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嬴政的弟弟为什么要造反,为何要背叛秦国

嬴政的弟弟为什么要造反,为何要背叛秦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289 更新时间:2023/12/22 23:02:17

成蟜是嬴政的弟弟,但是同父异母的弟弟,两人从小可以说也不是在一起长大的,而且小时候的环境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两人虽然是兄弟,但从情感上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兄弟之情。而成蟜后来甚至起兵造反,史称成蟜之乱,兵败之后又逃往了赵国。但成蟜为什么要造反,是什么原因促使成蟜这样做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成蟜是谁

成蟜是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儿子,子楚之前的名字叫异人,子楚是秦国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安国君有20多个儿子,子楚排在中间,不受安国君喜欢,17岁时子楚就被秦国送到赵国当质子,想想看,子楚一个秦国公子,在秦国不受待见,到赵国当质子同样不受待见,但是子楚幸亏遇到了吕不韦

吕不韦开始拿出自己的全部能力资助子楚成为秦国继承人,还把自己的姬妾赵姬送给了子楚当妻子,赵姬在长平之战结束的第二年生下了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嬴政是子楚的长子,赵姬也成为子楚的正妻,子楚在公元前257年秦军攻打邯郸的时候,逃出了赵国,回到秦国,这一年子楚25岁。

子楚回到秦国后,认华阳夫人为母亲,并成为华阳夫人的义子,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子楚成为安国君的嫡子,也就是大秦帝国第二顺位的继承人,第一继承人是安国君,当时的秦昭襄王还在世,子楚从公元前257年到秦国起,到公元前247年去世,有十年的时间在秦国,并生活在咸阳。

子楚作为秦国太子嫡子,当然不可能只有赵姬一个妻,他在秦国生活的十年中,当然也会纳妾,会纳妾就会有孩子,所以成蟜就是子楚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在秦国的这段时间所生的儿子,并且秦庄襄王的儿子除了嬴政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就只有这个成蟜。

子楚是公元前257年回秦国的,而这一年秦始皇刚刚3岁(虚岁),所以秦始皇嬴政比他弟弟成蟜至少大4岁,至多大13岁。

2、成蟜为什么要叛乱

根据有限的史书记载,成蟜被封为长安君,并在公元前239年,成蟜率军攻打赵国,当时打到屯留这个地方时,成蟜突然叛秦降赵,屯留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这里离长平很近,离赵国都城邯郸也不远。

然后史书上关于成蟜的记载就没有了,连他后来的结局也没有说,只知道成蟜背叛秦国投降赵国,而参与成蟜叛乱的部将全部被连坐,连屯留的百姓都被流放,那么围绕在成蟜身上有很多的谜团,比如说成蟜为什么要叛乱?

成蟜这一年最大也不过17岁,秦始皇嬴政都没有亲政,你说17岁的成蟜可能会成为秦国率军作战的将领吗?成蟜是长安君,是有封地,当年商鞅被诬告谋反时,也是逃到自己的封地,发动封地的百姓举兵反叛,失败后被杀的,成蟜叛乱却要把屯留当地的百姓流放,这样看起来屯留似乎是成蟜的封地,或者屯留百姓协助成蟜叛乱。

3、成蟜在屯留的叛乱有很多疑点

1、为什么在屯留这个远离秦国政治中心的地方叛乱,屯留离赵国都城邯郸比秦国都城咸阳近多了,在这个地方叛乱根本没有用,叛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杀死秦始皇,在屯留这个地方做不到,除非他是临时起意或者屯留本来就是他的封地,在听到秦始皇或者朝廷有对他进行政治迫害的消息后才反叛的。

2、成蟜才17岁,为何要叛乱?秦始皇都没有亲政,即使叛乱成功他同样也不能亲政,何苦呢?除非成蟜的叛乱是与勾结,或者是对外表达了对秦始皇的不满。

一般来说,成蟜作为秦始皇的弟弟却参与叛乱,只有2个原因:

一、成蟜与秦始皇有争夺王位的竞争,也就是权力之争。要知道这个时候嬴政当秦王都已经8年了,可能是成蟜一直不服气秦始皇,所以私下有一些反谋的行为。况且成蟜的身份特殊,是秦始皇同父母异母的弟弟,有秦国王室的血缘,甚至成蟜的王室血缘与秦始皇还要纯正。

因为关于秦始皇亲生父亲是吕不韦还是嬴子楚一直是有争议的,想必在当时也是有的,因此成蟜会被一些另有用心的人利用来反对秦始皇,这是一面旗帜,而且对秦始皇威胁很大,所以成蟜被卷入了王位之争,迫不得已叛乱。

二、成蟜参与了某种密谋诛杀秦始皇的行动,也就是阴谋叛乱。比如说成蟜参与了嫪毐的叛乱,秦国内部有不少人都参与嫪毐的叛乱,比如卫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齐等人。嫪毐想要叛乱,肯定要拉拢一些人秦始皇的敌人,或者有竞争关系的人,比如成蟜,一旦成蟜加入了嫪毐,他无论反不反都是叛乱者了。

公元前239年这一年,秦始皇嬴政当时只有21岁(虚岁),还没有亲政,军政大权由吕不韦和太后主持,也同样在这一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手下门客达到数千人,其势力也到达顶峰。而且嫪毐的叛乱与成蟜叛乱相隔很近,也就相差几个月时间,一前一后,很难让人联想到他俩是不是有关系,才一前一后地被秦始皇消灭。

相反,如果成蟜老老实实做他的秦国公子和长安君,秦始皇也犯不着要杀成蟜,成蟜也用不着叛乱,况且秦始皇也不是乱杀无辜的人,只是秦始皇对权力的占有欲非常强,如果你不参与权力,是不会有杀身之祸的。

所以,成蟜的叛乱不是权力之争,就是阴谋叛乱,不是他自己与秦始皇争王位,就是他参与了嫪毐的叛乱,从历史上看,后者的可能性高于前者。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李牧不死赵国可以撑多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小编这个假如这个李牧不死的话,这个赵国当时可以撑多久呢?这个问题虽然是假设的,但是也还是有一定的可研究性的,所以大家也一定别错过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李牧如果不死,赵国仍会灭亡!李牧,廉颇,白起,王翦是赵国“四大名将”!秦国两个,赵国两个,这也看

  • 嬴稷和嬴政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华夏历史

    秦昭襄王嬴稷,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甚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之一,在位五十六年,终年七十五岁,可以说是非常高寿了。那嬴稷和最终完成统一的嬴政又是什么关系呢?嬴稷死后当秦王的又是谁,嬴稷在秦国历史上又有多大的贡献呢?历史上的嬴稷是一个怎样的人,下面就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1、嬴稷和嬴

  • 朱棣以后便不是明朝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近几年,网上一直流传一种说法,称明朝其实是二世而亡,只不过朱棣沿用了明朝的国号,此番讲法究竟有无道理呢?朱棣的确是篡夺皇位,不过他并非朱家外人,而是朱元璋的亲儿子。暂且不管朱元璋喜不喜欢朱棣,两人的血缘关系是无法被切割的。坊间流传着很多有关朱棣的谣言,甚至有人称他是元顺帝的孩子,这都是无稽之谈。朱棣

  • 白起死时王翦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白起和王翦的故事,但是大家也知道了,这个白起和这个王翦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应该算是父子辈的,所以很多人问了,这个白起死的时候,这个王翦到底有多大呢?这个问题也还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一定别错过了!白起死的时候王翦并不大,顶多10来岁,12-15岁之间

  • 为何始皇不死不敢反?始皇到底有多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大家都在看这个大秦赋,很多人也都会看一些野史,这其中就有一个说法是这个始皇不死不敢反,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秦始皇真的有那么厉害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揭秘这个问题看看,一起来学习学习下吧!当主角成为了被思想家李贽赞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从他对于历史发展的

  • 五胡乱华具体是什么情况?为何最后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华夏历史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战争四起,群雄并立。就在大家都在讨论着最终魏蜀吴最终谁会得天下的时候,司马家族却悄悄的壮大了起来,最终成功的夺取了曹家的胜利果实。不仅仅是这样,而且还发扬光大起来,将其他两方势力也收入囊中,西晋就此诞生。但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八王之乱让晋朝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战争又来

  • 鲁迅为何要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华夏历史

    对于看待社会地位和名声荣誉方面,鲁迅不算很看重,他将自己看的非常的平常。当友人建议他去写一下自己的自传或是去协助他人写关于自己的传记的时候鲁迅说道:“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为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做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rdquo

  • 赵政和嬴政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华夏历史

    近期《大秦赋》这部剧可以说是非常的火热了,让很多朋友们都开始了解七秦国的历史,使得秦国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问秦始皇叫什么?相信很多人一口同声的会回答道“嬴政”,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秦始皇真的叫嬴政吗?在《大秦赋》的开头,秦始皇自称“嬴政”;而到了

  • 赵光义一共有多少妻妾,他的儿子宋真宗曾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华夏历史

    宋太宗赵光义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一方面是因为他继承皇位的真相不明,另一方面认为赵光义人品不行,还曾强幸小周后。后者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如果此事为真,那赵光义在后人眼中的形象又将大打折扣。其实很多野史对于赵光义的描述,基本都是负面为多,更有人揭露赵光义的妻妾数量惊为天人,而且还是被他的儿子宋真宗给爆出。

  • 假如司马昭将权力还给曹髦,司马氏的结局会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华夏历史

    曹叡死后,魏国朝中基本已无人能够限制司马懿。而高平陵之变是压死魏国皇室的最后一根稻草,曹爽被夷灭三族,可以说魏国已是司马氏的天下。不过司马懿、司马师以及司马昭三人都没有称帝,他们知道篡位会留下不好的名声。但他们也不愿,或者说不能将权力还给曹髦。当时司马氏和曹氏两者只能活一,就算司马昭良心发现,决定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