臣们商议了新的治河方案——溜淮套方案。康熙帝对溜淮套工程的实施十分不放心,觉得这么大的工程,若是有什么闪失,不仅劳民伤财,后果更不堪设想。于是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

2、乾隆皇帝南巡

乾隆皇帝当政时,每隔一两年要到全国各地出巡。从公元1751年到公元1784年的33年间,他曾经先后六次巡游江南。后两次南巡时,已年逾七十了。

乾隆帝每次南巡都把视察水利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他十分细心,发现原有的土堤不安全,就下令添筑鱼鳞石岸,还亲自画出图样。有位地方官在奏折里提出的方案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很高兴,立即提拔上奏折的地方官。乾隆帝多次减除南巡途经的山东、江苏、浙江三省赋税。在这些地方他还参观农田和织造机房,亲自鼓励农桑。

南巡所经之处有不少历代先贤的陵墓和祠堂,乾隆皇帝都要派官员前去致祭,他本人亲自参加了大禹陵、周公庙、孔庙及明太祖陵的祭奠。乾隆皇帝还宣布增加所到地方的官学生名额,曾破格赏赐六百多人进士及第的资格。此外对于沿途居住的退休老臣给予特别的优待和礼遇,每次来迎驾者,都要升一级官爵。

3、两朝皇帝南巡有何不同

康熙皇帝六下江南的主要目的是治河、导淮、济运,此外查看东南地区社会情况和民生疾苦,每次巡行都是乘轻车(舟)带少量随从,多数情况下是微服私访,没有骚扰地方的老百姓。

乾隆皇帝声言他南巡的做法和其祖父康熙皇帝一样,其实不然哦。

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的前一年,都要派出官员勘察路线,安排地方修桥铺路、盖建行宫。操办的地方官吏就乘机勒索沿途的百姓,稍不服从,就拆房平坟,甚或借整肃盗匪的名义把无辜平民投进监牢。

出巡的排场奢华惊人。据史载,随行的公大臣、侍卫官员有两千多人,水路动用大船一千多艘,陆路征用乘马六千匹、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头,征调拉船纤夫三千六百人、服役民伕一万人。从北京到杭州兴建了行宫三十所,没有行宫的地方,搭黄布城和蒙古包毡房。凡是御驾经过的道路要洒水除尘,沿途三十里以内,地方官员一律穿上官服迎驾,所有的绅士、读书人、老年百姓都要到现场排队跪拜。

地方官员和富商为了讨好皇上,挖空了心思。乾隆皇帝在扬州大虹园停留时,顺口夸赞说:这里风景不错,很像北京南海的“琼岛春荫”,就只少一座喇嘛塔。扬州官员听见了,认为有了献媚的好机会,暗地买通太监取得图样,连更连夜施工,第二天早晨就造出一座喇嘛白塔。乾隆皇帝奖赏了这些操办的官员、富商。有正直的官员劝告乾隆皇帝不要这样穷奢极欲铺张浪费。他听了恼羞成怒,将其贬职。上梁不正下梁歪哟,朝廷上下铺张奢靡、献媚取宠的风气越来越滋长。

乾隆帝在位初期,国家财力曾达到高峰。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国库有七千万两以上的白银储备。然而到了乾隆末年,库存只剩下了二百万两,这与乾隆帝的挥霍浪费分不开,也与吏治的日益败坏分不开。老百姓的负担也越来越重了。有史学家评论,乾隆六下江南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始。

两朝皇帝六下江南成了作家们创作的热门题材。以金庸小说《鹿鼎记》影响最大。金大侠在书中塑造了一个青楼小子韦小宝,康熙皇帝与他惺惺相惜、相互扶持。放荡不羁的韦小宝终究过不惯官场生活,辞官之后就到江南去了。

人们开始想象,康熙六次下江南是不是去找韦小宝......给乾隆皇帝编造的故事更神奇,说他本是汉人,当年出生时被调包进的皇宫。下江南主要是回家乡,看他的亲生父母……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会员、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三国第一草包将军是谁?最后下场有多窝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公园219年,刘备刷领军驻扎在定军山,与曹魏阵营的大将夏侯渊对峙着。之后对其率攻不下,最终便采用了发证的计谋,在走马谷采用烧围角之策,引夏侯渊前去救火,并趁机派黄忠居高临下突袭,猝不及防的夏侯渊就这么在定军山被黄忠斩杀。按理说,夏侯渊是当时曹魏因战而死的最高级别将领,也是领袖曹操的连襟兄弟,他的阵亡

  • 吃火锅有哪些花样?看看清朝妃子们都吃出了什么花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华夏历史

    年年秋去冬来、春暖乍寒的时候,各地的大街小巷中都会弥漫着一种非常让人迷醉的香味,这就是让很多人都爱不释手的火锅味儿。是的,在寒冷的冬天,还真找不到比吃火锅更好更方便的美食了。现在问题来了:大概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开始吃火锅了呢?或许有人以为,最近几十年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才开始对火锅情有独钟,但事实上

  • 为何西方人对慈禧评价很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慈禧,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绝对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之一。在辛酉政变中击败了咸丰之后便留下了顾命八大臣之后,慈禧统治中国长达47年。在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最后,慈禧死后仅仅3年,大清就在辛亥革命的炮火里灭亡了。与国内对慈禧评价的丧权辱国、屈辱历史不同,西方史学界

  • 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赵云在民间一直很受欢迎,虽然他不是五虎将之一,但丝毫不影响百姓对他的喜爱。不过,赵云在蜀汉的真实地位究竟如何呢,或者说在刘备眼里,他能排在第几号?《三国志》有记载,刘备入住益州后,分别赏给关羽、张飞、诸葛亮还有法正百斤黄金,而赵云的赏赐远不如这四位。论功绩,赵云也是战功累累,人品方面也没什么大问题,

  • 嘉庆继位后和珅被处死,为何纪晓岚却能被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和珅作为乾隆时期的一大宠臣,但是到了嘉庆时期,和珅不仅地位不保,性命也没保住,最终被嘉庆处死。而受到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除了关注和珅之外,还会关注纪晓岚,虽然在电视剧里面,纪晓岚一直是和和珅是死对头,但是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情况却并不是这样。而在和珅死后,纪晓岚在嘉庆时期,却比乾隆时期更被重用,这又是为

  • 为何说隋炀帝是千古一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在网上有出现这样一个消息,那就是这个隋炀帝好像也被誉为是千古一帝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如果是对的,又是为什么,如果不对又是为什么,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可谓是“功在千秋,过

  • 朱元璋称帝前是吴王,为何国号是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开国皇帝,在给新的国家定国号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个与自己原先的爵位或者很相关的一个字,比如刘邦当过汉中王,因此国号是汉,曹操是魏王,所以曹丕定国号为魏,而朱元璋却与众不同,他定国号是明,然而他原先的爵位是吴王,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论来说应该叫吴朝,但为什么朱元璋要叫明朝呢?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 吐蕃鼎盛期有多强,曾攻破长安扶植傀儡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华夏历史

    历史上,吐蕃王朝往往是不被重视的一个政权。其实吐蕃鼎盛期也曾非常强大,就连唐朝时期的都城长安都曾沦陷,还让吐蕃扶植了一位傀儡皇帝。当然,这也跟当时唐朝自身有着比较大的衰落有关,不过吐蕃一统后,鼎盛期的国力也是比较强大的。松赞干布将原本被孤立、分散的各个部落整合到了一起,使得吐蕃有了更多走向内陆的机会

  • 天理教攻入皇宫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或许谁都不会想到区区小贩出身的林清居然能够掀起轩然大波。林青本身是一名做生意的小贩,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弄捡到了一本传教书籍,估计是跟洪秀全差不多,自己吸收转化了一番,便拿出去传教了。可能是当时的老百姓日子都不太好过,所以导致在短时间内,林清就聚集了数万人的教徒。林清便是天理教的教主,而教徒大部分都是辛

  • 历史上真实的韦小宝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华夏历史

    近期张一山饰演的韦小宝一下子就在网上呗刷爆了,引起了不小的吐槽。在对比了周星驰和陈小春的韦小宝之后,张一山饰演的韦小宝的确是过于的浮夸了一些。至于谁才是那个最好的韦小宝相信大家心中都自有定论。可能大家都觉得韦小宝这个人物是金庸先生笔下诞生的文学人物,但其实不是,清朝时期历史上真的有位“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