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九成宫谋反事件是怎样的?对大唐有什么影响?

九成宫谋反事件是怎样的?对大唐有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703 更新时间:2024/2/5 8:08:06

公元630年3月15日,大通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于突厥苏尼失部的沙鉢罗设营,擒获东突厥君长颉利可汗,并于同月二十九日将颉利可汗执送长安,东突厥灭亡。东突厥覆亡后,唐廷将入降和被俘的大量突厥部众安置于河南之地,设立羁縻都督府州统辖管理,其酋帅则“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然而,突厥部众被安置不及十年,贞观十三年(639)四月十一日,太宗行幸九成宫期间,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竟率故部落余众四十余人,夜犯行宫谋反,事败未遂,史称“九成宫事件”。而此次事件的发生,则要从唐太宗灭东突厥说起,事件发生后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太宗对突厥的安置政策以及唐朝对于羁縻府州位置的布局。

唐朝消灭东突厥后对其并未赶尽杀绝,对将领施以德政,许以高官,并设立了羁縻府州来安置部众

(一)从高祖借兵东突厥到太宗灭其国,唐朝用了十二年

隋唐更替之际,中原大乱,群雄割据自立,东突厥实乃当时东亚与北亚霸主。是时,北方群雄若要争逐中原,多须依东突厥的力量,藉由向东突厥称臣以寻求军事上的援助。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前夕,亦向东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求援。及至唐太宗即位之初,东突厥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 又率突利可汗( 阿史那什鉢苾)与郁射设( 阿史那摸末)、梁师都等人,率众分东、西两路南下侵唐,陈兵距长安仅二十里的渭水便桥(西渭桥),太宗亲率六骑会见颉利可汗并至便桥与颉利可汗行“白马之盟”,东突厥退兵,史称“渭水事件”。

历经高祖称臣突厥与太宗渭水事件,激发起李唐消灭东突厥的决心,太宗积极谋划各项军事准备工作。自贞观二年( 628 )开始,东突厥大、小可汗之间猜忌日盛,出现不和,纷纷叛离。

(贞观初) 时突厥携 离,有郁 射设阿史那摸末率其部落入居河南。(刘)兰纵反间以离其部落,颉利果疑摸末,摸末惧,而颉利又遣兵追之,兰率众逆击,败之。

阿史那摸末被颉利可汗猜疑后入居河南,其后率所部降唐。阿史那社尔劝谏颉利可汗不当用兵征讨臣属部落,颉利可汗不纳,于是阿史那社尔乃率部出走。贞观三年(629),东突厥经济出现困境,太宗认为东突厥覆亡时间,已为时不远。

贞观三年,( 太宗)又使入突厥 ,还奏曰:“突厥兴亡 ,唯以羊马为准。今六畜疲羸,人皆菜色,又其牙内炊饭化而为血。徵祥如此,不出三年,必当覆灭。”太宗然之。

贞观三年十一月 ,唐太宗诏遣李世勣、李靖等人,分道出击东突厥。贞观四年( 630)二月,李靖破东突厥定襄牙帐,颉利可汗,依附沙鉢罗设苏尼失部,准备亡奔吐谷浑。大同道行军总管李道宗引兵逼之,三月十五日,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将颉利可汗俘获,解送长安,东突厥亡国。

(二) 唐灭东突厥后,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来安置突厥部落,并对将领许以优待

东突厥覆亡后,太宗诏议安边之术,讨论如何安置突厥部落,最后采纳了温彦博之议,将其置于朔方河套之地,此乃承袭隋文帝时代,长孙晟所议,将东突厥民可汗部落迁至五原郡,以黄河为天然防线,在夏州、胜州之间,掘堑四百里以处之。从隋末到唐初,五原河南之地即长期被突厥所占据,太宗将突厥部落安置于朔方河南之地,显然是考量到突厥已习居此地,避免重新迁徙所带来的扰动,此外亦有就近监视之目的。

随后,唐为安置突厥部落,开始大规模设立羁縻府州,先置北开州、北宁州、北抚州、北安州等四个都督府,贞观八年(634),四个都督府分别改名为化州、长州、祐州、顺州。

化州(北开州) 都督府位于夏州德静县,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与陝西榆林地区北部,也就是鄂尔多斯高原一带,阿史那思摩任都督;长州(北宁州)都督府位于夏州长泽县,亦在鄂尔多斯高原地区,阿史那苏尼失任都督;祐州(北抚州)都督府位于银州开光县,今陝西榆林市榆阳区,阿史那泥孰任都督;顺州(北安州)都督府位于营州,今北京市北方及内蒙古达里诺尔一带,后将治所改在营州南五柳城(戍),统管辽宁西隅及内蒙古东南部地区,阿史那什鉢苾任都督。

在设置四都督府后,唐廷又析颉利之地,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两都督府皆设在汉定襄与云中故城,汉代定襄城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的美岱古城,汉云中城位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的土城子。定襄与云中两都督府所辖的突厥颉利可汗故地,都是在阴山山脉和后套平原地区。定襄都督府,侨治宁朔,成立初期,管有阿史德州(以阿史德部置)、苏农州(以苏农部置)、执失州(以执失部置) 等三个羁縻州,到贞观二十三年(649 ),又增卑失州(以卑失部置)、郁射州(以郁射部置)、艺失州(以多地艺失部置)等三州,其后又增管拔延州(以拔延阿史德部置)。云中都督府,侨治朔方境,成立之初,管有舍利州(以舍利吐利部置)、阿史那州(以阿史那部置)、绰州(以绰部置)等三州,贞观二十三年,又增管贺鲁州(以贺鲁部置)、葛逻州(以葛逻禄、悒怛二部置)等二州。

从太宗安置突厥部落,到贞观十三年“九成宫事件”前,唐廷又陆续安置了不少突厥部落或是属部,并设置羁縻府州管理。贞观四年八月,高昌来降。贞观六年( 632)十一月,契苾何力率部落六千余家诣沙州降,处之甘州与凉州之间;同年,置缘州,领突厥降户,寄治于平高县界他楼城。贞观十年(636),阿史那社尔自高昌率众内属,置其部落于灵州之北;同年,突厥乌突汗达干部落降唐,置于瑞州,隶营州都督府。

除了设置羁縻府州,太宗也将大量突厥降户迁入长安,对于突厥酋帅首领,一般而言,是将突厥酋帅安置于长安,授予将军、 中郎将等官,名为宿卫,实作人质,以使其脱离自己部落。对于较早归降者,太宗多授予较高官职,如阿史那摸末降唐后,先授予视正三品的勳官上大将军,旋即担任从三品的武职事官右屯卫将军,负责统领宫廷警卫、督属队仗之事。

此外,亦有个别性的安排,如突利可汗降唐后,先拜右卫大将军,封北平郡王,其后又担任顺州都督;苏尼失,唐授以北宁州都督•右卫大将军,封为怀德王;阿史那思摩,太宗授以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居河南以统颉利故部。至于颉利可汗,太宗先是将他与家人置于太僕寺,其后授以虢州刺史,颉利不愿往,遂改授右卫大将军,赐以田宅。

综观太宗对覆亡后的东突厥处置措施,一方面是参考隋文帝时代臣属于隋的东突厥沙鉢略可汗、启民可汗故事,太宗又依照中国天下秩序统治原理,将突厥部众内徙到中国内地,突厥酋长立为将军、中郎将,使其成为中国内臣,将其“外臣内臣化”。

九成宫事件始末:一小部分对现状不满的突厥贵族实施的赌博式谋反行为

九成宫原为隋代的仁寿宫,自贞观五年修复后,成为唐代的避暑行宫之一。贞观十三年四月初五,唐太宗第四度行幸九成宫避暑,时任中郎将的结社率与右卫大将军•顺州都督• 北平郡王贺逻鹘,随同太宗前往九成宫。

十一日,结社率谋划,暗自结纳此次从幸九成宫的突厥四十余人,共同拥立贺逻鹘为主,图谋夜犯太宗御帐,返还部落。据《资治通鉴》记载,结社率的谋反起因于长期担任中郎将而久不进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结社率随同突利可汗于贞观三年底入唐后,居家无赖,突利可汗斥之,结社率从而对突利产生怨恨,乃诬告突利欲谋反,太宗由是薄视结社率,致使其久不进秩。

而结社率之所以贺逻鹘为主的原因有二:一是结社率与贺逻鹘为叔侄关係,在血亲因素的影响下,使这次的谋反计画较不易外洩而能获得成功;二是贺逻鹘为突利可汗之子,突利可汗降唐后,得到太宗极大的信任与优宠,除授以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外,又让突利可汗任顺州都督,继续统领突厥旧部,这种安排是所有入降突厥首领中十分罕见的。贞观五年,突利可汗在征召入朝途中卒逝,贺逻鹘继承其位,是当时除了右武候大将军• 化州都督•怀化郡王阿史那思摩外,突厥落部中最具实力、地位最高的酋帅,由贺逻鹘带领,具有较大的号召力。此外,贺逻鹘参与谋反亦可能与其对唐不满有关。

根据历来传统,负责皇宫守卫的中郎将与郎将每夜分五更宿卫,那么期间便存在着交接的时间漏洞。

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 更、二更、三更、四更、 五更,皆以五为节。……假令正月建寅,斗柄夕则指寅,晓则指 午矣。自寅至午,凡历五辰。……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 。

结社率时任中郎将,担负夜间宿卫工作,得以宿卫之名,夜伏于宫门外。其原先的计划是利用晋王李治四鼓出宫,开门辟仗的机会,突袭驰入宫门,直捣太宗行在。

然是夜突有大风起,李治并未依惯例于四鼓之时辟仗出宫。结社率唯恐天明之后事迹败露,遂直闯太宗行在,踰过第四重幕,引弓乱发,杀死宿卫之士数十人。混战中,卫士王及善力战而死,折冲孙武开等人,率众奋力反击。双方激战既久,结社率自知不敌,不宜久留,乃驰入御马厩,盗走二十余匹马,北逃,渡北马坊河,欲亡奔突厥故部。史称此次未遂的谋反事件为“九成宫事件”。

事变发生后不久,唐廷追捕获结社率、贺逻鹘等人。但唐太宗并未牵连他人,仅仅将结社率处斩,贺逻鹘则被流放至岭南。

“九成宫事件”虽然并未改变太宗任用番将的政策,但却改变了其安置降族的思路

“九成宫事件”后,太宗并没有立即返回京师长安,仍是按照往例,在当年十月份才从九成宫回京。此外,太宗似也将结社率的反叛作为个案处理,并未因此一事件而改变任用蕃将政策。太宗仍由阿史那社尔典卫屯兵于宫廷禁苑内,并于贞观十四年(640 ) 遣社尔随吏部尚书• 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出讨高昌;贞观十九年(645),又任命突厥酋长执失思力与阿史那弥射分别担任行军总管,随同太宗伐高丽。不仅如此,“九成宫事件” 后,突厥酋帅子嗣也仍担任郎将之职继续负宿卫之责。如颉利可汗子阿史那婆罗门担任右屯卫郎将;颉利可汗孙阿史那伽那担任忠武将军行左武卫郎将;处罗可汗孙阿史那施担任右屯卫翊府右郎将。这些均显示出唐太宗不因结社率的反叛而丧失对突厥的信任。

虽然事件后唐廷仍重用蕃将,也没有疏离突厥酋帅,但“九成宫事件”也使得唐太宗开始重新思考对突厥降部的安置工作。

“九成宫事件”后,群臣多言将突厥置于河套之地,不利于国家安全,议定将突厥诸部迁返河北之地,并在东突厥旧都定襄城重置突厥牙帐。同年八月十日,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恭与鸿胪卿刘善就阿史那思摩部,筑坛黄河,册立思摩为乙弥泥熟( 孰)俟利苾可汗,赐以鼓纛,下令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渡河北,还其旧部,并以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孰为右贤王,辅助阿史那思摩统管突厥部。在徙返突厥后,唐廷也同时撤销了原先在河南地区所设置的化州、长州、灵州等羁縻府州。

自结社率之反也,太宗始患之,上书者多云处突厥于中国殊谓 非便 ,乃徙于河北,立右武侯大将军 •化州都督•怀化郡王(阿史那)思摩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赐姓李氏,率所部建牙于河北。

实际上,太宗将突厥部落重新迁返河北漠南之地,除了受到“九成宫事件”的影响,还有另一个重要目的,即是由突厥为唐宿守北境,以监控日益坐大的薛延陀汗国。唐平灭颉利后,薛延陀首领夷男率其部占领东突厥故地,拥兵二十万,力量日趋强大,太宗恐为后患,曾于贞观十二年(638) 册立夷男两子大度设与突利失为小可汗,号南、北两部,以分其势。

“九成宫事件”后,太宗亦想藉由突厥部众的迁返河北,为唐守边,防犯薛延陀可能对唐的侵扰,以收“以夷制夷”之效。阿史那思摩明瞭太宗意旨,故向太宗言:“蒙恩立为落长,实望世世为国一犬,守吠天子北门。”太宗遣司农卿郭嗣本持节赐延陀书,告诫薛延陀不得与突厥相互踰越抄掠,否则唐即出兵问罪,

贞观十五年(641 )正月十三日,阿史那思摩率部落渡河,正式建牙帐于定襄城。

结语

可以说,“九成宫”事件的本身经过很简单,就是一小部分对现状不满的突厥贵族的一次赌博行为。而从事件影响来说,“九成宫事件”被太宗冷处理,事件并没有改变太宗任用蕃将政策,也未因此丧失对突厥酋领的信任度,但仍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即重新检讨外族的安置措施,将羁縻州府设立在缘边地区。把突厥部落从河南地区,又重新迁徙北返到河北漠南之地,册立阿史那思摩为突厥可汗,使其“臣而不内”,确保京畿国防安全,并藉由迁返突厥部落,为唐廷屏障北疆,监控日益坐大的薛延陀对唐的威胁。而在往后的唐朝对待突厥政策中,也甚少将其内徙于汉地,而唐朝日 后对突厥部族的羁縻府州设置,自此也定调在缘边地域。由此可见,“九成宫事件” 对于唐朝处置突厥的影响不可谓之不大。

标签: 华夏历史

更多文章

  • 栗特人是什么人种?为何都是安禄山集团的核心成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安史之乱,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这是唐朝时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国历史上一起非常重要的事件。这起事件是由大唐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叛乱。介绍安史之乱的文章很多,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安禄山的种族问题。史书上说安禄山是“营州杂种胡”,之所以这么说,

  • 项羽封的十八个王地图详细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项羽分封的这个十八王非常的感兴趣了,这十八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那么这个十八王都分布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呢?这个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值得大家探究一番的,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看看具体的情况!项羽破釜沉舟在巨鹿之战中击败秦军主力,坑杀20万降卒,然后带领诸侯联军

  • 法正原本是刘璋部下,为何却能深的刘备信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华夏历史

    说起刘备身边的谋士,可能大家第一时间都会想到诸葛亮,其实刘备账下还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军师,他就是法正。刘备能够占领益州和汉中,法正功不可没,他也是刘备时期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不过法正最早是刘璋的手下,后来转投刘备,此后深的主公的信任和敬重。不少朋友可能会好奇,面对这样一位外来人,算是敌人的部下,刘备

  • 明朝灭亡是因为小冰河时代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如果了解历史的话就会发现,任何一个朝代的灭亡,都不是简单的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所导致的,而其中的原因可以说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明朝的灭亡,其中就有一个原因是小冰河时代的到来,天气寒冷而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这听起来似乎让人有些不可思议,为什么一个朝代灭亡会和天气有关?那么小冰河时代究竟对明朝产生了多大的

  • 赵武灵王有可能灭掉秦国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华夏历史

    赵武灵王作为战国时期赵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名的君主,正是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之下,赵国进入了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然而这样一位将赵国带入更好的时代的君主,最终竟然被自己的儿子给饿死,也实在是令人觉得十分可悲了。也有很多人对赵武灵王的死觉得很可惜,那么,如果说赵武灵王没有死的那么早,他后期是否有可能会灭掉秦国

  • 刘关张三人打一个人,为何还被称之为三英战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关于三国的历史相信大家也了解了不少了,三当年那个天下大乱之中,魏蜀吴三分天下,而其中代表汉室正统的蜀汉虽然有继承大统之名,却也是三国之中实力最弱的一个。但就算是蜀汉实力再弱,也是小道最后的人。蜀汉麾下的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几人,却也还是武力十分高强的。尤其是关羽和张飞二人,此二人与刘

  • 康熙登基之后,为何要将紫禁城的玄武门改称神武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华夏历史

    故宫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了,而故宫有几个大门,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个名为神武门,是故宫的北门。不过,神武门其实最开始并不叫神武门,在明朝建好之后是叫做玄武门,后来是在康熙皇帝登基之后,才改成了神武门。那么,康熙为什么要把玄武门改名呢?玄武门这个名字是有什么不好吗,改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侄女被张飞抢走,为何夏侯渊一直没来算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华夏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张飞的妻子,是他在路上抢回来的一个姑娘,而这个姑娘还是夏侯家的人,是夏侯渊的侄女,所以很多人认为,三国纷争其实说到底就是一家人之间的各种争斗。不过,虽然说张飞抢了夏侯渊的侄女,然而既然是夏侯家的人,丢了为什么好像没有人知道呢?夏侯渊难道都从来没有来找张飞算过账吗?夏侯家对家里人被张飞抢走

  • 岳钟琪和年羹尧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华夏历史

    岳钟琪是清朝名将,一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期间在军事以及民生方面都颇有成就。岳钟琪乃岳飞后人,康熙年间率兵平定西藏,后来又招抚青海,拿下大小金川,并且推行摊丁入亩和改土归流。不过论名声,似乎和岳钟琪同时期的将领年羹尧会更出名一些,不少朋友也喜欢拿他们作比较。年羹尧和岳钟琪结局大不相同,年羹尧因

  • 秦80万军不回师是真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夏历史

    最近看到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秦朝的80万军师在秦朝要灭亡的时候竟然不回师了,那么有的人就要问了,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那这个秦军的80万军队为什么不动呢?这个问题也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这个秦80万军不回师的说法不对的,其实有的是回了师的